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軍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一個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低,既體現其閱讀能力又彰顯其寫作能力。教師在進行自主閱讀教學時,首先要明確自主閱讀與自由閱讀的區別,其次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制訂明確的閱讀目標和任務。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閱讀;設計探究
“聽、說、讀、寫”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這個階段初步形成,對學生的長遠發展而言,閱讀顯得至關重要。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這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自主閱讀教學勢在必行。但由于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其自制力較差,加之自主閱讀觀念比較薄弱,很容易出現兩極差異。如何才能使自主閱讀發揮作用,本文對自主閱讀教學設計加以探究。
一、合理選擇文本,進行資源整合
初中階段,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已有了開展自主閱讀教學的基礎。那么,如何讓自主閱讀教學的花朵得以綻放,首先,教師可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選擇、推薦一些適合中學生年齡和興趣的讀物供他們閱讀,避免學生閱讀的盲目性。其次,在自主閱讀前,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引導性、有一定梯度的問題,并事先設計一些閱讀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避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想不集中或缺乏目的性。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等工具,收集、篩選、整合一些資料,供學生參考閱讀,尤其是學生感興趣的資源,確保自主閱讀落到實處。
二、重視閱讀設計,完善閱讀計劃
常言道“臺上一天,臺下十年”,自主閱讀教學的設計,必須建立在學生現有的閱讀水平基礎上,在設計時,教師要從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對閱讀的需求出發,設計適合大部分學生的自主閱讀教學目標及計劃,即個性化自主閱讀。其實,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案的設計就是在設計時降低學生閱讀學習的難度,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達到樂意參與自主閱讀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方式。
例如,在《背影》自主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引導的思路設計成有梯度的問題:
1.針對語文基礎較弱的學生:文章一共寫了幾個背影?其中寫得最詳細的背影是在什么情況下見到的?
2.針對中間層次的學生:文中哪些事情體現了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當時感受到這種關懷了嗎?(重點探討“我”前后的心理變化)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語句。
3.針對學優層次的學生:文章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態度是什么?作者開篇花了較大篇幅交代貧困的家境,這是否是多余的呢?父母與子女的感情是最真摯的感情之一,要寫好不容易,但是作者卻選擇了父親的背影著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閱讀的需求,同時也強化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優化閱讀設計,創新閱讀形式
自主閱讀的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教師在認真觀察、仔細研究學情的基礎上,有目的性地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機動靈活地進行調整與優化整合。不管怎樣的閱讀模式,都應是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圍繞學生如何去讀而進行設計的,那么就不得不在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上下功夫,可采取多元化的自主閱讀教學形式。如故事帶動、課堂表演、朗誦比賽等,由學生愛上閱讀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后達到提升閱讀水平的目的。
四、創造自主環境,營造輕松氛圍
一般情況下,每個學校都會安排語文的早讀時間,但由于時間有限,學生的閱讀時間依舊集中在課堂上。如何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讓學生達到有效的閱讀呢?在早讀時間,教師提前將當日要學習的內容設計好,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有的放矢,解放思想。另外,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獨立的見解,加深對文章更深層次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可以創設多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為什么是懷念?為什么會在秋天懷念?”自然而然引出了“母親”為我所做的種種事情,然后順勢提出“母親為什么要帶我去看菊花?”揭示出母親對我的愛護和期望,最后揭示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在課文延伸的方面,可以設計出“感恩的心,細說母愛”這一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你說”,各抒己見,發表對母親的愛意……
五、經典閱讀帶動,擴展閱讀范圍
閱讀是一個人從外界獲取信息最重要的通道,在初中階段,很多學生對人生價值取向等問題非常感興趣。他們也通常依靠閱讀的方式尋找答案。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經典的書籍,也可以利用課本上的經典文章加以引導,讓學生在經典文化的帶動下思考、提煉、歸納、收獲。
綜上所述,在進行自主閱讀的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樹立與時俱進的目標,在了解學生閱讀狀態的情況下,用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金小川.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9):181.
[2]龔歡藝.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和優化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16(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