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喉部是重要的發聲器官,對于歌唱而言,其作用尤為關鍵。在人體的生理結構中,喉部不僅承擔著發聲體的角色,更是一個重要樞紐,讓整個口咽腔體得以上下連通、共同運作,這實際上也就決定了在歌唱中保持“打開喉嚨”狀態的重要性。本文針對聲樂教學中的喉部訓練展開討論,闡述了“打開喉嚨”對于歌唱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怎樣通過日常練習以在歌唱過程中正確地“打開喉嚨”,以期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建議,也讓喜愛歌唱的聲樂初學者能夠少走一些彎路。
〔關鍵詞〕聲樂教學;歌唱技巧;打開喉嚨;氣息控制
優美的歌唱離不開對喉嚨狀態的良好把握。正因如此,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常常會對學生提到“打開喉嚨”這句行話。雖然教師一再強調,然而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對于“打開喉嚨”的概念卻缺乏準確的理解,甚至出現理解有誤的情況。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嘗試練習“打開喉嚨”的過程中,存在喉頭不穩、軟腭與懸雍垂未能正確上提、會厭沒打開等問題,最終使其聲音的共鳴與歌唱的音色受到影響。因此,本文就聲樂教學中的喉部訓練展開分析,提出一些引導學生正確“打開喉嚨”的具體方法,希望能給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幫助。
一、“打開喉嚨”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打開喉嚨”可以說是一個老生常談且不可回避的重要話題。作為聲樂演唱的三要素(橫膈膜的支持、打開喉嚨和充分的頭腔共鳴)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含義為:在歌唱的過程中,應當將喉頭保持在吸氣時的位置,同時要放松喉頭附近肌肉,使其能夠打開,避免出現擠壓的問題。通過外部觀察,能夠確定是否做到了“打開喉嚨”,而觀察重點是要看其能否做到喉結下沉。與此同時,必須明確的是,并非只要喉結處在最下面的位置就是做到了“打開喉頭”。 外部觀察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的判斷形式,關鍵還是在于喉嚨內部的真實感受。在舒展地打開喉嚨時,喉頭能夠感受到一種自然向下的拉力。與此同時,舌面也應避免退縮或用力,要做到平伸,感覺很輕松自在。立足于藝術角度來說,歌唱活動實際上就是對生活中的語言活動進行夸大,需要歌唱者發出較之于平時更亮、更高、更美的聲音。那么相應的,這也就需要將發聲器官開得更大一些,從而實現喉、咽、腔、口、鼻更好的聯合共鳴。
在歌唱的發聲過程中,如果無法保持住喉頭的穩定,就會出現聲音顫抖的情況,即常說的“羊聲”;如果歌唱時喉頭的位置偏高,聲音會變得窄亮、虛弱無力且缺乏彈性,就像是被人捏緊了喉管;如果對喉頭予以刻意、粗暴地壓低,聲音則將給人一種發空發悶、滯重搖晃之感,程度嚴重時甚至會直接損傷聲帶,導致充血、息肉病變等問題。所以要明確的是,“打開喉嚨”的關鍵是打開咽腔,從而使得喉、口、鼻得以聯結,構成一個通道,使得通過的氣息暢通無阻。在此情況下,整個咽腔會更易于產生共鳴,讓所發出的聲音變得圓潤、飽滿、優美。聲源器官包括喉與聲帶兩部分,但在歌唱時,聲帶是唯一的發聲體。聲帶處于人體頸前部的喉結處,由肌肉與軟骨構成。歌唱時依靠聲帶周圍的喉頭軟骨及肌肉來控制其伸縮和開閉。在歌唱時,讓喉嚨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對音域寬窄、音色優劣都有著重要影響。大歌唱家哀·密臺司婷曾這樣描述其歌唱時的感受:“我歌唱時總是感覺到自己似乎沒有喉嚨一樣。”要理解這句話,就要理解何為“打開喉嚨”,理解“打開喉嚨”的價值所在。因此,對于聲樂訓練而言,如何正確地“打開喉嚨”至關重要。
二、引導學生“打開喉嚨”的具體方法
(一)“半打哈欠”練習
“半打哈欠”這種練習方式的原理是:人在打哈欠的過程中,其舌根所處的位置非常低,同時還會自動地抬起軟腭與懸雍垂并降低喉頭的位置。此時,人會感到咽部狀態非常的通暢,而這種通暢的感覺也正是聲樂訓練中所追求的“打開喉嚨”的最佳狀態。但必須意識到,打哈欠的訓練要注意度的把握,如果過度就會導致喉結受到壓迫,從而使得整個口腔變得緊張。所以正確的訓練方式是“半打哈欠”,即通過模擬人體在剛打哈欠時吸氣的興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能夠獲得一種較為適度的舒展擴張的力量,無論是喉部、咽腔還是口腔,均可以感到比較放松、舒適。通過“半打哈欠”,能夠有效拉開口腔上下之間的距離,促使整個口腔的空間得到擴展。此時的氣息流通將變得更為順暢,發聲的共鳴通道也更為寬敞無阻,歌唱效果自然也將更佳。
(二)“吸著小舌唱”練習
