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
【摘 要】放到全球范圍來看,中國是以生產性導向為主的經濟體,這個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通過生產領域的發展來支撐的,中國是生產大國,每年有無數與世界各國的供貨交易。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里大規模地“走出去”,與世界交易往來,與中國這個生產性體系相關聯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全球各地,關聯性最強的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可以說現在中國已經不只是中國本身,而是一個與世界經濟命脈緊密相連的共同體。從中國在經濟上的影響力來看,中國有足夠的力量來抵抗世界范圍的金融投機化的趨勢,也就是說,中國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世界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世界經濟;中國發展;貿易
一、世界經濟發展背景
看待一種事物的發展,必須從宏觀的歷史大角度切入,世界經濟發展現狀也不例外。根據國外多個學者的研究,如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阿瑞吉(Giovanni Arrighi)等學者,在他們的判斷里,資本主義的發展常常會產生一個周期,這個周期先是貿易交易與資本生產的擴張,然后進入金融擴張進程。基于這樣一個判斷,金融在我們目前的世界里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這個結論是非常有道理的,就是說如果我們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所謂的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看作貿易交易與資本生產的年代,那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是一個金融擴張的年代,即經濟全球化是其主要的特性,金融化、金融投機活動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這樣的情況通常會導致金融的危機,即最后是以系統的危機來結束。
資本主義的發展輪回發展是由理論基礎支撐的。首先是有歷史的根據,例如像華樂斯坦的《歷史資本主義》等相關歷史研究的文獻中有所論述。其次是有理論的根據,比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再生產模式里面對此有過深刻的理論分析。
二、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
因為2008 年的金融危機爆發,造成了世界范圍的 “大衰退”,損害是難以挽回的,其所持續的影響也在繼續輻射中,所以目前世界經濟的發展還是在其影響下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有代表總資本意志的力量來改造資本主義體系,從而能夠起到遏制金融投機化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現狀的作用。然而現實給了沉重的答案,無論是發達國家的左翼力量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沒有發展到足以影響整個資本主義未來走向的程度。就是說,好像整個資本主義體系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扭轉金融投機者主導的趨勢。這個就反映了世紀資本主義面臨的根本性問題,因為它已經難以持續下去,如果要想持續下去就必須以絕大部分人物質條件的惡化、收入的惡化作為代價。然而即使這樣也不能扭轉全球經濟不斷下滑趨勢,因為金融投機力量占據了主導力量。
關于世界經濟發展現狀,根據現有研究表明,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正處在新舊思維碰撞沖突的關鍵時候、以及新舊力量對比的關鍵階段、新舊動力轉換的時期,并且從新舊規則交替的復雜性來看,仍然處于動蕩、變革、轉型、以及調整期,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狀況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三低、三分化、三失衡"的發展特點下三、世界經濟對中國的沖擊
(一)世界衰退背景下的中國
放到全球范圍來看,中國是以生產性導向為主的經濟體,這個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通過生產領域的發展來支撐的,中國是生產大國,每年有無數與世界各國的供貨交易。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里大規模地“走出去”,與世界交易往來,與中國這個生產性體系相關聯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全球各地,關聯性最強的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可以說現在中國已經不只是中國本身,而是一個與世界經濟命脈緊密相連的共同體。從中國在經濟上的影響力來看,中國有足夠的力量來抵抗世界范圍的金融投機化的趨勢,也就是說,中國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世界經濟的發展。并且,中國作為新興國家的表率以及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新常態,經濟發展階段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盡管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相比以前稍稍緩慢,但我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毋庸置疑,中國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再者,從經濟增長率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率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至關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雖然放緩,但其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卻基本上是穩步上升的,中國仍然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力助手,其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上做出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當然中國本身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畢竟還是處在全球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中。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中國經濟要想變革,其自身內部也有多種多樣的矛盾,這是必須要小心應對的。
