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冰月 葉秋香 陳佩玲
摘要:在湖南廣播電視臺潘禮平團隊開創了品牌欄目《小戲骨》之后,其產生的“小戲骨”現象在國內引起了新一輪的“童星熱”,并對少兒教育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以“小戲骨”現象引發的“童星熱”為出發點,從“小戲骨”所引發的少兒教育市場和產業及其社會心理變化、少兒家庭教育觀念與教育投入的轉變兩個方面,來分析“小戲骨”現象對少兒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并探尋“小戲骨”現象下少兒健康成長的家庭應對與社會應對。
關鍵詞:“小戲骨”現象;“童星熱”;轉變與應對
《小戲骨》是湖南廣播電視臺潘禮平團隊打造的品牌欄目,該欄目在全國首創“小孩演大劇”,“演經典、學經典”的節目模式,自2015年首播后影響力與日俱增,收視率居高不下,成為了一種人們難以忽視的影視文化現象——“小戲骨”現象,并對國內少兒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筆者將從國內“小戲骨”現象與“童星熱”現狀、“小戲骨”引發的少兒教育市場和產業及其社會心理變化和少兒家庭教育觀念與教育投入的轉變這三個方面來論述“小戲骨”現象引發的少兒教育領域的轉變,并探究“小戲骨”現象下少兒健康成長的家庭應對與社會應對。
一、國內“小戲骨”現象與“童星熱”現狀
湖南廣播電視臺的品牌欄目《小戲骨》自創立以來,對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經典影視作品進行濃縮、改縮,陸續推出一系列經典影視作品的翻拍劇集,因其首創“小孩演大劇”,帶來極強的反差帶來了一種嶄新的“萌態”娛樂性。據調查數據顯示,《小戲骨:白蛇傳》未開播就造成轟動效應,片花、宣傳片、各種話題登陸各大網站,僅宣傳片在騰訊視頻上的點擊量就有幾十萬次,微博評論幾萬條,微博熱搜更是占據同期推出第一,《中國日報》等報紙、微博、客戶端也是爭先發布。截至目前,其播放量每日以超過3000萬的點擊次數增長,騰訊視頻的總點擊量已超過2.5億次,口碑9.2分,豆瓣網評8.4分,播放量及指數表現均位列網劇之首。
《小戲骨》自播出后影響力與日俱增,收視率居高不下,誘引全國各地的小孩子和家長紛紛報名去參加小戲骨拍攝,全國各地許多觀眾千里迢迢趕到小戲骨拍攝現場“圍觀”,感嘆小戲骨萌得可愛、演得精彩。不僅如此,它也在童星培訓領域、少兒教育市場和產業以及少兒教育觀念、教育投入等方面發揮著作用,成為了一種人們難以忽視的文化現象——“小戲骨”現象。
隨著“小戲骨”系列影視劇的不斷推出,短短幾年間,《小戲骨》也經歷了從湖南走向全國,從地面頻道走向網絡大平臺的過程,并由此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廣泛而熱烈的“小戲骨”熱。很多人認為這是觀眾審美的新變化——萌文化興起下的產物。“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簡單性和純真性,得益于劇中“天然萌”的兒童,小戲骨版《紅樓夢》收獲了大量觀眾,人們對兒童版《紅樓夢》的追捧,反映出人們對簡單、純真事物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小戲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反映了觀眾們的審美新變化,也導致了“童星”的新一輪爆火。在“小戲骨”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輝煌成績之后,勢必會在全國范圍內引起眾多童星培訓機構和希望孩子走上童星道路的家長們的注意,由此新一輪的“童星熱”應運而生,并且比往年的任何一次都要熱烈。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的童星培訓市場規模就已經超過了400億元。根據增長速度算,到2023年,這個市場將有望達到1161億元。
二、“小戲骨”引發的少兒教育市場和產業及其社會心理變化
“童星熱”的現象的背后是來自媒體的助推,一個又一個打扮得光鮮亮麗的孩子被推上舞臺,稚嫩的雙眸望著聚光燈下黑壓壓的人群,透過電視畫面所傳達出來的童星大都有“光環”的濾鏡加持。而正因為這樣的“光環”,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愈加的強烈。在部分家長的眼里,這成了一種快速成功的捷徑,也由此而誕生了不少的少兒童星培養機構、星探培養等產業。
在“童星熱”潮流的當下,據相關數據顯示,少兒藝術培訓市場在中國教育培訓市場一片火熱的背景下日漸繁榮。就前瞻產業研究院《2015-2020年中國少兒藝術培訓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未來少兒藝術培訓市場發展領域主要集中在少兒音樂、舞蹈、美術等,少兒投資重點將集中在少兒藝術品牌、偏遠地區、新型領域。因國內少兒電視節目及少兒選秀節目的熱播,少兒在音樂、舞蹈等方面學習的熱情增加,家長在少兒參加演出活動也多持贊同態度。據此可以看出,少兒藝術培訓機構的層出不窮,不僅僅是產業發展的需要,更多的是產業背后的社會心理,是家長們對“童星熱”現象的追逐。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2~12歲參加各類藝術培訓的少年兒童每年超過1億人次,其中只有極少數孩子能夠真正成為童星,獲得上鏡演出的機會。但一些童星培訓機構卻忽悠家長,聲稱孩子只要培訓就能當大明星;有部分藝術機構,以及所謂的星探更是利用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大量不設限的騙取家長的錢。此外,在全民娛樂的時代,明星名利雙收,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也是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追捧的對象。這種環境下,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方面容易跟風追星,另一方面會更加想要成為明星,這反過來又讓童星培訓變得更有市場。
少兒教育機構近年來的投入比例愈加增大,“童星熱”是一個催化劑,而由這個現象所投射出來的問題是人們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三、少兒家庭教育觀念與教育投入的轉變
隨著“小戲骨”熱現象的不斷發酵,兒童這一主體對象被慢慢重視了起來,在大眾心理上掀起了一場思潮,隨著而來的就是家庭教育觀念和教育投入的轉變。
