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世橋
在小學教育階段,體育是非常重要的學科,其也是素質教育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但從當前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角度來看,體育課堂教育工作并不能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這讓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有所下降,同時也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了進一步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育,讓他們真正感受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做好對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至關重要。
1 做到導入階段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環節中,想要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育,激發出他們的體育學習興趣,就必須要做好導入階段的師生互動,因為導入環節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需要通過導入環節的互動來完成對學生的狀態調動。
熱身是體育導入環節非常重要的活動,其可以讓學生通過熱身操的方式來放松肌肉、調整關節狀態,以便在之后的課堂互動環節中更好的進行學習。然而,傳統模式下的熱身操形式枯燥、范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這讓體育課堂教學工作進入到了困境之中。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課前熱身,我就在課堂導入階段融入了趣味游戲,讓學生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熱身,并獲得學習興趣的激發。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保證學生的課前熱身游戲主動性,我會為他們設計幾種不同的熱身游戲,如“木頭人”、“丟手絹”、“老鷹捉小雞”等,并進行適當的輪換。例如要進行跑步類的知識教學時,我就會組織“老鷹捉小雞”,要進行跳躍類知識的教學,我就會設計“丟手絹”的課前游戲,這樣能夠讓課前熱身游戲與知識內容更好的關聯到一起。為了保證課前游戲熱身的有效性,我一定會參與其中,這樣既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還能夠做好對他們的安全保護,科學而有效的課前導入由此得以開展。
2 加強教學階段的探究學習,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環節中,想要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育,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就必須要進一步做好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探究學習,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由此來實現理想的課堂教學目標。
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當中,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往往由教師直接予以輸出,學生只需要跟著教師的節奏進行模仿式學習即可,這種方式雖然能夠達到一定的學習效果,但學生缺少知識探究過程,所以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效果并不好,尤其是一些技巧動作,學生很容易因為掌握不牢靠而出現誤區,這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極為不利,所以教師必須要改變教育模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去進行體育知識的探究學習,由此來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在進行單杠的技能學習時,我并不會對學生進行任何的指導,而是直接讓學生進行體驗,我則主要進行保護。在學生自主體驗和探究過程中,身體素質好的學生能實現自主上杠,但身體素質不好的學生雙手抓杠都有些困難。針對于他們的這種情況,我選擇差異化教學,通過對學生基礎水平的掌握,讓他們進行與自己體育素養相對應的學習,讓能夠自主上杠的學生以更規范的動作完成上杠,讓無法堅持兩手抓杠,雙腳離地的學生,能夠提升自己抓杠的時間。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基礎開展教學工作,為學生的體育進步帶來助力,也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打下基礎。
3 提升訓練階段的趣味效果,促進學生學習進步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想要實現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就必須要進一步做好對課堂訓練環節的考驗,因為課堂訓練環節是考察學生課堂學習效果,鞏固學生體育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課堂訓練內容的設計,并進一步做好對課堂內容的趣味性融入,由此來進一步完成對學生的訓練主動性激發。例如在完成“籃球”知識的教學后,我就在課堂訓練階段組織學生進行了“籃球接力”游戲。在游戲中,學生被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需要從半場運球到籃下進行投籃,投籃位置可自行選擇,順利投進的學生運球回到中線,將球傳遞給隊員,看哪個小組完成接力的時間最短。在該訓練模式中,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趣味學習體驗,同時他們還能夠獲得包括運球、投籃、傳球等多種籃球技巧的訓練,這對于他們的課堂學習效果鍛煉與考察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學生進行訓練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避免干擾,且要保證自己的公正公平,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訓練的樂趣,并進一步做好對他們的鍛煉與啟發。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多為學生提供一些課外的訓練活動,例如足籃球比賽,田徑比賽等,讓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體育,獲得身體素質的鍛煉與提高,由此來進一步實現對他們的有效引導和教育,在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實現小學體育素質教育目標。
4 總結
總而言之,做好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工作研究,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還能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進步帶來助力支持。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必須要認識到體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并能夠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體育知識的魅力,并愿意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體育學習環節中,由此來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育,為他們的全面素質構建打下良好基礎,也為小學體育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帶來助力支持。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東區竹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