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感覺統合訓練是以感覺統合為本,以促進兒童的身心各方面發展為目的,加入作為輔助性作用的功能性音樂,針對兒童感覺統合發展的專門訓練。本文在對兒童身心發展與音樂感覺統合訓練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后,發現多功能性的音樂感覺統合訓練會在兒童的身心發展過程中發揮正面、積極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得出該訓練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音樂感覺統合訓練;兒童身心發展
感覺統合是機體在特定情況下的一套運作行為。感覺統合包括了視覺、觸覺、聽覺、平衡、本體感五大方面,我們通過聽覺、前庭覺、本體覺等各類感覺,從外界接收到信息后輸入大腦之中,大腦再對其進行鏈接、解釋、增強等一系列加工處理,并作出相應反應的能力,這一系列相關聯的反應性能力,就是感覺統合。感覺統合訓練就是為預防、解決患有感覺統合能力失調的兒童所開展的綜合訓練。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發提高。單調、枯燥的感覺統合訓練以及游戲器械已經無法滿足孩子特定階段的“天性”等,加入音樂的感覺統合訓練勢在必行。該訓練方式是由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澤銘根據國內外先進的音樂教學法、音樂治療、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為基礎,采用科學的方法建構新的兒童音樂教育價值體系和兒童音樂審美教育方法,把兒童音樂感覺統合訓練進行了系統化。該訓練模式基于兒童發展的基礎需求和興趣,以音樂感覺統合的教育系統來設計活動模式,輔助音樂以開發用于學前音樂教育的教材,從而進行音樂兒童教育,對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音樂感覺統合訓練的針對性、積極性
在兒童教育中,要以受教育者為中心,圍繞受教育者針對性地展開教育,即“兒童主體原則”。設計合適的訓練內容、調整課程的難易程度、擴展受教育者的可接受范圍、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調動兒童的自主能動性等,都能使教學活動發揮最大功能,這在音樂感覺統合訓練中也不例外。音樂感覺統合訓練中的教育者,需要對教育活動有充分的認知,在設計音樂感覺統合訓練游戲時,要嚴格遵從音樂感覺統合訓練的訓練方法是針對大腦與神經通路的刺激,注意明確教育目標的指向性,結合音樂的基本要素來設計出以刺激感官為目標的功能性游戲。

感覺統合基本功能的形成與個體感覺器官、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在環境中不斷受到的外界刺激是相關聯的。伴隨著不同時期生理發育的環境變化、個體功能系統的發育以及不同的外界刺激,感覺統合功能會發育成不同的階段。在相對特殊的胎兒時期,母親對胎兒進行綜合胎教就是對音樂感覺統合的運用;在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之初,感官尚處于朦朧階段,此時可以對兒童進行感官刺激訓練,如很好地結合了音樂感覺統合的綜合性刺激訓練——撫觸和被動操。到兒童進入感覺統合形成的關鍵期,會有更多結合音樂感覺統合原理的感覺統合訓練。
為什么要用帶入音樂的感覺統合訓練呢?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就可以得出答案。普通的感覺統合訓練是一個反復的、需要長期堅持的訓練,在身心還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兒童一遍又一遍地進行同一件事,無疑會感到厭倦,進而產生抗拒心理。但是使用帶有音樂的感覺統合訓練,能在促進兒童聽覺、聯覺、相關腦力等方面的提升。音樂感覺統合訓練仿佛就是橋梁和紐帶,不僅對特殊兒童有很好的效果,對普通兒童的大腦等各方面的功能開發也有積極作用,其能讓所有參與的兒童玩在其中、樂在其中、學在其中。這樣來看,音樂感覺統合訓練對普通兒童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催化作用,能使更多孩子在音樂和玩樂中健康茁壯地成長。
二、具有“表現性”的音樂對感覺統合訓練有“增效性”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具“表現性”的藝術形式。在結構上,音樂的音響形態由音高、音強、音色等基本要素組成,不同的音樂要素各有其獨特的特征。
