摘要:黨報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文學副刊作為黨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正刊一樣,堅持高品位、高格調,努力發揮好黨報的輿論引導作用。作為文學副刊編輯,選稿用稿要堅持政治家辦報,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好黨的聲音。要下功夫,努力提高文學修養和編輯水平,精心選編稿件,呈現給讀者越來越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散文因寫作靈活、行文自由而受到很多文學創作者的喜愛,黨報文學副刊散文的刊發比重也一直很高。本文從文學副刊編輯的角度出發,探討散文的選稿方向以及有詩意的散文所具有的特質,并對其進行分析。
關鍵詞:黨報文學副刊;編輯;散文;詩意;感情;聯想
中圖分類號:I20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2-0194-03
黨報是我們黨思想輿論的宣傳陣地,文學副刊作為黨報重要的組成部分,要謳歌時代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要貼近時代、生活和人民。作為文學副刊編輯,要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好黨的聲音。用心選稿,提供給讀者“沾著泥土,帶著露珠”的優秀作品,潤物無聲,滋養人心,凝聚力量。筆者在做文學副刊編輯這幾年,每天會收到大量的來稿,發現稿件中散文題材居多;在參加基層文學座談會時,也經常聽到很多作者說“散文好入手,更加好寫”這樣的話。散文好寫,是因為它無處不在,大家平時說話、寫信、做筆記,用的都是散文。如果再花心思把語言加工一下,使其精練一些,可能是一篇不錯的散文。現在黨報文學副刊刊發散文比重也一直在提高,僅以甘肅日報“百花”副刊為例,2020年全年共刊發76期版面,發表501篇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其中刊發散文264篇,占總篇數的53%。由此可見,散文作為與詩歌、小品、雜文等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因寫作靈活、行文自由,成為很多作者最喜歡寫的一種文體。
在面對眾多語言風格和書寫角度不盡相同的散文投稿時,黨報文學副刊編輯怎樣選編出讓人讀來賞心悅目的散文并呈現給讀者,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筆者最近讀了秦牧的《長河浪花集》和《楊朔散文選》,發現優秀的散文往往寫得很有詩意。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說過,散文中所描繪的生活,如果沒有一點詩意,那就是死氣沉沉、粗糙不堪的自然主義。楊朔也說過,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筆者認為,這里所說的詩意,并不是虛無縹緲、水上浮萍、主觀捏造的東西,而是真實存在于人們生活當中的,生活中最能打動人心的方面。能否感受到詩意,并且提煉出來呈現給大家,這跟作者的政治思想水平、文學修養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程度是有很大關系的。如果作者不熱愛生活,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與群眾打成一片,沒有細致觀察的能力,那就感受不到人民生活中美的、本質的方面,也就感受不到詩意,更寫不出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這就要求作者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提高文學修養,俯下身子,以真誠的態度扎根人民,在人民的生活海洋中去尋找詩意,去感受平凡或者不平凡的人物身上所散發出的崇高精神和閃光品質,才能找到詩意,才能把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物寫出來。筆者認為,散文中的詩意往往體現在這幾個方面: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濃厚的感情,豐富的想象,凝練的語言。
一、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
黨報文學副刊作品要始終堅持高品位、正能量,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藝術性。經典的散文作品往往蘊含著深邃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作者一定要堅持扎根人民,深入群眾,把自己的命運緊緊地與人民群眾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為他們書寫,為他們鼓與呼,要反映出生活中最本質的方面。魯迅的《野草》是一部當時處在內憂外患環境下寫成的散文詩集,所收錄的散文無不表達著他對理想的堅持和追求,深刻觀照現實,關心人民疾苦,閃現著人性的光輝。其中收集的《秋夜》,文章開篇便用一句“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1]來象征不屈不撓的戰士,昂首挺立在堅實的大地上,頑強對抗那象征黑暗的奇怪而高的天空。盡管被寒冷的夜氣打掉最后一片葉子,棗樹的小粉紅花終究會在春風中綻放,花瓣單薄但是已經覺醒,后面千千萬萬朵小粉紅花也終將開放。作者運用象征手法,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黑暗勢力的憤怒和對反抗者的贊頌。在《雪》中,作者提到南方的雪“滋潤美艷”“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北方的雪“如粉、如沙,他們絕不粘連”“旋轉而且升騰”,通過兩地雪景對比,來抒發他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在描寫頑童取雪做羅漢這兒創造出一種悠遠的意境,抒發了一種深刻的思想:要把自己放到廣闊的天地中去鍛煉和塑造,才能強大起來。最后“在無邊的曠野下,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2],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他善于借用大量的景物描寫注入對社會、對人民的熱情和真誠,善于從平凡事物中看到本質現象,立意高遠,情感深邃,思想深刻。
