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體育微課是體育教學的有力輔助,不僅能彌補體育課程在時間、空間,呈現上的不足,同時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視頻制作上的問題,導致體育微課功能并未充分發揮,由此本文總結在體育微課制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為之提供優化對策,助力充分發揮體育微課價值功能,提升教學質量。
碎片化學習是“互聯網+”教育的重要特征,如何能夠更好的滿足學生,泛在化,快節奏,碎片化獲取知識的需求,也將是教學升級的必經之路。體育微課就是體育教學“快餐化”的重要探索,并且伴隨移動終端的全面普及和剪輯軟件操作簡易化,體育微課進入到了全新的眾創時代。在見證發展的同時,存在于體育微課制作中的問題也愈發凸顯,所以總結問題并為之提供改進和優化的策略,對于提升體育微課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1 體育微課制作現狀
本文選取中國微課網,第四屆微課大賽,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播放量居前100的參賽作品(數據截至2020年4月15日)進行分析;
1.1 教學設計方面
在100部參賽的體育微課作品中采用直接導入的占73%,問題導入占23%,情景導入占4%,導入形式較為豐富,但部分教師并未考慮到體育微課的時長特點,直接將線下體育課常規的課堂導入模式直接移植到線上體育微課中,導致導入時間過長而侵占教學內容的時長,破壞微課的比例結構,并且采用的導入方式也并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很好的調動學生興趣。沒有瞬間激發出觀者的學習意愿。
體育微課主體部分,應該是以體育學科中的某個運動技能或者理論知識點為教學主題,由于部分教師對體育微課認識不足,盲目的將線下課程內容移植到線上微課,由此導致36%的微課內容選題偏大,知識點聚焦不清晰。但為求得體育教學的完整性,就必須增加時長,所以67%的時長在8-12分鐘,導致微課不“微”失去了必要的特點。
微課的特點是要“簡”,同時也要“精”,力求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夠有小體量,同時有大能量,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體育微課卻只有“簡”的形式,沒有“精”的實質。呈現出重講解,輕學練的現象。沒有遵循體育教學的規律,教學設計也不夠完整。
對于體育微課內容選擇,不僅要聚焦在一個知識點同時也要有對于學生興趣分析,以教師視角選題,片面追求知識的傳授與教學目標的達成,導致課程內容缺乏吸引力。并且內容缺乏價值定位,學生無從產生求知需求,也不知如何學以致用。
體育微課教學設計可以說繁簡由人,但導入,主體內容,課后互動反饋這三個部分卻都不可或缺。但83%的體育微課并未設置與學生互動并獲取反饋的環節,既不能引導學生知行合一,也無法推進后續內容的拓展與延伸。
1.2 視頻制作方面
體育微課內容呈現大致可分為三類:ppt錄制+講解類視頻占比53%,真人視頻講解占比37%,動畫類視頻占比10%。將原本動態的體育教學內容,以靜態ppt+講解的形式呈現,是對體育微課的特色的埋沒。體育微課視頻制作,不僅要能夠體現體育學科特點,重視知識的傳授,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學生的視聽體驗。部分體育微課拍攝角度死板單一,視頻色調不統一,畫面轉換生硬,無轉場,對于動作細節呈現不足,畫外音語言風格,過于嚴肅,親和力不足,背景音樂,風格陳舊。
2 體育微課優化對策
2.1 導入要有“爆發力”
所謂具有爆發力的微課導入,是指能夠在極短的時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意愿。引發疑問,好奇是較為常用的課堂導入模式。其實許多情緒都能夠引發持續關注和學習的意愿,如認同,共鳴,挑戰,感動等,共鳴強烈的情景畫面,感人振奮的體育精神,都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情緒,引導進一步的學習。
2.2 內容要有“凝聚力”
“凝”將選取的教學內容凝練成一個知識點,切忌貪多貪大;“聚”選取的內容要對應學生的興趣點。微課是課堂教學的課外補充。精準對焦學生需求,才能引發自主學習,定位學生需求,需要結合學科知識,從時間,身份,需求,三個維度出發,聚焦一個問題,挖掘其背后的興趣點和問題點。
2.3 課后互動要有“親和力”
親和力不僅是確保持續知識輸出的同時也要做到“去中心化”的輕松表達。拉近師生距離,構建師生平等互動關系。更是要在課末提出疑問,組織模仿,發起挑戰,引發后續學習或引導師生互動。將學生圈層化,進一步加固學生“黏性”。
2.4 用鏡頭語言體現教學設計
擁有清晰的教學主線,符合學生思維規律,并能通過鏡頭與場景的變化,明確教學重難點并指導學生實踐。文字或配音與畫面節奏匹配,內容呈現不宜平鋪直敘,要能利用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方式表達;畫面整體色調一致、聲音要清晰,字幕醒目但不突兀;制作追求簡約,時長控制在5分鐘以內,便于社交平臺二次傳播,實現體育知識共享。
體育微課是體育教學的課外補充,對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實踐意義重大,同時其功能與價值屬性也值得進一步探究與發掘。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軍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