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圖時代使受眾對大篇幅的文字報道的興趣減弱,相比之下,直觀且具有藝術感的漫畫更容易被受眾感知。本文以中國新聞漫畫網為例,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以期加深對我國網絡新聞漫畫的理解和重視,讓受眾和媒體重新意識到漫畫的“戰斗”作用。
關鍵詞:中國新聞漫畫網;社論漫畫;結構
中圖分類號:J21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1-004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長安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資助項目“普利策新聞獎文本案例庫和話語分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300103101160
一幅新聞漫畫作品的誕生并非作者的即興創作,而是有方方面面的考量與權衡。作者首先對新聞事實進行高度濃縮,抓住事件最集中、最典型、最本質的特征,最后將有深度的評論以最簡單的方式表現出來。
一、新聞漫畫與中國新聞漫畫網
顧名思義,新聞漫畫,既是新聞又是漫畫,既能有效呈現和評論新聞事件,又有漫畫的幽默性、諷刺性和藝術美感。根據方成的觀點,漫畫的魅力在于其形象的諷刺幽默效果,這二者屬于語言的藝術,“從事漫畫創作,首先要對生活中的幽默有敏銳的觀察、獨到的理解和豐富的感受”[1]。也就是說,漫畫以其諧趣和諷刺性從繪畫中分離出來,利用迂回委婉、機智巧妙的構思方法,在新聞“戰場”中發揮著“戰斗”作用。
在我國網絡新聞漫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新聞漫畫網(以下簡稱“新漫網”)。其是由中國日報網站主辦和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協辦的國內第一家專業漫畫網站,于2001年7月18日正式開通,該網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新聞漫畫的水平。
二、新聞漫畫的結構
新漫網對漫畫進行了細致的分類,包括國際新聞、社會生活、環境、財經、家庭、教育、健康、體育、人物、幽默、連環、插畫、flash、院校作品、國外漫畫以及其他。由于漫畫數量龐大,這里僅以2020年3月、4月、5月的國際新聞為研究樣本,樣本總數64篇。
(一)宏觀結構之新聞圖示
臧國仁把框架定義為人們或組織對時間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的結構,并且將框架結構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對主題的界定屬于高層次框架,也就是說高層次言說代表了主題意義,因其內容較為抽象,所以較容易被閱聽人注意[2]。3月份的14幅漫畫中,11幅與美國相關,7幅與疫情相關;4月份的20篇里,13幅涉及美國,16幅涉及疫情;5月份的30篇中,26篇直指美國,20篇與疫情相關。以美國為主題占比78.1%,疫情主題占比67.2%。這64個樣本主題非常明確——疫情、美國。在全部樣本中,有漫畫提及了澳大利亞、荷蘭和德國,但3國占比僅有3%。這些數據直觀地反映出美國在國際新聞中的重要地位。像這樣明確的主題很容易被受眾關注和記憶。
1.概述范疇:標題、導語
梵迪克的觀點是標題和導語一起表達新聞文本的中心主題,在文本開頭就起到概括作用,表達其語義的宏觀結構[3]。由于樣本中64幅漫畫均無導語,因而僅對標題進行分析。
其中5月份的國際新聞有標題的29篇,無標題的1篇;4月有標題的18篇,2篇無題;3月均有標題。通過統計可以發現,新漫網的漫畫絕大多數都有標題。標題和宏觀命題能縱覽全文,直接表明主要觀點,受眾能在接觸到標題的同時迅速判斷是否愿意繼續深度分析該篇漫畫。另一方面,漫畫與文字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受眾的想象力是有差異的、理解是自主的,這時標題就可以承擔起輔助作用。新聞漫畫結合了圖像和語言兩種符號,是一種視覺語言型的輿論新聞話語。
在2020年5月19日題為“沉迷”的漫畫中,主要事件及背景包括圖畫和文字。
圖畫包括:(1)人物:圖畫中有3個人物,分別是被新冠病毒打倒在地的老太太、被擬人化的手持棒球棍的新冠病毒以及手持機關槍的政府官員。(2)物品:包括機關槍、掩體沙袋和寫有“譴責中國”(BLAME CHINA)字樣的子彈箱。
文本包括:(1)畫面中的文本:①US senior citizens(美國老年人);②HELP!(救救我)③SORRY,NO TIME.(抱歉,沒空);④BLAME CHINA(譴責中國)。(2)標題:沉迷。(3)說明:本國老年人深受新冠肺炎摧殘,而美國政府不管不顧,一門心思沉迷于對中國的“甩鍋游戲”當中。
結合文本和圖畫能夠獲悉主要事件是美政府不顧本國的嚴重疫情,置國民生命健康于不顧,集中火力譴責中國。“槍、子彈、掩體沙袋”等物品意味著戰場,表達本應集中力量抗疫,結果卻成了誣陷他國的輿論戰場一事。人物、物品和文字共同構成了主要事件。這些主題組織在一起,表現出“美國政府不顧本國人生命安危,執意責難中國”的主題。
2.后果范疇
新聞事件的后果有時會比主要新聞事件本身更重要,此時后果范疇中的主題有可能與主要新聞事件的主題處于同等重要的等級位置。
