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清華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縱深發展,勞動教育的實施也在有序展開。近年來,教育部通過出臺《中小學生綜合實踐課的指導綱要》等一系列文件,將勞動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將其提升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必備技能之一。勞動教育相關實踐的開展,是時代的必然,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家校聯動,落實到位,全面培養學習能力、勞動能力均衡發展的新人才。
關鍵詞:勞動教育;家校育人;創新;改革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國中小學生勞動教育試驗區名單,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成功入選,這標志著教育部門對小店區勞動教育創新實踐的肯定,也意味著小店區各學校對勞動教育相關實踐的探索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
作為小店區勞動教育建設的一分子,近年來,建南小學全體師生積極開設勞動教育相關課程,不斷充實理論,積極實踐,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積極促進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機結合,將學校打造成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同時鼓勵家長參與,使之成為學生勞動教育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同行者,家校聯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實施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各級政府的重視。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勞動教育的組織實施、系統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年7月,教育部又出臺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立足實踐,進一步細化相關要求。一年內兩次出臺相關文件,足以看出中央層面對勞動教育實施必要性的認可。
實施勞動教育,也出于許多現實的原因。勞動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精神面貌、價值取向和能力水平,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然而長期以來,勞動教育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許多中小學生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能力欠缺,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出現許多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帶來了許多深遠的問題。
因此,中小學校必須大力推行勞動教育,落實相關政策規定,積極探索適合本校的勞動教育實踐方案,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
二、勞動教育的具體實踐與方法
學校實施勞動教育,即通過設置具體的課程,按計劃付諸實踐,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從而會勞動、愛勞動。
學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總體思路是因地制宜。可支持學生走進社區、福利院,提供志愿服務,開展公益勞動;也可以與相關企業、工業園區、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將參觀學習與勞動體驗合二為一,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增強對社會生產方式、技術研發的理解,激發他們學習知識、銳意創新的動力,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可以探索建設校園小農田、城市小菜園,形成自己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進而形成勞動教育長效機制。
同時,做好勞動教育,不能全靠學校,而是需要家校聯合。最好的教育在家庭,只有家校協作,才能讓勞動教育真正帶來實效,所以應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兩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這是一條必要而且可行的道路。
學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大部分都在家庭完成,因此,家庭可以為勞動教育提供廣闊的舞臺,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成為學校勞動課的有益補充。作為家長,應主動培養學生,使之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的勞動技能,安排、督促學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并在方法、技巧等方面予以教育指引,讓學生更好地
成長。
此外,學校在設置勞動課程時,也有必要將老師、學生、家長三者納入一體,兼顧考慮,創造機會,讓家庭、學校在勞動教育中聯手,形成合力,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
近年來,建南小學嘗試開設了蔬菜種植、家政、烹飪、手工、水果拼盤等一系列勞動課程,并盡可能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建立家校聯動機制,提升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實用性與綜合效率。以蔬菜種植活動為例,學校邀請家長以志愿者的身份走進校園,擔任“田園老師”,開展“師生家長共耕耘”活動,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幫助下,親手把自己培育的草莓苗種植到地里,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光榮,不僅可以感受到耕耘的樂趣,還有助于培養合作精神,寓教于“勞”,讓學生體會到許多簡單而深刻的道理。
家校聯合開展勞動教育,有利于形成交流、互補的效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協同發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對勞動的興趣。
勞動教育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打理生活的能力,使他們體驗到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通過勞動喚起感恩之心,形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情,也加深了家庭與學校的聯系。
總而言之,學校必須加強勞動教育,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培養機制,創造機會,讓學生更多、更好地參與勞動,全面提高勞動素養,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趙海波.家校結合加強勞動教育[J].山西教育(初中版), 2009(9):62.
[2]眭定忠.家校社聯動:讓勞動教育成為一項基礎性的育人工作[J].現代教學,2019(3):24-26.
[3]馬得清.勞動教育要“家校結合”[J].教育家,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