調查顯示,2015年之前,“小戲骨”熱還未萌生,家長高舉“一切為了孩子”的旗幟,左右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突出表現在孩子的學習方面。2015年之后,“小戲骨”現象涌現,推動家長對教育觀念的逐漸轉變,這一時期,孩子們的綜合素質以及興趣挖掘方面被廣泛引起重視。據調查顯示,在“小戲骨”現象盛行之前,在回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讓您最喜歡的一點是什么”的問題中,大部分認為“學習不用我擔心,聽話懂事”的孩子最招人喜歡;在“小戲骨”現象盛行之后,大部分認為“能歌善舞,會表演,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的孩子更招人喜歡,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從單一發展到全面發展教育觀念的轉變,“小戲骨”熱起到的推動作用。
在教育投入方面,隨著經濟的大力發展,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改變,無論是國家還是家庭對教育的經費投入都在逐年增加。此種變化,經過數據收集,概括為以下兩點:
1、國家對學前教育教育投入逐漸重視
據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201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14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2806.46億元,比上年的30364.72億元增長8.04%。同時也可知2014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情況。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快報,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0049億元,比上年增長8.25%。2019年全國學前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099億元,比上年增長11.63%。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的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中并未提到學前教育事業費用支出情況,而在2019年學前教育的投入在整個教育經費投入中已占10.23%,并已呈現出顯著增長之勢,可見國家對學前教育教育投入逐漸重視。
2、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學齡前及初中階段”的家庭教育投入最高,且呈現越低齡支出越高的趨勢
2019年5月,前程無憂發布了《2019國內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家庭子女教育年支出主要集中在12000-24000元和24000-36000元兩個范圍內,占比分別為22.4%和21.7%。其中子女處于“學齡前及初中階段”的家庭教育投入最高,呈現子女越低齡支出越高的趨勢。
事實上,人們的教育觀念發生改變不是一件事就能完成的,其中的因素紛繁復雜,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小戲骨”熱出現以后,確實改變了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也相應地帶來了家庭教育投入的變化。
四、“小戲骨”現象下少兒健康成長的家庭應對與社會應對
“童星熱”所引發的思考絕不僅僅局限于現在,針對這一現象背后所引起的社會問題,產業發展,都是值得更多人去關注的焦點。少兒健康成長不僅僅需要家長的保護,更需要整個社會一同行動。
“童星熱”需要降降火,這個降火應該是剔除掉這一現象里存在的不規范的,不理智的因素。對于“是非、對錯、善惡”都還不能區分的孩子而言,他們沒有能力對社會上的種種因素進行甄別判斷,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們指明方向,他們能做的就只有全盤接受,也很容易就會走錯方向。作為家長,要用絕對的清醒去看清這一現象的實質,不僅做到不讓自己掉入這一個欺瞞的牢籠,更要讓孩子遠離這個禁錮身心的“巨罐”。家長切莫讓孩子成為替代自我成功的犧牲品,不要將孩子當作賺錢的籌碼和工具。
“童星熱”的迅猛發展,媒體是助推,而隨之應運而生的一部分少兒教育市場更是借著這個熱潮,在媒體的推動下肆無忌憚的迅猛生長。據研究,在影視劇消費兒童的文化消費現象中,以《小戲骨》為例,存在進一步成人化的現象,違背了媒體倫理的規范——大眾傳媒沒有履行應有的教育與引導的職責,不顧社會效益消費兒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少兒藝術培訓不能打著那些“讓孩子一腳邁進演藝圈”這種華而不實的招牌,以及“假星探”聯合某些藝術培訓機構,在教育市場進行的類似這些不規范的活動更是應該制止的。監管部門要加強對該行業的監管力度,規范該市場的標準和準則,同時還要開通相關的舉報熱線,讓市民一同參與進來,精準打擊不良的藝術機構。當然,這更需要產業領頭人的自覺,這種自覺應該不僅僅基于對孩子的關愛,更應該有對整個社會規則的遵守。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的養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少兒藝術機構在社會上作為一個教育市場而存在,更要堅守社會的道德底線。
結 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對社會各行各業的影響不斷擴大,并對人們的觀念也進行著潛移默化。這是時代浪潮里不可抗拒的一股洪流,我們應當對其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并能夠順應時代發展,勇立潮頭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小戲骨》系列劇是影視藝術的新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小戲骨”現象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少兒教育的各個領域帶來的變化有利有弊,我們應對其進行審慎分析;由“小戲骨”現象所引發的新一輪“童星熱”,以及導致的少兒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不健康發展,我們也應引起高度注意。教育無小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應該共同合作參與進來,讓所有的兒童都能在一片晴朗的藍天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羅麗珍.小戲骨版《紅樓夢》走紅現象分析[A].傳媒閱評,2019.
[2]廖芳芳.從“小戲骨”熱看當前社會環境對兒童人格發展的影響[A].教育觀察,2019.
[3]彭琪月.從《小戲骨·白蛇傳》淺析影視劇消費兒童——過度成人化的媒體倫理[A].影視,2019.
玉林師范學院 5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