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深明
摘 要:常常聽到學校老師、家長中流傳著這些說法:“學生的數學應用題不好,其原因不一定是不會計算,而是閱讀能力低下,無法理解題意,因此建議加強語文和閱讀。”此外還有諸如:“應用題都看不懂題目要表達的是什么,腦子不夠靈活!”,“沒耐性好好看題目”等等。但實際不是這樣的,往往是學生“不想懂”應用題,意志上的根本薄弱,導致作法上的消極和被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動思維;策略
一、學生缺乏主動解題思維的現象
學生被動的學習,會給老師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但往往問題發生時,已非一日之寒。如果不從學習意志薄弱的根源解決,只會與學好數學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不懂應用題時,他們未必真的沒能力理解,但就是在解題時好像有看沒有懂一樣,急切地說“哦,我會了”,然后列個式子交差。
例如:3個盒子里各有5個巧克力,媽媽打開一盒并拿走2顆,請問現在還有幾顆巧克力?孩子先列了:3X5=15、、15–1=14、14–2=12,答案:12顆。于是老師打了個叉,提醒他:“看清楚一點!”學生看看題目,很快列了新的式子:3+5=8、8–1=7、7–2=5,答案:5顆。老師又打了一個叉,這樣來來回回,不知道要幾次“往返跑”才能列出正確的式子來。
學生在列出式子的時候,其實并不是在解題,而是在嘗試拼湊出老師要的正確答案。他不一定是在思考“題目在說什么”,而是在思考“老師現在教的是乘法還是除法,要我列相關式子給他?”等無關題目本身的問題,老師只好跟孩子說應該怎么寫才對。殊不知學生等的就是這一刻:按照要求,寫出老師要的答案交給老師。然后這關就算過了,頂多抄寫幾遍題目而已。
其實,學生是因為看不懂問題才拼湊算式嗎?通常不是,會被老師說“沒耐性”“粗心”的孩子,通常都有能力看懂題目。這種學生人數占比是最多的,他們根本就不是“不能懂”,而是“不想懂”。
二、學生缺乏主動解題思維的原因
孩子“不想懂”應用題,有以下幾個可能:
1.相較于其他只要按照既定公式計算的題目,應用題的邏輯比較復雜,變化多,文字量大,要動腦理解相對麻煩。
2.其他問題通常只要填數字,應用題卻得自己列式子、寫答案,解題程序多了很多,孩子對于繁瑣的解題步驟容易形成厭煩心理。
3.應用題通常在考卷的最后面,寫到應用題的時候,有的孩子已經累了,只想趕快結束考試。于是就依照過去的經驗把式子拼一拼,然后就可以放空發呆或休息。
4.學生覺得自己思考很麻煩,但就算錯了,老師最后也會告訴我正確解題方法,頂多就是抄寫幾次。相比起來,現在亂寫一通就能馬上休息,吸引力大多了。
通常這些“不想懂”的原因,在那些學習被動的學生身上都找得出來。孩子心理上的被動,就如同生理上的疾病一樣,閱讀能力則如同身體素質。我們應該先解決的,是他們的被動癥結,而不是從增加能力素質下手。
三、改善學生主動解題思維的策略
現在的問題是:當孩子愿意理解應用題時,基本上這個被動的“病癥”就治好大半了。如何幫助他們愿意去動腦理解呢?我認為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從學習“環境”改善
要幫孩子治好被動消極不動腦的毛病,首先我們可以檢視我們的教學有沒有以下情形,當環境和習慣改善了,很多毛病就會改善。教學也是這樣,就是孩子學習的“健康環境”,源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模式。
1. 鼓勵孩子思考
當學生有思考方式不同的,值得鼓勵他。比如,他列了一個不同于標準做法的算式,但他有自己的想法。若他邏輯正確,答案是正確的,鼓勵他。若他答案錯了,或邏輯錯誤,提醒他參考老師或同學的方法,再想看看。我們可以“忍痛”記著一件事:當前的分數都是假的,孩子愿意搞懂問題才是真的。
2. 公開討論大家的解題方式
每個學生思維不同,討論解題方法時,他們可以互相啟發和參考彼此的做法,而且會投入思考這件事情。這會增加孩子思考的興趣,和對自己思考方式的信心,并重復幫助他們整理自己的思維。
3. 容許不同的計算方式
不要僅僅因為算式跟標準做法不同就打叉!當學生完全習慣“老師的方法才正確”這個思維,會導致小孩不愿意自己思考,只敢仰賴老師的答案和方法。你如何能培養一個只敢進行復制的人,去挑戰思考和創新?我們不能一面訓練孩子“老師教的才對”,一面又要求他們在靈活的應用題中動腦筋,這將使他們無所適從。
(二)降低閱題疲勞感
應用題不懂的學生,真是語文學不好嗎?語文能力是有影響,但不盡然。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協助孩子降低閱讀上碰到的麻煩,讓他們愿意開始閱讀和理解。有老師跟我分享過這個方法,我覺得很實用:用一把尺或一張紙,請學生把題目遮住,每次只讀一行。因為閱度的文字量大量減少,孩子比較有耐性看題目。也因為每次聚焦在一個句子,孩子比較容易進行理解。這個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降低閱讀題目時的閱題疲勞感,甚至增加一點點新鮮感。讓他們愿意耐著性子讀題目,而不是瞄幾眼就以為自己看完了。
(三)創造性思維訓練
很多學生的閱讀障礙來自腦內邏輯的使用不順,甚至懶得使用邏輯。孩子沒有思考的習慣、不愿意動腦,當然無法消化被強迫閱讀的文字。因此解決的方式并不是讓孩子進行閱讀訓練,而是進行思考的訓練。對孩子而言,最常見的思考訓練就是他們的“假如怎樣怎樣”、“如果這樣會怎樣”。 簡單來說,就是創造性的思維和編故事。不要以為這些活動是胡思亂想,在進行創造性思考和編說故事的時候,孩子的思考力就會運作起來,你要給他們這些時間,常做這些活動。
四、結語
當學生習慣思考,他就容易將看到的文字以正確邏輯進行理解,因為把收到的信息搞懂,已經成為他自然而然的習慣了。但若孩子不習慣對信息進行理解,就算他有閱讀能力,也會因為懶得理解,而不愿意深思題目的內容。在理解被動的狀況下,再好的能力也會打折扣。當孩子建立起思考理解的習慣和思考的自信時,應用題通常不會是大問題,孩子喜歡主動思考,建立自然而然的思考習慣,這才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解決孩子“不想懂”應用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袁堂英.淺談如何讓小學生主動學習數學[J].教育科學,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