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老師不但需要重點關注自身的綜合素養與教學水平,還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主要從關注生活經驗、進行理性分析以及運用現代技術等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習起點的有效應用途徑進行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起點;有效應用
不管是哪個時期的教學作業,老師的教學活動和指引方式都需要立足于學生認知能力的根本上,將學生的自身知識、直接經驗與生活閱歷都作為主要的教學資源,進而方便其可以依照本身的現實狀況,自主設立完整的知識系統。基于此,本文對學習起點及其應用方法展開研究擁有現實意義。
一、關注生活經驗
多數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實踐。學生也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創設生活情景,使其能夠在此氣氛中運用已經知曉的內容與經驗去學習,不但有助于學生掌握與消化,還可以基于此健全現存的知識網絡。
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一課中,學生已經擁有對元、角、分的初步認知,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聯系整體課堂情景設置購物環節,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閱歷,也能夠尋找到精準的學習起點。之后,再根據此進行探究式學習,親身經歷觀測、察覺以及表述,還能使學生將課程所學習的內容與自身實踐相結合,不但可以顯現數學知識的學習價值,還能展現其學習意義與作用。在此環節中,不僅需要老師激勵學生思考,還應該激勵其主動闡述本身的意見與想法,推進學生彼此互換見解,進而構成精準認知,最終達成共識。學習起點階段是學生習性與興致培養的最有效時期。在小學數學課程中,老師應該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激勵學生數學學習興致[1]。
二、進行理性分析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曉的內容、閱歷與生活積累形成了其特殊的世界,也是實行課程教學的珍貴數據,因此不可小覷。假如老師不能夠精準控制、科學運用此類內容,不但對學生下一步有效學習不利,還有可能致使其對數學學習不感興趣,更無法完成與老師之間的共同探究。現實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既需要深入剖析課本內容,也應當與本身的教學經驗相聯合,對于學情進行全方位更深一步的解讀,進而才可以正確調整學習起點,才能基于此制定科學適宜的數學教學。
例如,在學習“平移和旋轉”一課時,老師依照學生已經理解的內容與經驗為其設立教學游戲。課程教學早期先提問:“這周末老師去了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呀?”然后向學生展示,并指引其重點關注纜車、電梯等的運行模式:“現在我們回憶一下,剛才大家都看到了哪些物體在運轉?是否可以自主完成運作形式的類別分化?你為什么會選用這樣的劃分方式?針對你的分類,可以起個名字嗎?”學生依據剛才觀測以及已經具有的生活閱歷,非常容易將電梯與纜車歸納為同類,由于其運轉模式都是直線式的;之后又將風車以及轉車歸為一類,由于其都以轉動為運作形式。聯合學生的回答順勢引進平移與旋轉的具體概念,再次與其生活聯系在一起,指引其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自主內化平移和旋轉現象以及概念。
三、運用現代技術
小學數學教學課程中,知識排列組合都是依照內容的難易程度、內在關聯與規律性,伴隨知識的難度不斷加深,需要持續地對教學內容實行調節,提高數學知識系統的統一性以及有效性。例如,在為學生講授測量知識方面的課程時,假如其自身的學習能力比較強,老師就應該依據現實狀況,設立出更為適宜的教導目標,進一步推進學生可以在科學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在互聯網時代,老師能夠將學習起點教學主要因素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依據探究表明,單一說教與強行灌入式的講授手段,并不能充分激起其學習興致,因此,成果也非常受局限。憑借“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科技技術,能夠為其創設更加擁有誘導力的學習氛圍。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一課時,可以從學生的邏輯學習起點開始,掌握其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相關內容的了解程度,然后,剖析其現實學習起點,即認知水平、思維能力以及生活閱歷等。最后,采用網絡微課與幾何畫板等現代教導用具,將其引進課程講授中。此方法在充分知曉學生學習水平根本之上,采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激起其已經了解的知識內容,指引其理解全方位的立體幾何圖形構造[2]。
四、結語
總而言之,老師應該憑借自身的閱歷和智慧,科學有效地剖析并挑選出適宜的教學措施,以此來保證學習起點可以切實成為課程教授的一部分,協助學生培養優異的學習習性,最終為學生自身成長與現代化教育教學進步打造穩固的地基。
參考文獻:
[1]彭偉.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起點研究方法[J].教師博覽,2020,10(33):75-76.
[2]沈潔.淺議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把握學習起點策略研究[J].智力,2020(17):61-62.
作者簡介:林文全(1971—),男,漢族,福建南靖人,學歷:大專,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