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廣,各教學領域中的思政教育引起了極大重視。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信息技術課堂,是中學信息技術課需要探究的大問題。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增強政治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文化自信,從而實現新課改的目標,達到貼合實際思政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思政教育;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思政教育貫穿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始終,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意識有利于其在未來以更高的高度、更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將思政教育融入信息技術課堂尤為重要,而如何實踐需要恰當地調整設計,確保課堂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加強思政意識,增強學生的國家自信、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使之樂于在未來投身國家建設。
一、思政教育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
思政教育是一切教學的指導。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拋開思政觀念及國家意識,再好的科技也容易被人誤用,不懂得飲水思源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信息技術課堂中融入思政教育,能使學生在充分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領學生不迷失方向,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二、目前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的兩點問題
1.課堂教學重學科知識、輕思政內涵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以教材為依托,重點傳授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及圖文處理、信息加工、入門程序語言等基本學科知識。在授課實踐中,選用的素材和主題也大都是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內容,很少考慮加強課堂教學的思想內涵。如何在傳統學科知識教學實踐中融入思政內涵是一個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2.如何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思政觀念篩選網絡中的復雜信息
信息技術教授過程離不開計算機網絡的運用,網上的信息內容繁雜,中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及是非觀,也不具備辨別復雜網絡信息的能力,危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互聯網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保證學生吸收課堂知識,又要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思想意識;要教會學生如何識別,避免沉迷糟粕或者人云亦云。信息技術是技術型較強的學科,如何將思政融入課堂教學也成為難點。
三、針對問題的具體教學改善措施
1.增添大量思政素材,精心選擇實操主題
中學生年紀尚小,教師在意識培養上可以選擇從“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入手。在課堂教學的素材庫中添加許多新的素材,如黨的基本知識、共青團知識、“一國兩制”等。在教學實踐的主題選擇中,選擇培養文化自信、引發愛國情懷相關的主題。例如,在教授演示文稿制作的課程中,運用講述與演示結合的教學方法,將演示課件中的內容切換成時事內容。課堂實操時,讓學生以“我心中的英雄”為主題,利用素材庫中的素材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切入點,制作成演示文稿并進行展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制作出演示文稿,表達了自己對英雄的敬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類似主題還有“黨和我們的國家”“黨徽的故事”等。通過這一系列課堂中的教學實踐主題活動使學生的愛國熱情不斷增強。
2.學科知識與思政思辨結合
例如,在信息技術的第一課“走進計算機世界”的學習中,讓學生初步認識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帶領學生樹立計算機安全防護意識,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深入學習和了解背后隱藏的誠信精神及其重要性。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早有成熟的體現,譬如誠信的重要性:“言必誠信,行必忠正”“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實操中,讓學生根據所學,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談談“守法與誠信”的重要性。
又如,學習“探求網絡奧秘”這一單元,講解知識后,讓學生利用搜索引擎進行主題搜索,結合先前學習的圖文編輯方法,開展“我所找到的××”活動并進行課堂交流。如:“我所找到的新變化”一題,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祖國發生的各方面的巨大變化;“我所找到的科學家”一題,啟發學生尋找我們身邊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以及他們的事跡,比如:鐘南山同志所做的巨大貢獻。
通過這些主題活動,學生不僅網絡操作技術愈發熟練,且在材料整合與編輯的過程中,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思政在教學中的指引性愈發凸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信息技術是一門技術實操性很強的課程,但無論課程特點如何,都不能夠忽視思政教育的作用。
作者簡介:閻碩(1981—),女,漢族,天津市人,本科學歷,助理實驗師,從事電教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