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彬彬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社會組織在這場戰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是未來中國扶貧工作的主要發展趨勢。采用SWOT方法對PPP模式下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優勢、劣勢、機遇以及威脅進行分析,并結合我國精準扶貧現狀,對PPP模式下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實現路徑進行探討,以期提高我國精準扶貧效率,為構建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精準扶貧;社會組織;PPP模式;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1-0010-03
社會組織非營利性的特點與精準扶貧內生要求高度一致,其參與精準扶貧能夠有效預防扶貧工作中出現的“政府失靈”及“市場失靈”的現象,在政府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扶貧方案的制定及貫徹落實的工作中都有所幫助,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扶貧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實現“真扶貧、扶真貧”的目標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從當前扶貧現狀來看,將PPP模式引入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工作中有著重要意義。
PPP模式又被稱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政府通過競爭方式篩選社會資本方,雙方簽訂契約明確各自義務,社會資本方需負責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和運營,通過政府的付費、補助,以及使用者的付費來獲取合理收入,從而形成政府與社會資本良好合作模式[2]。本文中的社會資本特指社會組織,PPP模式特指社會組織的參與投入以及其引導社會資本加入到政府精準扶貧的工作中。那么,基于PPP模式下的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又有哪些優勢、劣勢?又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其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并對其實現路徑進行探討,以期為政府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借鑒。
一、我國扶貧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進行扶貧工作,其主要目標是解決貧困地區人口溫飽問題,改變貧困地區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態。但由于自然因素、歷史因素及貧困地本身特有貧困原因的影響,我國一些貧困地區出現了脫貧又返貧的現象。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以往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自此,扶貧工作成效顯著,農村貧困人口從9 899萬降至4 335萬,農村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增加[3]。然而,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貧困地區數量多、貧困人口基數大等原因,導致我國貧困問題仍比較明顯,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農村地區貧困形勢依然嚴峻
我國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地勢偏遠、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例如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貧困山區。這些地區地理環境復雜、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使得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需要無法滿足。另外,西藏、甘肅、新疆這些省份的貧困率仍在15%以上,貧困人口分散范圍廣且較難識別,對扶貧工作的開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戰[4]。
(二)我國扶貧資金缺乏
首先,我國投入的扶貧資金短缺。我國扶貧資金的主要來源是財政預算資金,貧困地區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尤其是一些農村貧困山區地處偏遠、自然災害頻仍、交通不發達,不僅政府出臺的扶貧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實施,而且扶貧資金的短缺也使得扶貧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其次,對扶貧資金的管理還有所欠缺。現階段,并沒有對扶貧資金建立專門的督察機構,在扶貧資金發放后,仍存在私自挪用的現象。如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在收到扶貧資金后,并沒有將此款全部用于扶貧工作,而是虛報扶貧項目,為自己謀取私利。最后,由于在投入扶貧資金前對貧困地區考察不到位,沒有進行科學的評估與研究,導致扶貧資金的利用率不高,不能完全發揮其價值。
(三)資源浪費現象仍在扶貧工作中出現
資源浪費現象是精準扶貧工作中出現的一大隱患。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對資源隨意、重復的開發,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只著眼于當地的經濟利益,忽視了環保問題,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環境。這種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遠發展的做法,使得扶貧工作缺乏扶貧長效機制。
二、PPP模式下的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分析法是一種企業競爭態勢分析法,現已廣泛應用于企業內部分析。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PPP模式下的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見表1。
(一)PPP模式下的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優勢分析
1.有效緩解政府財政支出壓力。建國后,我國民間社會積累了一定財富和資源,政府可以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去發展公益事業。面對當前我國更深層次的扶貧需求,僅僅依靠政府自身力量很難滿足,尤其是來自財政方面的壓力。PPP模式的融資功能可以有效緩解政府財政支出的壓力,其本質是將社會資本召集到精準扶貧的工作中去,有了社會資本的支持才能保證我國扶貧工作的效率[5]。
2.增強社會組織活力,擴展社會組織發展空間。近年來我國社會組蓬勃發展,但由于政府在某些領域對社會組織的管制,導致社會組織在公共領域沒有完全發揮其作用。政府通過將PPP模式引入精準扶貧工程,為社會組織提供了更廣闊發展空間,不僅利用了閑置社會資本,同時也給市場經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推動著多元化扶貧治理體系的形成。
3.降低公共服務成本,開創多方共贏局面。PPP模式的應用打破了政府對公共服務壟斷的局面,不僅降低了公共服務的成本,還提高了公共服務的質量,其最終受益人是貧困人口。前文提到PPP模式下社會與組織參與精準扶貧能增強社會組織活力,提高社會組織能力。綜上,PPP模式下,社會與組織參與精準扶貧創造了政府、社會組織、貧困人口多方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