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近年來教學改革和課程標準中,邏輯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逐漸側重于學生思維認知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高中地理為例,教學要突出學科特點,借助優越的現實案例豐富教學形式,增強教學趣味性,通過數字化學習資源和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強化學生的學科思維與核心素養。文章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中的地理實踐力展開論述,探討相關必要性意義,分析教學現狀問題,探討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與可行性,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策略;核心素養;地理實踐力
為響應黨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政策,高中教學逐漸深入素質教育,以核心素養為基礎,重視學生知識實踐應用,強化學科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既聯系密切,又獨為一體。最重要的是,地理學科有豐富全面的教學實例,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點,教師通過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高中地理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的關系概述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概述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包含四個方面: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分析以及地理實踐力。不同學生基于思維邏輯和知識儲備的差異,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會出現各類問題,地理核心素養對學生認識和理解地理知識有著正向影響,每一部分都對學生不同能力養成有著促進作用,比如地理知識講演、信息資料整理收集、識圖制圖、辯論分析、地理實驗調查等。
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的核心內容,是一種抽象的理論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活動與地理環境和諧相處的一個理念,基于相關問題展開的深入探討。例如對人口、資源、能源、環境保護、自然災害、生態發展等問題的地理思維認知。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綜合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業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綜合研究。地理綜合思維通俗來說就是一種多角度、多立場的綜合考量,是知識遷移過程中整合思考,結合地理事物特征以及相關知識要素,從整體性、獨立性、現實性等多種角度解析地理問題,是分析地理綜合問題的必要知識基礎,也是學習地理時思考的基本方法。
區域認知分析是地理學科的一種認知概念,也是學習地理一種思維認知,一般指對人類活動與地域特征的聯系,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待一些自然現象問題,分析成因,解釋過程,預測或判斷等能力。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習進行推斷和邏輯論證的依據,也是培養地理實踐力的根本前提。比如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等方式,可認識區域特征和區域人地關系問題,進行區域開發的觀念,通常所說的因地制宜理念就是指這一內容。
地理實踐力是指人們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和品質。可使人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實踐活動,對地理探究活動充滿興趣與激情,并會用地理眼光認識和欣賞地理環境。地理實踐力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類學習成果。地理實踐力能夠幫助人們在真實生活中發現、觀察、感悟地理知識,理解地理學,對人地關系的認知發展有促進作用。
(二)培養地理實踐力的必要性意義
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以及區域認知分析是理論層面的一種學科思維,而地理實踐力則是知識運用實踐的一種多元形式。前者是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標準,后者則是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的手段。雖然地理核心素養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但每一部分都起到不同作用。在地理實踐教學中,地理實踐力起到豐富認知,強化思維,鞏固知識基礎的作用,地理實踐力是核心素養的實質體現,與理論概念不同,代表了學生真正掌握并能夠熟練運用地理知識。不僅如此,地理實踐力對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地理調查能力、地理寫作能力、地理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實驗能力都有積極影響[1]。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培養現狀問題
(一)學生層面
學生對于地理實踐力的認識不足是主要問題,很多學生對于地理實踐力這一概念知之甚微,部分學生甚至無法將一些思維模式和學習習慣與地理核心素養對應。對地理實踐力素養的了解不足,使得學生無法系統性、全面性地掌握這一能力素養。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地理經常處于被動階段,很多學生通過背誦理論知識概念,在遇到相關問題時能夠形成知識條件反射,有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但是如果讓學生就理論概念或知識點進行推演或講解,并舉例說明,則缺乏思路,無法完成相關要求[2]。一方面是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沒有相應的習慣,缺少對于地理問題的反思和質疑,實驗探究教學較少,思維僵化;另一方面是應試教育主導的教學理念使得學生過度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從而在思維認知方面缺少一些創造性或邏輯性的想法。
(二)教師層面
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教師往往采取題海戰術來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知識體系,通過大量筆記和例題講解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式,以提高學習效率。這一教學策略的劣勢在于如果缺乏認知引導,在未堅持復習鞏固的情況下,學生很難理解問題的本質,只知道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在實踐應用時僅僅是紙上談兵,沒有真正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再者就是,地理學科由于內容復雜,知識面涵蓋廣,在緊張的課時進度下,學生學習精力有限,很難通過實踐探究活動來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從現實因素考慮,學校出于地理實踐活動經費不足、教學課時有限、學生人身安全等問題,對地理實踐活動關注度不足,投入較少,使得地理實踐教學僅能通過學生自主社會調查或案例分析進行,缺少真實經歷和真情實感[3]。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培養策略論述
