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藝 趙詣 孫美茜 顏星 雷磊



摘 ?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我國垃圾產生量逐年快速增長。因此,分析了國內外垃圾分類成功的經驗以及存在的問題,并以大連市為例,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高校學生和城鎮居民垃圾分類的意愿比較強烈,并且他們具備一定的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儲備。在此基礎上,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提出“教育推動-家庭參與”的垃圾分類協同培育模式,將垃圾分類作為各級教育(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環境保護意識教育的一部分,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融合貫通,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與能力。
關鍵詞:“教育推動-家庭參與”;垃圾分類;協同模式;大連市
中圖分類號:F293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0-0053-04
引言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快速增長,隨之產生一系列問題,以至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已成為城市文明、綠色發展、科學生活的重要體現。大連市2000年就在市區部分住宅小區進行了垃圾分類收集試點,此后為推行垃圾大分類探索過許多方法,分別從末端的社區賓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源頭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模式進行試點。如今十多年過去了,垃圾分類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居民的意識也沒有很大的提高[1,2]。2017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頒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46個城市要率先實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19年又進一步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大連市作為計劃單列市、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推行垃圾分類勢在必行。
一、國內外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教育推廣實踐
(一)國內外垃圾分類取得的成果與經驗
國外很多國家垃圾分類起步較早并且成果突出[2],積累了頗為豐富的經驗[3],例如,從源頭上治理與回收利用[4]、法律的支持與保障[5]、根據國情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6,7]、便捷的配套實施與相應的物質獎勵或處罰[8]、從幼兒園開始長久的教育[9]與習慣的養成以及深入民心的意識和觀念,以及交由專門的機構與公司負責等等。2019年7月上海市率先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10],在民眾環保意識較好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和較為系統的教育,配合強有力的監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1]。
(二)我國現階段生活垃圾分類的教育推廣手段
一是新聞媒介對于垃圾分類實施過程中經驗和成果的報道。電視上出現了更多的公益廣告和文藝綜藝節目,微信推送、抖音、快手等涌現出大量的科普小知識,也有專門的小程序對垃圾分類進行專門的、系統的介紹[12]。這些輿論的引導使得百姓的意識與知識儲備潛移默化的有了提高。
二是社區、街道。推出各種條幅、海報、宣傳手冊,舉辦系列講座,改進垃圾桶等硬件設施,許多機構也在努力將智能化融入垃圾分類[13]。
三是教育方面。幼兒園的教育做得較好[14],將垃圾分類與幼兒衛生習慣養成相結合編制兒歌、歌謠,在課上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及簡單的動手操作,課下布置一定任務并鼓勵孩子與父母一起完成。在高校中,也有社團和志愿者不定期進行知識宣講與實踐活動。
現階段的推廣實施依舊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宣傳教育只是在某些時期進行,沒有長期有計劃地進行;對于垃圾分類的教育和推廣主要依賴于社會,并沒有在學校中形成教育體系;群眾的知識儲備情況、參與度和習慣的養成都不足,對于下一步全民推廣還有一定難度。
二、大連市目前垃圾分類實施情況實證調查
(一)問卷調查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大連市居民和高校學生對于垃圾分類的意愿、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家庭實際垃圾分類情況等內容。問卷的發放以隨機抽樣的形式線上線下同時進行,以保證調查結果的廣泛性并且能代表大多數人群。共發出400份問卷,收回382份問卷,其中收回大連市居民123份,收回大連市高校學生259份。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公民有垃圾分類意識,但參與不足
居民垃圾分類態度及意愿調查和居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狀況調查結果見表1和圖1。
由表1可見,絕大部分都非常愿意進行垃圾分類(78.53%),82.2%居民認為垃圾分類是保護環境的一種行為,愿意積極主動地進行垃圾分類。
但仍有40%的居民將垃圾混在一起投放(見圖 1),表明目前居民雖然愿意進行垃圾分類,但是并未實施,說明目前垃圾分類的推廣并未落到實處。
2.垃圾分類標準了解不夠、分類效率不高
為了解居民對各類垃圾分類的實際認識,本次問卷設定了以海綿、膠片、剩面條、節能燈、衣物、用過的紙巾、塑料瓶罐盒、沙發、水果、變質的食物、蓄電池、易拉罐、平板電腦、廢玻璃為代表的14種生活中常見的垃圾,讓居民們通過辨識垃圾類別來判斷其是否真的了解垃圾分類。調查顯示(見圖2),居民對垃圾分類的了解兩極分化嚴重。對塑料罐盒、易拉罐等在生活中廣泛宣傳的垃圾,其投放正確率均在75%以上;但是對于膠片、節能燈、廢舊沙發等垃圾投放正確率均在20%以下。這反映大部分市民并不清楚生活垃圾應當如何分類,從而導致公民參與垃圾分類意愿不足、實際效率不高。
3.家庭-學校共同推進垃圾分類的意愿較突出
調查顯示,愿意協同孩子實施垃圾分類的居民占88.62%(見表1),他們愿意自覺學習遵守垃圾分類規則,為家中孩子樹立榜樣,反映調查者對通過家長協同孩子共同進行垃圾分類表現出極大的支持。高校學生樂意進行垃圾分類的也高達75.39%,這為“教育推動-家庭參與”模式的建立與推廣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反映從家庭到學校共同推進垃圾分類的意愿較為突出,建立“教育-家庭-社會”垃圾分類培育模式的需求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