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文 伍慶源
阿豪是一名近期搬入我轄區居住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與其母親及母親男友共同生活。據悉,阿豪病情穩定時曾在“中途宿舍”接受過幾年的服務,其間康復情況良好。然而,回到家中后的阿豪生活再次陷入了混亂,沒能堅持參與康復活動,社交功能沒能得以維持,加之與母親的矛盾,阿豪的舊病一次次復發。據了解,與母親同住的不到兩年時間里,阿豪8次入院接受治療。
近日,居委會電話聯系社工得到消息:阿豪正處于發病狀態,在家里扔東西,母親嚇得整晚不敢回家。家人已經報警,民警上門協助解決,家屬想讓阿豪長期住院,請求社區工作人員幫助。
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病容易引起家屬及社區工作人員的恐慌,由于精神疾病神秘的面紗,總會平添許多負面的想象。然而評估患者是否發病及發病原因、送醫與否、誰參與、誰負責……這些問題在現實中總是模糊不清,無章可依。需要社會工作者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做好統籌協調工作。
居委會反饋:因阿豪一家是非戶籍居民,搬來后還未進行備案,對阿豪的服務工作只能靠戶籍地牽頭,居住地提供協助,但因其有暴力傾向,社區人員不敢貿然接觸。此外,阿豪一家入住時間較短,居委會對阿豪的情況了解不多。對于阿豪此次發病表現、有無傷人或自傷、有沒有誘發因素等問題均不明晰。
轄區民警反饋:阿豪因在家中亂丟東西,家屬判斷其疾病復發,隨后報警。民警接報后迅速出警,但因阿豪是精神病人,民警不敢貿然進門,進行了敲門和勸導,在他情緒平穩下來后離開。
阿豪母親的反饋:兒子經常會在晚上發脾氣,昨晚摔爛了電視機和煙灰缸,她就報了警,還聯絡好了精神專科醫院,準備當日下午送阿豪入院。
當社工詢問阿豪日常情況,并且確認是否真的有必要住院治療時,阿豪母親表示:送入院只是無奈之舉。目前雖有男友幫忙照顧,但不是長久之計。社工不能24小時陪著阿豪,而她無法處理阿豪發脾氣,加之自己還要工作,所以選擇一次次將“發病狀態”的阿豪送入醫院。
母親男友的反饋:阿豪具有日常自理能力,并且在他面前較放松,他沒見過阿豪發脾氣。但母子矛盾較多,每次阿豪發病都是在母子倆單獨相處時發生。
阿豪本人的解釋:當我見到阿豪時,他的情緒已經穩定。他自述自己并沒有發脾氣,而是用“拋”的方式“放”遙控器,卻不小心反彈到了電視機屏幕上,導致屏幕受損;因無聊,看到煙灰缸是圓形,像保齡球,就把它“滑”出去,結果把墻碰爛了。
談起在“中途宿舍”接受服務的經歷,阿豪記得清清楚楚,有說有笑,跟常人無異。自述回到家中后,不再有規律地參加社工服務,整日待在家里,沒有社交,晚上經常睡不著,白天又萎靡不振,常常一天只吃兩餐,會錯過吃藥的時間,甚至不記得有沒有吃藥……
隨著母親收拾好行李,阿豪的情緒開始變得低落,他知道自己又要再次去住院了。送醫過程較為順利,阿豪全程沒有反抗,只是沉默接受。
“阿豪事件”就此結束,但卻留給我們社區工作者極大的思考空間。為何阿豪跟“外人”更能和諧相處?母親為何寧愿花更大代價不停地將兒子送去醫院?居住地和戶籍地分離的情況,該如何協調資源,才能更好地幫助到康復者?社工及組織在該類緊急事件中應承擔什么責任和角色?

阿豪父親早年離世,母親與婆家關系惡劣。父親及爺爺奶奶很早就退出了他的支持系統。家庭累積多年的矛盾及阿豪的病情,這些從未得到過解決的問題也讓阿豪母親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情緒,多重沖擊使得照顧者難以應對,甚至與康復者相處也變得艱難。在我們的工作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家屬應該承擔責任,但也應有享受生活的權利。
持續提供照護的家屬,需要心理和人力的支持。現行機制下,作為處于核心角色的家屬,一旦因故不能或不愿發揮作用,就會制造出緊急狀態。因此,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員需要更多參與到對康復者的監護中,讓家屬有喘息的空間和有力的支持,這樣既能使得康復者穩定而持續地在社區生活,也能減少醫療和養老資源壓力。
阿豪不在戶籍地居住,就難以使用居住地的人力和資源。作為社工,需要搭建戶籍地與居住地之間的橋梁,完善配套措施,滿足基本需求,讓康復者享有資源及政策。特別是特殊事務,如確屬發病要入院時,兩方應該有參與機制,在人力方面提供更切實際的支持。
同時,作為工作人員,要提高對精神狀態的辨別能力,避免因家庭成員矛盾或者照顧者壓力大而將病人當成問題去處理,浪費醫療資源。此外,還要利用多部門跨專業的合作機制,以個案管理模式運作,充分利用社區資源。
阿豪曾參與的“中途宿舍”是為生活能力較差的對象提供宿舍管理式的服務,接受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提升等服務。而從“中途宿舍”結案回到社區后,阿豪應接受的是“精神綜合康復服務中心”服務。流轉于服務形式和內容差異較大的兩個項目中,阿豪并沒有順利適應。值得注意的是,轉出機構的服務菜單里沒有協助家屬適應與康復者一起生活,也沒有轉介機制;新跟進機構對康復者的情況了解不足,勢必會出現服務斷層。
社工機構嵌入到社區,想要發揮專業價值,就要作出專業判斷,協助相關人士全面客觀地了解情況,將社區需求進行分層分類,為服務對象爭取更多的權益。在發展的視角下,為社區居民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