孫犁的很多散文同樣散發出濃濃的詩意。孫犁善于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他強烈的共情能力讓他筆下的語言傾注了對人民真誠的感情,讓白洋淀的人們爽朗的笑聲、保衛美好家園的決心傳遍到全國各地,讓大家感受到了希望和力量。且看他的《采蒲臺的葦》,白洋淀周圍長滿隨處可見的葦草,被人們做成炕席、用來鋪房,還可以編織籃,當柴燒。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它。作者同樣采用象征手法,用葦草堅韌不拔的品格象征荷花淀的人們勇敢勤勞的精神。然后由葦草轉到白洋淀的抗日隊伍,他們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頑強抵抗,寧死不屈。尤其是那位中年人在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逼迫他說出八路軍的位置的時候所迸發出來的“沒有!沒有”,這種精神升華了主題,思想深刻,震撼人心。最后作者寫道“這聲音將永遠響在葦塘附近,永遠響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邊,甚至應該一代代傳給我們的子孫。永遠記住這兩句簡短有力的話吧”[3]。通過具體的葦草描寫巧妙地想到世代生活在白洋淀的人們,他們的精神力量、英雄事跡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并且深深印刻在讀者心中。
一篇散文,如果沒有深邃的思想貫穿其中,僅僅依靠華麗辭藻的堆砌,哪怕題材再感人、情節再生動,寫出來的散文讀來也會味同嚼蠟,食之無味。
我們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來觀察這個世界,只有正確掌握了觀察世界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透過生活中的表面現象看到事物本質的方面,才能找到生活中的詩意并發掘出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寫出散發著思想光輝的散文。
二、深厚的感情
作家的文學根脈來自故鄉,最早的文學素材也是從這塊豐沃土地上的人事風物中得到的,很多作家窮盡一生也寫不完這塊郵票大的地方。在紀錄片《文學的故鄉》中,導演跟隨作家莫言、賈平凹、阿來、遲子建、劉震云和畢飛宇回到各自的家鄉,尋找童年記憶和文學最初的起點,我們可以看到故鄉滋養了作家的身體和精神,作家對故鄉充滿了感情。感情是點燃詩意的必要因素,感情越深越濃厚,就越能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從而獲得巨大的抒情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就指出,文藝創作者“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命運”“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4]。這就告訴文藝工作者,要真正能夠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向人民學習。熱愛生活和身邊的一草一木,感受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民正在創造的新變化,傾注筆端,與人民共情。老舍的很多散文名篇,都是感情真摯,直抒胸臆,如《濟南的冬天》,作者開篇就寫到“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5]。繼續跟隨作者的腳步,濟南這座古城的樣貌在讀者腦海漸漸清晰,周圍一圈小山把濟南圍在中間,就像搖籃一般。小雪落下來,就像一幅水墨畫。看到這里,想必讀者都會有一種想要馬上去濟南的沖動。老舍在山東生活了7年,對那里充滿了感情,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老舍對那里的喜愛溢于言表。對生活的地方有感情,才有了感悟和對人生的思考。《想北平》寫于1936年,當時正處在戰亂的歲月中,作者身處異地,一開始便情不自禁地說“我真愛北平”[6]。還有比這句更能表達作者對北平的喜愛嗎?沒有。只此一句,語言樸實,卻因為灌注了感情而產生了濃厚的詩意。飽含感情的書寫,讓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讀后回味悠長,別有一番氣韻。
楊朔的散文也充滿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在《茶花賦》里,他從火紅熱烈的山茶花想到了園藝師:“整年整月,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7]進而想到這片開得熱烈的茶花象征著新中國可愛的孩子們茁壯成長。在《雪里浪》一文中,作者在海邊看到潮起潮落,浪花不分晝夜拍打著礁石,想到正是這無數朵浪花組成這個時代的大浪潮,建設起這美好的新中國。楊朔對生活、對人民、對祖國的熱愛,都充溢在他的文章中。不論是記敘還是抒情,都因為飽含濃郁的感情而讓文章獲得了巨大的感人力量。
作家要對身邊的社會生活廣泛關注,傾注感情,才會有深刻、獨到的感受,才會使文章產生詩的意境。法國作家法朗士《塞納河岸的早晨》:“我喜歡從窗口眺望熟悉的塞納河和它的兩岸”“巴黎的天空更加活躍、更加親切、更加蘊蓄”[8]。文中寫塞納河兩岸熟悉的港口的裝卸工人和搬運工,梧桐樹下的出租馬車和馬匹,凱旋門、夏約崗、巴黎塔樓,一切景象激蕩起童年時代曾經感受到過無數次的美好情景。筆端飽含感情,真摯熱烈。
三、豐富的想象
詩歌需要豐富的想象,詩人在抒發感情的時候,往往借助大膽的想象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等,俯拾皆是。詩歌如此,散文亦如此。散文大家秦牧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大膽而巧妙的想象。他在《仙人掌》一文中看到在烈日下生長、生命力頑強的仙人掌,想到迎著海風守衛在海島的英雄戰士們;在《榕樹的美髯》中看到一株株古老的擁有高達樹冠的榕樹,想到智慧、慈祥而又飽經滄桑的老人;在《社稷壇抒情》中,從壇上的五色土想到祖國大地和世世代代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可愛的勞動人民。秦牧散文現在讀來依然很有感染力,就是在于他采用了大量瀟灑恣肆的聯想,將身邊如詩如畫的景致賦予了深邃的意境,讓人讀后意猶未盡。
