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禮霞
摘 要:課程整合已成為學科發展的新方向,其能夠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凝聚多學科力量,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科學課程是一門開放性課程,不能將其束之高閣,而應將它與數學、語文、思想品德等學科有效融合,跨越學科界限。開展課程整合,使科學學科教學內容更豐富,活動組織形式更多樣,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整合;綜合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9-0069-02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給老師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加強科學課程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交集甚少,甚至是互不干涉。首先,學科之間本身有明顯界限,各有特色,長期獨立存在以至于忽視了學科之間的相互交融與相互作用。其次,教師較少意識到學科之間的聯系,在教學設計中過多關注科學知識、學生活動過程中的行為。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從一個主題到另一個主題,教師沒有去構建學科間的內在聯系,沒有意識到他們將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割裂了。就學生而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能從很多途徑獲得知識,但由于自身知識水平有限,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學生無法通過自身的能力去整合信息,得到的知識往往多而雜,也是非常淺顯的。因此,在科學課堂上,教師過于注重科學知識的教授,或者科學現象的呈現。學生在課堂上“玩”得很開心,行為上很活躍,卻只得到碎片化的知識,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無法將科學課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靈活運用到其他學科,科學課程的價值無法體現。
課程整合能避免知識割裂,將不同學科之間相通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是提高學生整體認知的必然要求;能打破以往涇渭分明的學科界限,加強學科課程間的聯系,避免重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提高學科品質的必然要求;能改變教學中過分注重單一學科知識的現象,促進知識、能力在不同學科與領域間不斷遷移,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一、科學學科與數學學科的珠聯璧合
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而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也是學生學習科學這一學科的重要方式。科學探究的過程離不開科學實驗,科學實驗不是簡單的機械操作,而是需要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有目的地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記錄,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總結,然后發現規律。這一過程更加注重數據分析和思維的邏輯性。數據分析需要用到數學的方法,如計算、找規律、畫圖等,邏輯性思維需要正確合理的思考。因此,科學課程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數學課程的支持,應充分發揮數學的作用,讓科學的發現更有據可循,更符合邏輯。學生要借助數學思維解決科學問題,實現科學學科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例如,在“冷熱與溫度”這一課中,在探究“熱水的降溫規律”時,學生拿到熱水后,將溫度計放入燒杯中,靜置待讀數穩定后,讀出最高點的溫度,將此溫度作為“0”分鐘對應的溫度并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然后每隔兩分鐘記錄一次液體的溫度,待實驗結束,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數據,很快得出結論:熱水溫度下降,該結論顯然比較淺顯。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熱水的降溫規律,教師可以結合數學課堂中的統計圖,將數據畫成折線圖,讓學生觀察折線圖進一步思考:溫度是否均勻下降?哪段時間溫度下降最慢?哪段時間溫度下降最快?學生依托直觀的圖形,對水降溫的變化趨勢便能一目了然,從而更能理解溫差越大,熱量傳遞得越快,降溫越快這一規律。結合數學圖示,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同時思維也有了新的發展。
采用數學圖示的方法,讓收集的數據可視化,在科學教學中還有很多的應用。如在“彈力”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探究“彈簧的伸長與拉力大小的關系”時,同樣借助折線圖將不同鉤碼數對應的彈簧伸長的長度呈現出來,得出“在一定范圍內,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的結論,并且能夠計算一定拉力下彈簧伸長的長度。學生能通過兩個彈簧對拉的數值,和將一個鉤碼倒掛測力,采用比較數據方法來理解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這些數學學科中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的方法及其應用,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嚴謹,同時增強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得到提升,這也是重要的科學素養。更重要的是,當前處于大數據時代,人們每天都要面對一大堆的數據,善于分析數據的人會發現其中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作為未來決策的指導。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這是數學學科與科學學科共同的目標。
二、科學學科與語文學科相輔相成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從工具性角度來看,學習語文學科能讓學生學會用恰當的語言描述事物;從人文性角度來看,語文學科能使學生具有豐富的文學素養,讓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更加細膩。科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觀察與記錄、交流與評價都是科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學生往往在這些方面,語言表達過于單一。通過科學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一方面使學生在科學探究中能更全面細致地觀察,讓學生在理性表達語言的同時能使語言更加豐富多彩,讓科學更加生動;另一方面依托科學觀察,讓語文立足實物、來源于生活,讓語文更加有意義。
例如,在教學“養蠶”這一單元時,學生需要在養蠶活動中觀察一個生命的完整周期。“給蠶寶寶記日記”內容貫穿養蠶活動的全過程,時間跨度為一個月,要求學生不僅要親自照料蠶寶寶的“飲食起居”,還要詳細觀察和記錄它們的進食、蛻皮、羽化、繁殖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四年級學生語文學科寫日記的教學內容,將養蠶的過程分成“蠶寶寶來了”“蠶兒吃桑葉真有趣”“蠶兒開始吐絲結繭”等任務,幫助學生完成觀察與記錄。同學們不僅能細心地觀察,還能用豐富的語言記錄并描述養蠶活動。如“我盯著蟻蠶,不時用放大鏡觀察一下,它們只有兩毫米長、半毫米寬,全身黑乎乎的”“燈光下蠶背上晶瑩剔透,它們把房子的兩側用絲封住,像勤勞的蜜蜂蓋房子”“蠶的這種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等。通過這些語言描述不難看出,學生觀察的積極性極大提高,觀察的角度更加細致全面,對生物的生命活動有了更深的體會,學生逐漸明白科學也是有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