(二)外國學者對中國經濟的研究偏見
因為中國的飛速發展,現在西方對中國經濟的研究現狀已經有了龐大的文獻和隊伍,中國經濟的各個重要方面都有大量人在研究。大量不同的雜志刊發的文章就算不是直接關于中國的,也都與中國相關。其中也有一些專題研究,這些專題研究往往是國家國際政策導向所驅動的,比如說關于中國國有企業的研究,里面就既有要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的研究,也有反對國有企業私有化的研究;關于中國農工群體的研究也是一個龐大的隊伍;關于中國的經濟力量特別是對外金融的研究,等等。
這些研究所持有的觀點是各有各的不同,現在的主流都是細致的、具體的研究。這些研究大多數也不管這個數據是否精準,是否有鮮明的代表性,也不考察中國企業的特殊性,不考察這些國企在經濟發展中處于什么位置,只是用三年財務指標就說它是有效率或者沒有效率,表現好或者表現不好,等等。但是關鍵是這一類的文章占了很大部分,從這一類文章的套路看,大多是一種對中國經濟的主觀性的、甚至帶有偏見的錯誤的分析。
三、中國的應對方針
(一)處理好擴大內需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需要順應大國經濟發展規律,切實把擴大內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擴大內需的要求,激發消費能力,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牢牢抓住產業分工和國際貿易面臨新的調整的時機,增加中國產業鏈條和供應鏈條的穩定性,提搞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等。準確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全球化發展趨勢以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發展方向,積極應對世界經濟、貿易及投資出現的新變化。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會,特別是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新的機會,加快推進科技自我創新力和數字化的經濟發展,推動中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同時開拓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等等。
(二)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需要中國推動對外貿易的高質量發展,增強中國經濟對外貿易的綜合競爭力。促進對外貿易的創新發展,不斷地優化貿易結構,鍛煉對外貿易新模式、新業態,增加貿易數字化水平,增加優質商品進口,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形成國際市場新布局,不斷鞏固與其他國家的經貿聯系。提高利用外資的能力,創造更具吸引力更好的的營商環境。緊接著需要主動擴大市場準入門檻,放寬銀行、證券、保險業外資股比限制條件,擴大高端制造和服務業開放力度。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法律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既能留住外商也能讓外商有發展。還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和手段,提升國內企業跨國經營能力。要能夠順應全球產業轉移趨勢,鼓勵企業“走出去”,優化國別產業布局,增強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打造中國特有的投資品牌,建造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絡。
(三)加快自貿試驗區(港)建設
為了照顧中長期發展需要,以及未來市場的開放與改革發展,我們需要推進更深層次改革以及更高水平開放,更加注重規則、管理等制度型改革,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增強透明度。強化競爭政策的基本地位,多方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發揮自貿試驗區(港)的領導作用,推進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化改革創新。給予自貿試驗區(港)等開放平臺更大的自主權,鼓勵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穩步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讓自貿試驗區(港)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展現更大作為。
(四)持續深化多雙邊經貿合作
中國需要堅持開放合作共贏方針,堅持與世界各國謀求共同發展。在世界百年之大變局中,積極倡導各國加強合作,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以合作促共贏,積極尋求中國與世界互動共贏的方式,降低可能存在甚至加重的經濟政治風險。推進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穩步推進重大項目和園區建設,加強風險管控,在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上探索新思路、新方案,推動“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走的踏實穩固。順應全球區域經濟發展新趨勢,推動自貿區建設擴圍,同更多國家簽訂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不斷地擴列,更好地參與全球開放合作。要充分認識中美經貿摩擦的復雜性、嚴峻性和長期性,努力穩住中美關系大局,理性對中美經貿摩擦,以柔克剛,抓住雙方經貿磋商機遇,增進溝通,加強理解,友好對待彼此。積極拓展與各國各地區經貿關系,推動國際經濟合作模式創新。
(五)建設性推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定不移地參與全球化,支持全球化工作,推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堅持自己 “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倡提重新塑造全球合作,建立健全新的合作模式,積極探求新的合作路徑,保護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主動地位。積極主動參與多邊區域協同合作,維護維持全球合作機制的穩固運行,完善經濟全球化的治理架構,更加主動參加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堅定維護以規定和原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支持世貿組織改革,維護公平競爭,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保障發展中國家發展權利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