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全是生命的基石,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公共安全意識,提高中小學生面臨突發安全事件自救自護的應變能力,教育部專門制定了《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堅持專門課程與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相結合”,因此,如何讓初中生從物理的角度來認識這些潛在危害,學會用物理知識來進行防范和自救,是每一位物理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
關鍵詞:安全教育;物理;案例
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少年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一探究竟的欲望,但可能會因知識經驗不足而遭遇意外,輕則受傷,重則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們常常說,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而防范勝于救災。物理作為一門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其學科理念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適時地滲透安全教育,利用物理知識來幫助學生甄別和化解潛在的危險。下面選取幾個案例來談談我在教學中是怎樣實施的。
一、遠離溺水悲劇
據資料顯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死亡是由于意外傷害,其中,溺水排在了首位。這樣的悲劇總是在不經意間上演——(視頻展示)一名15歲的花季少女不幸落水溺亡,鮮活的生命驟然隕落,讓親人悲痛欲絕,讓老師扼腕痛惜。
我們的課程也恰好進行到了“浮力”一章,我以這個溺水事件為切入點,和學生討論分析了溺水的常見原因。聯系光的折射現象的知識,讓學生明白了“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再結合浮力知識進行小組討論:不幸溺水時有哪些科學的應對方法?讓學生了解到人體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當,溺水時盡量放松身體使之漂浮,將頭部浮出水面保證呼吸,同時用腳向下踢水或用手掌向下壓水,利用水的反作用力來托舉身體等待救援。
二、警惕光學“殺手”
光學的實驗比較多,光的反射、折射實驗中我們一般是用激光筆作為光源來進行規律的探究。就是這么不起眼的激光筆,卻暗藏著很大的危險。“激光具有定向性和集中性,它聚焦產生熱能,當激光光束的焦點落在視網膜上時,會灼傷眼睛。”所以,在實驗之前我會反復強調激光筆的危險性,告誡學生堅決不能拿激光筆來開玩笑照射同學的眼睛。此外,我還引導學生談一談生活中哪些情況下的光也可能會對人造成意外傷害。學生列舉了很多,比如:高樓大廈的玻璃外墻會反射陽光,容易讓人產生眩暈感,這會干擾司機的視線;夜間行車時,有些司機隨意使用遠光燈,影響對向司機的判斷;不小心被電焊的弧光閃了眼睛,嚴重時會影響視力……通過舉例子,學生對生活中的這些光學“殺手”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知道勸告親人,懂得遠離危險。
三、慣性——交通事故的誘因之一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在初中年級重點教育內容的模塊三“預防和應對意外傷害事故”中的第一條就指出:“增強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主動分析出行時存在的安全隱患,尋求解決方法;防止因違章而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為了加深學生對慣性的理解,我讓學生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來說一說乘坐家中汽車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需要正確使用安全帶,叮囑父母道路限速,不超員載人等。教學“動能”一節時,我又在慣性的基礎上,從能量的角度讓大家“想想議議”——為什么要對機動車的行駛速度進行限制?為什么在同樣的道路上,對不同車型限制的車速不一樣?經過熱議,學生既加深了對動能影響因素的理解,又學習到了安全出行的常識。
四、“電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現代社會已經離不開電能,相比遭受雷擊的概率,人們在家庭電路中發生觸電事故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電學知識是初中物理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一開始是從摩擦起電現象來認識電的。冬季脫毛衣、開車門時,我們常會看到電火花,聽到“噼里啪啦”的放電聲,會給我們帶來針刺般的痛感。這種難言的不適感對體弱者可能會引起震顫、心慌等反應,衣物上的靜電還能吸附空氣中的病毒、細菌,影響人的呼吸道健康。我會建議學生勤洗手、勤洗澡并且穿純棉的貼身衣物。教學“歐姆定律”時,我會給學生列舉干燥和潮濕時人體的電阻值,通過計算和比較,讓學生知道濕手接觸220V的電壓為什么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當教學“家庭電路”時,讓學生了解保險絲、空氣開關、漏電保護器等元件的作用,知道家中電路總開關的位置,明白發生觸電事故時要先切斷電源。在戶外活動時,要求學生不進入噴泉水池中戲耍,不隨意觸摸充電樁等,謹防漏電傷人。在野外游玩、放風箏時,要遠離高壓線路。關于電,要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總之,把安全教育引入我們的物理課堂中,并不是浪費課堂學習時間的事情。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防范和自救,而且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是物理現象,處處能用到物理知識,從而更加喜歡它和研究它。
作者簡介:高國紅(1981—),女,漢族,山東東營人,工學學士,二級教師,從事初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