英國作家愛德華·托馬斯便是一位充滿想象力的寫作高手,僅在《夏天——蘇塞克斯》一文中就借助了大量的想象,如“一座座橋一次飛躍或者三次飛躍地跨過河流,橋拱多么像奔跑的獵狗拱起的身子啊!”“麥子紅得如同赤紅的沙子”“近處一處草地沐浴著月光,一眼望去像是一個湖”“許多葉子和葉刃上都掛著水滴,又大又亮宛如躲在幽深處的螢火蟲”[8]42-44。這是作者在冬季寫的夏季的景象,通過腳下最熟悉的丘陵、天空、云雨,生動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依托。借景抒情,讓人心動。
散文中的聯想是形式多樣的,可以像秦牧從身邊再熟悉不過的景致中開展廣泛而充分的想象,提煉出震撼人心的主題思想,也可以像愛德華·托馬斯一樣巧妙直率,讓文章妙趣橫生,生動自然。讀他們的文章,就像漫步在原野、遨游在大海之中,暖風拂面,遼闊悠遠。
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散文作品來呈現給讀者,恰當的想象可以提高散文的思想境界,也會讓讀者看后得到極大的美感享受。聯想是由看到的人或事物想到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不是胡思亂想。有些作者寫的散文中也借用了大量的想象,但通篇讀下來還是覺得不夠味,沒有意境。這是因為我們對所要描述的人或事物不熟悉,沒有深入的調研。劉白羽在游覽長江看到聳立在山巔的美女峰時,正是因為對美女峰的典故耳熟能詳,才會在此處濃重著筆,道出了神奇、縹緲、動人的傳說。如果秦牧對菱角只有兩個角的童年記憶深信不疑,沒有質疑精神,不再遍尋各地和查找資料,也就不會知道菱角家族還有三角、四角、五角的,甚至有無角的,更不會得出事物是復雜多樣這樣深刻的道理。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多積累知識,多深入細致觀察,才能在散文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創造出更多的意境,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質。
四、要擁有凝練的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好的散文往往有賴于優美動人的語言。每個作家的散文語言風格是不盡相同的,有的雄奇壯麗,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絢麗多姿,但優秀的散文語言是具有音樂美和繪畫美的,就像畫家創作寫意畫,整幅作品雖然著墨不多,但確實是點睛之筆。這就是凝練生動語言的作用。在我國古代,很多散文佳作,都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金的。蘇軾的《赤壁賦》全文立意高遠,視野開闊,瀟灑恣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短短兩句就道盡了人生的短暫、個人的渺小、天地的無窮和宏大。情景交融,韻味深長。陶淵明《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數十個字便把“桃花源”這一人生理想之地描繪得淋漓盡致,語言輕松快意,像音符一樣撥動出動人的旋律,字里行間表達出作者在發現桃花源之后的喜悅之情。杜牧的《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短短幾個字,便呈現出一種空間和時間的遼闊和長遠,再不需要用更多的語言去贅述。氣勢雄強,內涵深刻。
現代著名作家劉白羽的代表作《日出》是一篇語言生動、鏗鏘華美的名作。作者在見到最激動人心的一次日出時從遠處起筆,二三百字就用了大量個性生動的詞語,語匯豐富,富有表現力。寫白晝出現時的“拋濺”“沖”“迸射”,日出過程中的“暗紅”“磁藍色”“墨藍色”“鮮紅”“黛色”“藍色”,日出時的“火一般鮮紅,火一般強烈”和機艙中“寧靜極了”“溫柔,安靜”的環境對比。運用這些詞語,作者向大家展示了日出這一雄壯瑰麗的自然景象,回味無窮。散文要打動人心,就要求作者把功夫用在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注重詞語積累,只有這樣,才不會落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
五、結語
散文的天地是廣闊的,作為黨報文學副刊編輯,要保持好副刊的文化品位,守好讀者的精神家園,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努力提高文學素養和編輯水平,寫出更多富有詩意的散文。文學創作者也不要以為散文好寫便輕視它,也不要以為散文難寫懼怕它。要敢于下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腳下這片熱土出發,寫出更多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熱潮的散發濃濃詩意的散文。愿充滿詩意的散文像湖泊一樣碧波澄清,像花一樣在春雨和風中綻放。
參考文獻:
[1] 魯迅.野草[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6.
[2] 魯迅.野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23-24.
[3] 孫犁.孫犁散文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126.
[4]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20.
[5] 老舍.老舍散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5.
[6] 老舍.老舍散文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40.
[7] 楊朔.楊朔散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210.
[8]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遠處的青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42-44,100.
作者簡介:侯洪建(1988—),男,山東壽光人,本科,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文學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