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微 王軍紅
大足石刻歷經千年歲月風霜,如今已進入高速風化期。為了保護大足石刻5萬余尊造像的“健康”,大足石刻研究院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平臺,實時監測著大足石刻18個大項70個小項的數據,用大數據實現“治未病”。
After stand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Dazu Rock Carvings have now entered a period of fast weathering.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more than 50,000 statues of Dazu Rock Carvings, Dazu Rock Carvings Research Institute has built a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platform for "Dazu Rock Carving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help of big data. By monitoring the data of 18 major items and 70 minor items of Dazu Rock Carvings in real time, it is hoped that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can be realized with big data.

2020年12月24日,大足石刻北山168窟。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監測專員簡兵打開手機軟件,對準一條裂隙快速地拍下了一張照片。
幾乎同時,這張照片出現在“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平臺上。簡兵的同事榮寧在系統里打開照片,與2019年4月拍攝的裂隙照片仔細比對。
看得見的“找茬”工作Visible “Fault Finding” Work
在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榮寧的任務就是“盯死”監測預警平臺里實時更新的照片,發現監測部位的細微變化,類似“找茬”游戲。
在一張剛傳回的佛像面部高清特寫圖上,可以看到佛像的面部翻起了“皮屑”,榮寧說那是金箔因年代久遠開始剝離。榮寧滑動鼠標,仔細觀察佛像的額頭、鼻翼、臉頰,她要從中發現剝離的程度、面積等有沒有異常變化。
這張照片來自于固定在寶頂山圓覺洞一尊佛像前的高清攝像頭。每隔十分鐘,它就會拍下一張照片并傳回系統。就是它,為榮寧長期以來的“找茬”工作提供了實時依據。
有了這套監測預警平臺,大足石刻的點滴變化都被記錄在案,讓很多工作有了預見性。
以前,人工監測很難察覺石刻的一些變化。比如,石窟內的造像容易在6月份發生污染霉變,這與石窟表面的凝結水有很大關系。那些凝結水因為非常細小,人工檢測不僅難度大,而且相當費時費力。監測預警平臺搭建后,榮寧只需查看照片就行,如果發現有凝結水,就會有專人去清理。
嘗到了“智能化”帶來的甜頭,榮寧有了新期待。她希望檢測系統持續升級,照片傳回系統后可以自動生成對比圖,掃描出更細微的變化,方便研究人員分析研判。
讓致病因子“現行”Make Pathogenic Factors “Visible”
大足石刻有75處5萬余尊造像,從唐宋年間承傳至今,不少石刻都已進入高速風化期。
“石刻到了這個階段,就像個老人,冷不丁就冒出些問題,比如某處裂個縫、某尊造像掉塊皮。這些看得見的‘疾病’背后,還有許多看不見的問題。”榮寧說。
從圓覺洞傳回的圖片中,我們注意到了兩根鐵管。那是支撐圓覺洞頂的鋼架,鋼架上還有很多閃著綠光的白色小盒子。
“小白盒里,裝有監測巖體穩定性的高精度智能監控設備。”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蔣思維向我們解釋,圓覺洞頂就像是蓋在洞窟上的蓋子,蓋子面積越大,時間越長,就越容易開裂、垮塌,小白盒能有效監測洞頂的變化。
對于石窟來說,巖體移動一毫米都會帶來極大的風險。如果單純依靠肉眼監測,根本無法預判風險。智能監控設備運用后,能夠通過頂板應力變化等數據,準確預判巖體的位移寬度和位移趨勢,提前采取干預措施。
大足石刻類似的監測項目共有18個大項70個小項,比如千手觀音的監測保護、大佛灣一帶的水害監測等。
“大足石刻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技術規范》為框架,結合西南地區夏季氣溫高、濕度大,山體風化程度高、容易滑坡等特點,構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監測指標體系。”蔣思維介紹。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平臺運用以來,大足石刻的文物保護工作由被動變主動,研究員對文物變化的預判也由過去的單一領域變為多系統相結合。蔣思維解釋,“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叫做多場耦合。也就是說,當收集到海量監測數據后,通過建模等手段,可以將人流量、溫度、濕度等多種關聯數據結合起來分析,從而尋找到最利于文物保存的環境。”
景區管理心中有“數”Scenic Area Management Has “Digitization” in Mind
智能化監測系統的運用,讓文物保護工作有的放矢,也讓景區的管理者們心中有了“數”。

景區監控中心,一塊監控屏顯示了大悲閣外的空壩,那里有個年輕人正埋頭擺弄相機。工作人員拉近監控攝像頭,能清晰地看到他相機里拍攝的千手觀音。
像這樣的高清攝像頭,大足石刻景區有七百多個。游客、巡查人員的必經路線、重點文物保護區域,監控攝像頭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有了這套監測系統,景區能夠及時掌握客流量,從而開展精準管理。
大足石刻寶頂山核心景區經常出現擁堵的情況。為了解決問題,景區在大佛灣進出口安裝了閘機。當游客量達到最大承載量時,監測系統會自動預警,管理人員就可以根據不同的預警級別,啟動相應的管理預案。
來到大佛灣景區,我們看到一名游客正在聽手機里“大足石刻慧導游”APP播放的導游詞。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龍偉告訴我們,那是大足石刻智慧景區建設的一部分。
景區加大智能化建設以來,游客線上預約、線上購票也變得很方便。“景區的智能化改造讓我們更加心中有‘數’了。”龍偉告訴我們,依托智能技術平臺,景區管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準確、及時,“大足石刻景區即將上線人臉識別系統,游客購票、進出景區會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