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新教改的逐步落實,培養具備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成為新時期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在這種情形下,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融入各項德育元素,通過各種先進的教學方式實現德育與小學數學的充分融合,在提升數學教學課堂質量的同時,實現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全面發展。文章從各個方面闡述了如何以“立德樹人、以德促教”為核心實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的全面滲透。
關鍵詞:立德樹人;以德促教;小學數學教學;德育滲透
引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很多抽象數學知識的學習時有著一定的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會較為吃力,這會導致一些自信心較弱,堅持能力不強的學生在面對一些數學知識時望而卻步。而將德育與數學教學相融合,能夠通過一系列的德育內容來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增強其面對困難的挑戰決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的進入到各項數學知識的探究中,這不但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而且對于學生在數學方面的長遠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意義
在提升學生素質以及貫徹國家相關政策方針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將德育以適宜的方式滲透進學科教育中,是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并實現其在德育方面的巨大進步。傳統教學理念下,政治、歷史、地理等文科擔負著學生德育教學的任務,從而忽視了數學中豐富的德育元素,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有效結合教材中、生活中的數學元素,進行系統化、完善化的教學設計,滲透日常品德與辯證唯物主義,從而實現學生在數學學習與德育方面的協同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的滲透可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論述,在此不能完全涵蓋,從以下五點進行細致分析:
1.聯系實際生活以實現德育滲透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教師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可探索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并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興趣,再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狀態等實現實際生活中數學元素與德育的有效融合,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具象化、生活化,較大程度的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比如在《萬以內的加法與減法》時,教師即可給學生布置任務:統計家庭每日、每月、每年消耗的塑料袋數量,學生在回家咨詢過父母并通過加法統計后發現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教師以此為基礎向學生普及環保以及節約的理念,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塑料袋對人們日常生活以及地球各方面造成的不利影響,如此學生在學習相關數學知識的同時,樹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不用塑料袋。
2.結合數學教材以明確德育滲透點
并非所有的數學教材知識皆適合進行德育的滲透與融合,教師應根據現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數學教材的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教材內容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如此才能發揮出德育最大的功效,既能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也能通過德育教育實現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1]。
比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課堂教學中,教師即可深入挖掘其教學內容,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式方法,并保證學生可在日后的數學學習中實現對該項知識的靈活運用。可以問題導入法來提出相關問題,在問題中滲透《兩位數乘兩位數》相關知識,并以此為滲透點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小茗同學由于心情煩躁故意打碎了近期用于校內信息公布的宣傳欄玻璃,已知裝設玻璃的櫥窗長25分米、寬11分米,請問修整該櫥窗學校需要安裝多大的玻璃?”在學生通過兩位數乘兩位數運算法則解決該項知識之后,教師再進行問題的發散:“同學們認為小茗同學的做法對與不對?”以此來引出德育教育相關內容,號召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隨意破壞公共設施,并且要主動的維護校園環境并愛好公物,據此來實現德育與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
3.發揮教師本身的引導示范作用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教師是學生數學教學與德育教育的主導者,其個人綜合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高低,且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到教師本身的影響較大,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嚴格要去自身,并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措,以此來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比如在課堂上教師著裝應樸素大方、干凈利落;在進行相關數學知識講解時應做到邏輯性強、條理清晰、語言簡單有利,以此來增強學生對于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在書寫相關知識時應字跡工整、行書規范、條理性強;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從而在教學中能夠從容應對學生的各項問題,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效率以及興趣愛好等進行個性化教育,從而針對各個學生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針對教育,這對于學生的整體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并且在此過程中給予學生良好的表率,讓學生能夠受到教師的深度影響,從而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同樣嚴于律己、努力探索并養成一系列的良好習慣[2]。
4.結合數學相關知識練習以滲透德育教育
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重視自身知識的教授外,還應注重各項知識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查漏補缺并加強各項知識的有效應用,并在練習過程中實現德育的滲透,比如在學習“統計”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為學生出以下題目:某路口為事故易發地,在2010-2013年發生了15起事故,2013年至2017年發生了20起事故,2017年至今發生了12起事故,那么2020年至今發生了多少起事故?這是一項較為簡單的統計學知識,在學生完成習題練習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發生事故的具體原因,并引申出“紅燈停、綠燈行”及其他交規,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的出行中遵守相關的交通規則,并以此為基礎引申出“公共安全、人人有責”,深化德育內涵。
結語:
綜述,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實現德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可較大程度的提升現階段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其逐漸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并且對于學生在數學學科方面的長遠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郝現亮.新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考試周刊,2019,(13):86.
[2]潘成新.探討小學數學德育教育融合的幾點對策[J].都市家教(上月刊),2017,(11):156.
作者簡介:孫曉明,女,(1993-),漢,河南省,本科,單位:濮陽市第二實驗小學,職稱: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立德樹人”與數學學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