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媛媛
摘 要:在課堂上,我們倡導給足學生探究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真正實現“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學生的探究就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實效的操作活動必須有恰當的學具做支撐,才能透過現象挖掘出知識本質,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深度學習離不開直觀操作,恰當的學具才能使操作落到實處,落實好操作活動,實現深度學習。
關鍵詞:恰當的學具操作;深度學習
在小學數學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大領域中,絕大部分內容都離不開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掌握規律,進而內化成個人知識能量。在課堂上,我們倡導給足學生探究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真正實現“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學生的探究就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實效的操作活動必須有恰當的學具做支撐,才能透過現象挖掘出知識本質,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
筆者歷時十年兩次執教《植樹問題》一課參賽,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真切感受到教師教學理念的變化,帶來的教學行為變化。接下來結合這兩堂課談談有效使用學具操作,助力學生深度學習。
一、深度學習離不開直觀操作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植樹問題》蘊含的數學本質是點段關系,它不僅僅應用在植樹問題上,上樓梯、鋸木頭、公交車站點設置、栽電線桿等等,都是這一數學模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第一次在教學這一內容時,著眼點在于這一知識的表象,所以用生活中大量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來佐證,為此尋找了很多生活實景圖片,希望通過大量實例讓學生得出結論。因而所需要的學具幾乎沒有,學生通過看和數得出結論,輔以更豐富的實景練習,學生也記住了這一結論。當再次執教這一課時,筆者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這個內容蘊含的數學本質是什么?通過怎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發現其本質?支撐這一學習活動的學具選什么?怎樣能讓學生自己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出去?
首先我們要思考,這一知識的來源。在等距離種樹時,先有起始點,在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起點種一棵樹,然后每量出一個規定長度就種一棵,也就是一個間隔對應一棵樹,這就是植樹問題中蘊含的“一一對應”思想。那么要想讓學生透過文字,理解這一動作行為??梢杂^看視頻,可以實際操作。筆者的第一次教學,就停留在“看”的層面,沒有動態操作??础皇钦页隽似渲械臄盗筷P系,這一數量關系因何而來,卻不得知?!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在做的過程中,才能體會一個間隔和一棵樹的對應關系。那么課堂上,不可能抗來真的樹種一種,怎么辦呢?——用學具代替。
二、恰當的學具才能使操作落到實處
用學具代替實物,一是便于操作,二是數學高于生活。在選取學具時,一定要聯系學生認知水平,既讓他們可操作,又能讓他們從中有思考。接下來輔以例證。在二次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時,筆者準備了打印好的路、樹?!奥贰钡目傞L是例題的1:100縮小版,這也是數學上“化繁為簡”的思想?!皹洹钡倪x擇就值得琢磨了。樹干一定要細,樹實質上就是點。所以給學生準備這一學具時,既要讓學生一眼看出它就是樹,還要化樹為點,這是一棵樹干細細的,樹冠不大的樹。有了這樣合適的學具,學生就可以模擬生活情景“種樹”了。在“種”的過程中,量一段間隔——種一棵樹——量一段間隔——種一棵樹,這就理解了間隔與樹的一一對應關系。學生數形結合,看著自己“種樹”的實景圖,就可清晰地得出“間隔數”和“樹的棵數”之間的關系。我們繼續把這一操作向縱深拉去。如果小路一端有房屋之類的障礙物,結果會怎樣?如果兩端都有障礙物,又會怎樣?這時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在種樹圖上加“料”——障礙物,從而可以把三種情況綜合起來思考,不變的量——間隔數,變的量——樹的棵數。到此,植樹問題的知識點就非常清晰了。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蘊含著此規律?這里的“樹”可以替換成什么物體?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去比劃,去畫圖都可以。這也是數學上的“模型思想”的體現。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模型”,而是在學生的比劃、畫圖、思考中總結出的“模型”。
三、落實操作活動,實現深度學習
首先要多讀、多聽、多看,從數學知識實質思考。多讀原著,教科書上所呈現的內容,要研究清楚這一內容蘊含的數學本質是什么?只有追根溯源,才能理解同一體系內容在不同年級所要達成的目標。有時候教師自己都不清楚這一知識的本質是什么,就需要多聽名家解讀。教研水平高的專家,研究層面往往很深,而且還能在課堂上深入淺出的帶領學生學習,讓人觀課時,總有一種大格局中帶著輕松感,所以多聽專家講座講課。多看課,每一位教師在公開課上,在備課過程中,一定查閱了大量資料,凝結了集體的智慧,我們在觀課時,都可以從每一節課中取長補短。
其次,精心準備每堂課所需要的學具。準備學具時,首先教師要親身實踐,多次論證。自己操作時,會遇到什么困難或困惑,只有自己做過,才能從操作者角度考量學具是否恰當。其次,在部分學生中進行前測。成人做和孩子做還有不同,教師是在實驗自己學具的性能,而學生是被動者,起初并不明白操作會帶來什么感悟,只有做了才帶來思考。所以操作時,會發生什么狀況,要在實踐中才知道。再次,要多了解相關學具。不論是同仁上課用的,還是從商家購買,甚至是自制的,哪個利于操作用哪個??此七@一點很簡單,實質上是最難的。因為好多我們理想中想要的學具,現實中無法制作出來,只能通過課件演示。但是毋庸置疑,做過就是比看過更刻骨銘心。
最后,在操作要求上下功夫。有了合適的學具開展操作活動,教師要有大智慧掌控這個操作。不是讓學生按部就班的走過場,而是實實在在通過操作活動有所收獲。教師要做個智者,仔細看學生的操作過程,認真傾聽學生的操作想法,要讀懂孩子,產生共鳴。我們每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而不是老師更會。要引著學生達到“學會”的目的,就要設計好操作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問題。有所做,有所思,才能實現深度學習。
從每一節課的數學知識本質出發,選用恰當的學具進行操作活動,以明晰的操作要求指導操作活動,給足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深入學生的操作活動,聽取學生的探究觀點,引領學生深度學習,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目標。
課題題目:YJKG18-110《閱海小學數學教具學具的有效制作與使用的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