教師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訓練學生體會“不斷吸氣”,強調“如何吸就如何唱”,而這些要求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歌唱時找到“打開喉嚨”的狀態。通過“半打哈欠”的練習,可以幫助其找到什么是“打開喉嚨”的感覺,但卻很難在長時間的發聲過程中始終保持“打開喉嚨”的良好狀態。因此,一方面要用好“半打哈欠”的練習方式,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吸著小舌唱”的練習方式予以輔助,幫助學生更好地保持上腭抬起的狀態,有助于學生在發聲過程中能夠更長時間地將喉頭保持于穩定位置上,而這也正是保持“打開喉嚨”狀態的重要條件。
(三)上下頜張開練習
上下頜張開練習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找到會厭打開的感覺,這有助于讓歌唱時的喉部氣息更為舒暢地傳至咽腔、口腔及鼻咽腔,使共鳴效果更為明顯,讓音色更佳。眾所周知,在吃飯時開口大笑很可能會導致食物嗆入氣管,這實際是因為大笑時上下頜得以張開,整個咽喉變得非常通暢,而這種通暢感也正是聲樂訓練所追求的。在具體練習時要保持下巴在一種自然、松弛放下的狀態,同時放松牙關以實現頜關節的良好打開。教師可讓學生用手指按住其耳朵前的面頰上的凹洞,這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其是否松開了上下頜。
(四)學會在胸部建立“支點”
第四種訓練方法是要找到胸腔的正確“支點”或“著力點”,聲樂演唱中的支點問題非常重要。對優秀的歌唱家在演唱時的喉嚨狀態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都是通過建立胸腔支點來幫助打開喉嚨的。著名音樂家吉諾 貝基曾經提到“在歌唱時,應當讓聲音能夠從兩根鎖骨的中間位置中發出來,聲音要深”。著名聲樂家、音樂教育家沈湘也說過“優美的聲音當是從‘嗓子眼兒’里出來的,要注意‘嗓子眼’的正確位置并不在聲帶處,而是在胸部位置,即人們常說的第二紐扣處”。 這些其實都強調了要在胸部找到支點的感覺,其也是一種幫助“打開喉嚨”的有效方式。這里所講的“支點”是指一個假設的聲帶位置,而這個胸部支點的位置應當低于實際聲帶所處的位置。只要學會在胸部建立“支點”并將注意力轉移至此位置,那么喉頭就能自然放松,并降低到合適的位置,最終成功地“打開喉嚨”。
(五)基于u、o元音的鞏固練習
在進行發聲訓練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和鞏固“打開喉嚨”,可以選擇以u、o這兩個元音作為訓練重點。這是因為這兩個元音在發音時,喉頭最容易處于最低的位置。要注意的是,在進行發聲時,要放松舌根、放平舌面、打開咽腔,讓喉頭可以隨吸氣而自然地下移并穩定住位置,再通過口腔發o的元音,讓口腔保持這種狀態,依靠丹田的力量將橫膈膜上拉,在呼氣時讓聲帶得以振動。此時發出的o音,音色較暗,同時能夠給人一種柔和且富有彈性的感覺。此外,為了避免出現喉頭上移的問題,可以在練習過程中結合u、o的發音來循環練習,這將能夠有效避免“打開喉嚨”所導致的副作用,真正做到在拉緊聲帶的同時穩住喉頭。基于這一方法進行練習,絕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將其培養成一個長期的訓練習慣,而最終所能取得的訓練效果將非常顯著。
結 語
所謂“滴水能把石穿透”,聲樂的學習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真正優秀的歌唱家,都離不開漫長且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要想真正地學好聲樂,首先要掌握扎實的基本功。而在聲樂的基本功訓練內容中,“打開喉嚨”始終是一項核心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的良好指導以幫助學生明確“打開喉嚨”的正確狀態,但更要學生基于科學合理的方法不斷進行訓練,才能最終取得良好效果。聲樂學習的發展道路有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而本文所提到的“打開喉嚨”的方法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也并非唯一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在進行教學訓練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找到最契合學生的訓練方法,方能獲得最佳的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① 蔣晨、紀蘭幽:《淺論歌唱中如何“打開喉嚨”》,《大眾文藝》,2018年,第5期。
② 郭華麗:《淺談打開喉嚨在民族唱法中的運用》,《北方音樂》,2014年,第4期。
③ 王樹龍:《解放喉嚨的歌唱》,《北方音樂》,2014年,第4期。
④ 張宜霞:《談聲樂訓練中的打開喉嚨、放低喉頭位置》,《黃河之聲》,2012年,第14期。
作者簡介
熊佳穎,女,四川巴中人,成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