在2020年5月15日題為“兩黨相爭 中國躺槍”的漫畫中,畫面中的驢子和大象相互射箭,受傷的卻是夾在中間的熊貓。其中驢子象征著民主黨,大象象征共和黨,熊貓象征中國。在這里,后果范疇成為最高級主題。漫畫的主題事件“兩黨相爭 中國躺槍”中的“中國躺槍”就是后果。通過分析其他漫畫可以發現,任何新聞事實都會出現后果,而后果的好壞是通過作者觀點來體現的。
(二)微觀結構之畫面對比與修辭
1.新聞漫畫的畫面對比
一幅社論漫畫相當于一篇文章,它由圖像和文本共同構成,與文字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畫面作為主體,承擔著重要職能[4]。以下主要對畫面對比進行分析。
(1)位置對比。不同的位置安排能夠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位置相近、畫面集中會更加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相距較遠的兩個位置會產生疏離感[5];占突出位置的圖像屬于前景,占畫面比重大、顯眼,處于次要地位的是背景,它占比小,不容易被發現。很顯然,受眾看到漫畫時,首先注意到的是畫面集中、占比大、顯眼的部分,然后才會注意背景部分。在圖1的漫畫“為誰服務?”中,漫畫主體是西裝革履吃牛排的富人、象征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用火炬炙烤牛排以及成為盤子的《美國獨立宣言》書板。右上角的窗外是深受病毒侵襲的美國窮人,他們貼在窗戶上以期獲得關注,但是屋內的“自由女神”和“富人”沉浸在美食中無暇顧及。事件主體是受到美國貼心服務的富人,背景是被國家不管不顧的窮人群體。很顯然,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富人才是美國服務的對象,窮人是被完全忽視的,像這樣前景背景相結合,諷刺意味會更明顯。

(2)明暗對比。色彩具有吸引注意和傳達情感的作用,統一的色彩基調能更加準確地傳達主題信息,能夠給受眾留下整體且深刻的印象。不同的色彩基調能表現出不同的情感,鮮艷的、暖色調往往烘托出積極愉悅,色彩純度明度降低會帶有清冷、壓抑之感。[6]例如,2020年5月12日的漫畫“陰魂不散”,畫面從正中間一分為二,左邊是深紫色的背景和灰色的人物,呈冷色調,右邊是亮黃色背景下的故宮,呈暖色調。漫畫的左側是提著“賠款”箱子的列強,他們正從1900年走向2020年。這幅漫畫反映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要求賠款,百年后疫情來臨時某些西方國家仍妄圖勒索中國一事。色彩的對比直觀呈現出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被索要不合理賠款的時代早已遠去。這樣的明暗引發強烈對比,強化了反諷主題。
(3)繁簡對比。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想要深刻認識事物,必須尋找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多方聯系與聯想才能剖析實質。正因如此,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會通過適當留白激發讀者聯想。同時,畫面集中的那一部分能夠更快地引發受眾關注,突出主要矛盾。以2020年4月21日題為“新冠肺炎重創世界經濟”一圖為例,畫面主要集中在右側密密麻麻摞起來的硬幣、紙幣上,左邊畫面是一根繩子拴著的新冠病毒以及寫有“WORLD ECONOMY”(世界經濟)的銅牌。很明顯,病毒把象征經濟的硬幣沖撞成歪斜狀態,即便一半畫面空白,但讀者可以想象到還有無窮無盡這樣的貨幣,也就是說,全球經濟受到了疫情的猛烈沖擊。這種繁簡對比更能引發讀者關注,在關注到主要矛盾時,“簡”的一部分可以引發更多的聯想,從而體現出巧妙的創作構思和造型方法。
2.新聞漫畫的視覺修辭
根據梵迪克的觀點,修辭的形式規定了我們闡述命題或觀點的方式方法,這些修辭的形式可以幫助再現記憶中的文本信息,更好地組織這些信息,增加檢索和使用的機會,影響目標對象的信念和觀點的改變。視覺修辭研究指出,圖像符號具有“視覺勸服”的功能,在圖像刺激面前,受眾的第一反應只是暫時的情感,要想達到勸服的目的,讓受眾真正接受甚至與原先的認知體系融為一體,就需要采用一定的修辭策略。劉濤(2011)的觀點是:視覺修辭的核心策略之一是運用隱喻和轉喻這兩種修辭手段,對“各種文化意向”加以“啟動、提煉、招募與征用”[7]。
(1)隱喻。《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標志著隱喻的誕生。20世紀90年代,西方學者開始拓展隱喻研究,提出多模態隱喻的概念,漫畫中的圖文隱喻就是其中一種[8]。根據學者王超群的解讀,隱喻修辭指的是用一種事物暗示另一種事物,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9]。
題為“東甩鍋,西甩鍋,還是管好自己的鍋吧”的漫畫發表于2020年5月9日,當時正處于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暴發的時期。畫面中的兩個人物一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另一個是國務卿蓬佩奧,前者是主廚的角色,后者是助手。場景是雜亂不堪的廚房,鍋里的食物已經燒糊,料理臺上調料瓶亂放,主廚衣服上、手上都沾染著污漬,但仍趾高氣揚地把料理失敗的原因歸結為面粉、冰箱、油和鐘表。背后的蓬佩奧附和著特朗普的話。畫面中,美國總統和國務卿在混亂的廚房中做著失敗的料理,并且把所有失敗的原因都歸罪于外部。從現實角度考慮,漫畫中的情景幾乎不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所以作者以混亂的廚房這個物象隱喻新冠肺炎流行時期混亂的美國,對食材、廚具等一切外部事物的譴責隱喻美方對中方的無端指責和無理要求。此外,兩個人物一個顏色鮮亮、飽和度高,另一個背對畫面、顏色灰暗,所以在這幅漫畫的背后還有兩對基本的概念隱喻,即“權力大的在前/權力次之的在后”“職位高的為主/職位低的為輔”。