(一)促進家校共育,創設實踐探究情境
由于高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地理實踐教學以新奇趣味的活動形式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后或日常生活中以一種休閑娛樂的心態對研究問題,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看待地理知識。因此,促進家校共育,聯合家長告知地理實踐力素養的教學理念,讓家長利用可調配的資金或時間、精力,與學生一同參與到地理實踐探究活動中。比如在植被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的探究中,可以讓家長和學生自制兩個木盒,具體大小可以根據家中閑置的紙箱或外賣盒子。一般大小為40-60cm長,寬度根據實際待定,高度約為10-15cm。網購或小區內挖取一些泥土,一個種植雜草或生存能力強的綠植花卉,一個什么都不種,在木盒中用泥土堆砌成一個有高度差的平面,在生長穩定后進行緩慢澆水模仿地表徑流,或是通過扎孔的塑料板封頂模仿降雨,觀察流出的水中含的泥沙量和流水沖刷對地表造成的不同影響,進行簡易的地理實驗,觀察和記錄相關內容[4]。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更加真切地認識相關地理知識,通過地理觀測和實驗增強地理實踐力,而且能夠借助家長的幫助,提高學習效率,有助于學生地理學科思維的養成。
(二)豐富教學形式,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探究
在講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內容時, 組織學生討論未來世界的人口能否超過地球環境人口容量。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這一主題暢所欲言,分析可能出現的相關情況,隨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組織地理辯論,讓學生收集相應的資料或實際案例去探討。比如隨著社會的發展, 科學會更加發達,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在保持供需關系穩定的情況下,對環境和資源的消耗量會逐漸降低。亦或是從理性的角度看待,分析現實的資源和能源發展情況,探討人類活動與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5]。再或者,教師可以聯系當下,就今年疫情問題,探討中美疫情傳播與防治的相關地理問題,如傳播路徑、防治措施、疫情蔓延及發展趨勢分析等等,讓學生代入其中,尋找并發現地域特征對相關問題的影響。教師在這過程中必須要加以引導,強化地理實踐力的認知和闡述,否則學生在前期學習中會由于缺乏意識,很難調動思維。比如做一個人文地理調查,很多人在制定路線時會自然而然形成詢問路人、尋找地理標識牌、使用地圖軟件進行導航等習慣。 很少學生會基于地域特征分析一些常識問題,結合人類活動與地區環境,合理規劃調查線路。要是按照城鎮化水平、土地利用類型、人口等指標來明確調查目的,會更具有整體性和針對性。從某種意義上,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更加突出對學生地理認知的刷新和學科知識的二次解構,讓學生深入了解理論概念的本質,真正弄懂相關內容的含義[6]。通過一些地球儀、地圖、地域模型或是多媒體軟件下的投影沙盤、三維建模來豐富教學實踐形式,增強教學趣味性的同時,能夠有效提高課堂參與度,讓學生更加投入進知識學習中。
(三)豐富作業和評價形式,強化地理實踐力素養
前文提到高中地理教學實踐力是一種學習成果,這就意味著與教學反饋相結合,是教師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后作業的設計和教學評價機制的優化,教師能夠直觀感受到學生的能力素養。首先,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題海戰術的局限性,在必要的復習鞏固之后,適當引入實踐探究題,讓學生根據某一主題自主探究,應用思維導圖串聯起所學知識,比如以潮汐舉例,通過月球應力導入內容,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海水產生周期性運動。讓學生判斷漲潮與退潮除了與天體運動相關,還包含了哪些地理知識(氣壓場、大氣風場、地球磁場),并簡單概況或說明[7]。又如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收集資料,查找當地近年來土地利用類型變化情況,就商業區或城區的發展變化進行簡要論述并闡明原因。在地理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以適當放權,評價者由教師向全員轉移,組織自評、互評、小組評、家長評、教師整合評價,綜合考量的制度,形成較為靈活且開放的評價機制協調并完善地理核心素養的能力評價體系。讓評估的過程成為學生相互啟發、互相學習、共同提高[8]。
結語:地理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跨“自然”和“人文”兩大科學領域,所以課堂外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不僅可以成為地理課堂的延伸,也可以成為學生實踐探究的現實情境。在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高中地理的學習目標也不斷的豐富和優化,重點注重學生的全方面素質培養,對于核心素養的教育也越加重視,,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也必須要中學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核心素養問題,盡可能的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習興趣,全方位的整體提升地理學科的知識水平與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黔生.淺議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J].文淵(中學版) 2019(5):686.
[2]洪志堅.淺議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 2019(30):152.
[3]胡琳琳.淺議高中地理教學中實踐能力的培養[J].教師 2011(30):94-94.
[4]闞蓮芳.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 2020(57):144-145.
[5]張學會、鮑瑩.地理核心素養下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探討[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0(7):27.
[6]賀澤紅.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0(8):19.
[7]黃英.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中地理實踐力培養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0(7):72-73.
[8]陳龍.高中地理核心素養與課堂深度融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 2020(53):139-140.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中地理實踐力的培育》G S [2019]GHB 1873
作者簡歷:喬自成 男 漢族 生于1973年2月 甘肅臨夏 高級教師 專業:地理 教師資格證號:20086214041000442,高中 郵編:7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