我國音樂教育學家、音樂美學家周海宏在《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以及他創立的應用音樂心理學的理論中,提出了“音樂感覺統合中關于感覺信息與音樂音響聯覺對應的原理”。音樂感覺統合訓練的設計,也就是以音樂音響形態的音樂元素為基礎。要抓住音樂要素的各特點,根據聯覺的對應規律,建構出為感覺統合訓練配套的功能性音樂,分別與各種感覺統合的訓練技法相對應、融合,將音樂音響形態與感知覺統合訓練中獲得的信息,反饋到大腦中與之相對應的過程。
以嬰兒撫觸操《做披薩》為例,把在寶寶背上用手進行撫觸動作和音樂中的四個不同音色片段相結合:第一段音樂是風笛音色,對應“揉”的動作;第二段為古鋼琴音色,對應“切”的動作;第三段音樂是手風琴音色,對應“拍”的動作;第四段是木琴的音色,對應“點”的動作。這里的游戲設計就很好地運用了不同音色的不同特征,對應了不一樣的感覺信息,產生出特殊的刺激。可以看到,這樣的設計更加多層面,有助于幫助嬰兒激發想象,增強他們主動探索和尋求外部世界的行動力,使音樂感覺統合游戲達到最佳的預期刺激效果。
三、音樂感覺統合訓練更富有“趣味性”與“審美性”
普通訓練所用到的器材也能夠給兒童帶來多種感官的刺激,多方面地促使兒童發展。其不僅是一種神經心理上的功能訓練,還是鍛煉大腦、心理和軀體三者之間相互協調的訓練。但加入了音樂的感覺統合訓練,將音樂、器械、游戲三者相結合,兒童更多地會認為是在進行“音樂游戲”,能更加吸引兒童,使其在一個歡快愉悅的氛圍下接受訓練。這不僅能鍛煉兒童的身體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在培養良好的情緒、意志和氣質的同時,能更大地激發興趣,調動主觀能動性,在快樂游戲中成長,達到雙重的訓練效果。
音樂感覺統合訓練中所用的功能性音樂是帶“審美性”的。這里所說的功能性音樂,是為配合兒童身心發展所服務的感覺統合訓練,其一定是可以吸引兒童興趣的、能對其有正面影響的音樂。這就要求在選材時要注意,一定要是“美”的音樂。若是挑選了不適宜的音樂素材,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在感覺統合訓練里的功能性音樂本身一定要具備審美價值。
感覺統合訓練是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全方位、綜合性的訓練,對兒童的成長起到了一定的主導作用。在音樂的感覺統合訓練里,兒童在受到感覺統合的鍛煉之外,還在一直接受音樂教育和音樂熏陶。當審美能力、藝術修養高于同齡人時,對其未來的人生和生活都會產生正面的影響。隨著越來越多優秀孩子的出現,整個國民的文化素養都會得到提高,教育水平也會逐漸提高。目前,音樂感覺統合訓練已經普遍運用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很多地方已經開設了相關課程,相信在未來其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結 語
作為一個近年來才提出的訓練方法,音樂感覺統合訓練仍未被廣泛認知,而是在部分的托育機構作為一個拓展課程開展。未來應加強宣傳的力度,不僅在托育機構,也可以在早教機構中進行推廣。只有這類課程的不斷普及,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問題才能被大眾所認知,進而去著手解決,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早幼教工作者的普及推廣。
掌握感覺統合訓練的教育工作者本來就少,掌握音樂感覺統合訓練的教育工作者更是少之甚少。但在陳澤銘教授等優秀教育者的努力下,已經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掌握了這一訓練方法。掌握這一訓練方法的工作者為了能更好地將訓練方法傳承下去,還需要不斷學習深造以及提升自我。除此之外,早幼教機構通過有資質認可的教師來開設培訓班,并建立與家長進行溝通的平臺,以直接、快速、有效的傳授訓練方法,使資源能夠得到更好的運用,孩子們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 陳澤銘:《嬰幼兒音樂感覺統合訓練》,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版。
② 董婷婷:《幼兒音樂感覺統合訓練技法的編創研究與實踐》,江蘇師范大學,2014年。
③ 趙媛:《學前兒童音樂感覺統合訓練的實踐研究》,天津音樂學院, 2013年。
④ 王燕蘋:《音樂感覺統合促進幼兒感覺統合功能發展的實踐研究》,《幼兒教育研究》,2017年。
⑤ 于帆:《0-6歲,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年。
作者簡介
李可怡,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音樂學(師范)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