從隱喻的角度對漫畫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背后更深層的意義,進而實現圖像符號向文化意象、文化意象向價值信仰的無縫轉化。
(2)轉喻。轉喻修辭指的是當甲事物與乙事物不相類似但有密切關系時,能夠利用鄰接關系以乙事物的名稱取代甲事物。“轉喻的主要功能則在于指代,即用一個事物來代替另一個事物。”(來考夫、約翰遜,2015:33),然而轉喻并不僅僅指借代,還包括兩個認知對象在時間或空間上的鄰近共存[10]。此外,轉喻還關注到顯著度差異,在轉喻的過程中,存在一個顯著度高的一方將自身性質特征投射到另一方的過程。

圖2畫面中央是半個地球,同時也是一艘巨大的船,甲板上的人在互相指責,桅桿上的兩個人也在吵架。船的周圍滿是綠色的新冠病毒,船只被包圍著無法航行。在這里,作者用地球樣式的船來代指地球村。可以說這里產生了轉喻,被病毒裹挾的船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地球村,也就是共存于地球上的國家。這種轉喻其實基于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用船代指地球,這種事實上的鄰近性可以依賴于這個說話環境,離開了這個環境或許就不成立了,因為一般情況下不會把地球當作一艘船。畫面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要保證順利航行,就必須齊心協力,而非互相指責。用通俗的話來講類似于我們的俗語“拴在一條繩上的螞蚱”。至于鄰近的標準是什么,很難僅憑時間和空間作出定義,對于相似賴以發生的某些特征就是一種事理上的鄰近,也就是說,以船來指代地球并不會給受眾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在這個環境下,這樣的轉喻是合理的。
轉喻和隱喻作為視覺修辭的核心策略之一,能夠推進從“物象”到“寓意”的轉化,讓受眾在看到畫面時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暫時的視覺刺激,而是能夠產生更深一層的情感認同。
三、結語
本文分析的主要內容是新漫網國際漫畫中疫情相關的部分,這些漫畫作品在我國屬于水平較高、流傳范圍較廣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本文利用梵迪克的超結構分析方法對宏觀結構進行分析,再通過對比手法和視覺修辭從微觀角度加以分析。
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新聞漫畫僅起到供人欣賞或美化版面之用,很少從新聞框架的角度分析,加之對漫畫的投入遠沒有對文字性新聞評論的多,造成新聞漫畫受眾不多、質量不高、難以吸引受眾的惡性循環。當下,很多人對新聞漫畫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漫畫只能博人一笑,然而漫畫是通過這些畫得出來、看得見的東西觸發受眾想象,把圖像帶來的直接視覺刺激進行轉化,讓受眾自行對事件的孰是孰非進行判斷。希望通過對漫畫的分析能加深對我國網絡新聞漫畫的理解和重視,讓受眾和媒體重新意識到漫畫的“戰斗”作用。
參考文獻:
[1] 方成.報刊漫畫學[M].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3:23-24.
[2] 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M].臺北:三民書局,1999:34-37.
[3] [美]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曾慶香,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54-55.
[4] 張春莉.社論漫畫傳播的話語分析——以普利策社論漫畫為例[D].西北大學,2017.
[5] 商鐵山.新聞漫畫的對比手法[J].新聞愛好者,2009(17):53-54.
[6] 李安娜.論如何通過色彩增加設計中的互動性[J].設計,2020,33(09):94-96.
[7] 王超群.情感激發與意象表達:新媒體事件圖像傳播的受眾視覺框架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9,41(10):75-99.
[8] 程曉華.政治漫畫中隱喻的運作機制——以2016美國大選三場辯論的政治漫畫為語料[J].現代商貿工業,2017(36):121-122.
[9] 王超群.情感激發與意象表達:新媒體事件圖像傳播的受眾視覺框架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9,41(10):75-99.
[10] 李惠超.修辭中的轉喻與語法中的轉喻[J].當代修辭學,2019(06):73-82.
作者簡介:劉楊聞笛(1997—),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社論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