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姝姝
【摘要】把“課程思政”融入外語教學,英語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中外文明溝通的橋梁作用。要在英語教學中,深度挖掘提煉語言和文化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文化,使學生在學習西方語言文化的同時,通過培養其對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文化的了解,激發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要讓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斷豐富和創新中國文化,用英語向世界講好中國的故事。本文進一步闡述了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背景;高職英語課思政課;實施路徑
1引言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作為核心因素,突出課程教學目標中的育人導向。英語是高校受眾廣、課時長的公共必修課程,把“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首先,必須明確英語教學屬于意識形態領域。英語教學內容涉及人文社科和時事熱點,背后承載著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以英語作為載體傳播文化,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英語教學絕不應該脫離于意識形態領域之外,而是要將其視為高校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核心部分。鑒于上述分析,高校方面需要充分重視思政課的作用,將其視為教書育人工作的重要和核心陣地,最大限度的發揮各個學科的育人價值,將其與思政教學進行全面結合,最終培養出契合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核心性人才,這也是當前各個高校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在下文中,筆者將結合相關教學理論和實際情況,對課程思政的內涵進行全面細致的探討,明確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意義,將高職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最終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2“課程思政”的內涵
從本質上來看,教育的根本問題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去培養人”,我國高等教育的本質目標就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的建設者,推動我國更好地向前發展,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國的高等教育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政治意識,培養優秀的核心價值觀。同時還要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做到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與文化認同,這也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但是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的學習在信息化時代下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轉變,如果單純地依靠思政課堂教育來實現上文當中的目標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課程思政的理念油然而生。高等教育若要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就要同時發揮具體學科的工具性價值與思政教育所帶來的價值觀力量。結合上文當中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謂的課程思政,就是建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模式,將立德樹人工作視為教育工作的核心性任務,將具體的學科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最終建立起一種“大思政體系”。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兼顧于學科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建立起一種協同育人的效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德才兼備,契合于新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3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與重要意義的探究
高職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與發展,深刻地展示了高等教育界對于習近平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全面理解,同時也全面契合于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向。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當中提出,我國在未來需要培養出一大批具備國際視野、通宵國際規則、可以全面參與到國際競爭與國際事務當中的優秀人才,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當代大學生面臨著西方外來思想和社會思潮的巨大沖擊,英語教學因而擔當著新的使命。當前的英語教學工作需要重點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價值觀指導作用,結合實際需求培養高質量的外語人才,使我國更好地面向世界發展,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要求。同時,英語教育要致力于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在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溝通技能,哲學、藝術鑒賞、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知識都要涉獵,同時要全面理解,正確傳遞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已經深深的根植于每一名華夏兒女的心中,同時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產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學生們在學習英文的同時,既要充分地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增強文化自信,又要擔當起向世界介紹中國、傳播中華文化,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和實踐者,在“求同存異”的理念下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既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需,也是高校英語教學的自身之需。在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中,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業“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4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4.1明確課程性質,完善課程思政頂層設計
高職學校必須認識到英語課程具有人文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在英語教學中實踐“課程思政”的理念,堅持鮮明的育人導向,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視對學生文化、道德、價值等方面的引領。
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要實現課程思政改革新目標,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就必須從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以完善課程管理機制。①加強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綱領性文件的制定。從大學英語課程標準著手,結合時代背景、國家要求、課程現狀,明確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雙屬性的課程性質,突出課程人文教育屬性,在此基礎上,明晰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增加課程育人教學內容,補充德育評價體系等,將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選取、教材資源補充、教學效果考評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②加強基于課程標準的課程實施保障。高職院校教務處要組織開展對大學英語課程標準的審核工作,堅持德育智育并重的原則,重點核查基于課程思政視角的頂層設計的全面性、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促進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課形成協同效應,使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開展從源頭上得到保障。二級學院或大學外語部要就各大學英語教師制定的課程整體設計、授課計劃、單元設計等中觀和微觀層面的實施方案進行督查,重點督查基于課程思政視角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選擇與優化,以保障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效果的提高。
4.2明晰教育職責,提高教師思政意識和能力
課程思政與高職英語課程的融合,是結合我國實際國情的一次有益推進。結合具體情況,我國必須在高等教育發展道路上進行全面的創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等教育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我國教育體系建設當中最重要的優勢點。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將推動英語學科建設與發展扎根于我國國情,有利于挖掘英語教學內容中的中國元素,推動英語教育教學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創新與發展,使英語教育呈現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高職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但是如果僅僅把傳授知識看作是教育,那是一種淺薄的教育觀。前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好老師應該懂得,選擇當老師就選擇了責任,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并把這種責任體現到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換言之,追求德育和智育的結合,不顧此失彼,應是教師的職責。因此,充分發揮高職英語課程的德育功能也是在助力教師完成教育使命。具體來說,高職英語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提升:①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注重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只有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理解透徹,才能給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②要轉變觀念,增強育人責任意識。
4.3合理選取材料,加強思政教學資源建設
教學材料的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決定了教師“教什么”。在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教學材料的選擇尤為重要。高職英語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①精選學生教材。高職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有它的特殊性,在選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向英美國家原版篇目傾斜,以保證語言的純正。但語言與國家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若長期沉浸在西方文化中,會產生文化盲從。因此,要從時代性、科學性、創新性、規范性和發展性等多個維度理性審視教材,摒棄那些同我國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相悖的學材,選擇內容積極向上,能夠提高高職生思想認知的優質學材作為課堂的教學資。②深挖現有教材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學材料承載著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和提高英語語言技能的功能,同時也能為學生錘煉心志、養成品性提供素材。如能合理充分利用這些現有的隱性思政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在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學中,實現知識導向和價值引領相結合。③在高職英語課程選材方面,要根據學生語言學習水平和能力,補充中國文化相關素材,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的理解,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信以及對本土文化身份的重視。
4.4創新教學方法,拓展育人形式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學習內容,創造性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在復雜多變的教學環境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高職英語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創新教學方法,拓展育人形式:①有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主觀意識,認識到單純的語言教學和價值引領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不同,需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語言知識的傳授和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多選用講授、操練等教學方法,而在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這類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因此要主動探究更為有效的思政教學方法,提高育人成效。②高職英語課程作為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一門課,選擇案例分享、即時討論、分組辯論、總結評析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跨文化素養及批判性思維能力,這些基于啟發式教學和參與式教學理念的教學方法,能在潛移默化中助力學生優良品行的養成,真正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思辨能力和思想教育融為一體。③拓展課堂教學時空,實現課內課外融合。高職英語教師可以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社交軟件和網絡平臺,在課前課后補充蘊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材料供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問卷調查、線上討論、主題寫作等形式了解學生思想動態,鼓勵學生暢談感悟;還可通過開展社團、興趣小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賽等形式,融入思政元素,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通過思政課程和英語教學的融合,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化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從具體措施來看,課程思政與高職英語教學的融合,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去培養人”,之后結合我國的相關政策方針,通過國際性的視域去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英語人才。同時要時刻堅持”以德樹人”的人才培養基本任務與要求,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國際化人才,要使培養出來的人才為黨和國家服務,全面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歡.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輕工科技,2020,36(06):177-178+180.
[2]吳艷.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路徑探究[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2):98-103.
[3]白雪.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1,7(4):51-52.
[4]王珍.中國傳統文化怎樣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思政[J].文教資料,2021(4):97-98.
[5]牛達.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21,23(2):37-40.
[6]劉蘇,王瑞,耿蘭芹,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融入路徑研究[J].數碼世界,2021(3):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