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宇


摘 要:利用中國家庭收入調查(CHIP)以及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微觀數據,通過測度居民消費代際依賴程度發現:中國城鄉居民消費代際依賴程度呈現下降趨勢,表明我國社會啃老現象呈逐步緩和趨勢,但城鎮啃老程度高于農村。此外,啃老又與是否獨生子女差異顯著,獨生子女啃老程度高于非獨生子女。為進一步降低我國社會啃老程度,提出完善勞動力市場建設,加大職業教育發展力度,宣揚孝文化,重視家庭教育,鼓勵生育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啃老”;消費;代際依賴程度
中圖分類號:F06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9-0045-04
引言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成年子女對父母進行贍養被看作是最基本的盡孝方式。中國人也一貫有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希望自己年老時可以從子女處獲得依靠。但啃老現象的發生,使得這種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家庭撫養方式和整個社會面臨挑戰。
啃老行為的主體一般被稱為“啃老族”。1999年英國工黨政府“受社會排斥學生輔導小組”的一份調查報告“BRIDGING THE GAP”中用“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來描述一類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后,便不再學習、工作或參加工作培訓,安全依賴父母生活的16~18歲的年輕群體,其首字母縮寫為“NEET”,這便是關于“啃老族”最早的界定。而在日本,則是將處于15~34歲之間,既不上學也不工作,同時又不從事家務的群體界定為“啃老族”。受經濟發展狀況、人口結構、文化傳統等各種因素影響,各個國家或地區對于啃老族的界定也不全然相同。本文支持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即認為啃老是指已經成年并具有一定社會生存能力的年輕人,仍然依靠父母來養活自己的行為[1],其主要表現為子女在經濟上和日常生活照料上對父母進行依賴和索取,實質是代際支持的失衡[2]。
我國緊密的家庭結構特征和較高的家庭整體性決定了父代與子代經濟上緊密聯系,這種經濟關聯最直接的體現方式則是體現在收入和消費兩方面。在父子同住家庭中,當子女無力承擔自身的日常消費而對父輩進行索取和依賴時,我們就認為啃老發生,這種體現子女在日常消費層面對于父輩依賴程度的消費代際依賴程度可以看作是啃老的量化反映,其數值大小反映啃老的程度,變動趨勢反映啃老程度的變化趨勢。
一、啃老的成因與危害
啃老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就已出現啃老族。當時大量的城市上山下鄉青年返回城市,卻又無法第一時間解決就業問題,從而只能待業在家依靠啃老度日[2]。針對啃老現象的研究同樣長期以來為社會所廣泛關注,在2006年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即通過調查發現,城市青年中約有30%的人完全依賴啃老維持生計,65%的城市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啃老現象[3]。而臺灣地區2009年統計數據表明,在青年人口就業量持續下降的同時,65歲以上的老年就業人口卻連續5年增加,嚴重的啃老現象使得臺灣社會“延后退休”趨勢已形成[4]。
學者們普遍認為,嚴重的啃老現象至少存在三個方面的消極影響:其一,已經成年且具有社會生存能力的年輕人,不自食其力反而繼續依賴父母養活,這將導致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并且不就業人口的增加將會導致社會上需救濟的人數增加,從而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5]。其二,啃老會給家人帶來了極大的生活負擔。我國大多數中老年人的生活并不十分富裕,有的僅僅依靠有限的退休工資維持生活,還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費、零花錢,甚至房貸。因此,啃老使老年人常常處于焦慮之中,多數家庭會因此產生爭吵,導致家庭不美滿,危機四伏[6]。其三,嚴重的啃老現象威脅社會安定。一方面,啃老的年輕人長期游離于社會大環境之外,易導致心理扭曲甚至發生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嚴重的啃老現象勢必對教育、就業和養老保障機制造成沖擊,使得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增加[7]。
有關啃老現象發生的原因,主要從宏觀、中觀和個人三個層面展開探討。宏觀層面上,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就業困難,持續高漲的生活成本使得年輕人收不抵支,不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無法為遭遇困境的青年人提供及時且足夠的保障等,這些因素被認為是導致“被動啃老”發生的主要原因。而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獨生子女家庭增加,進而導致的家庭結構加速核心化,以及教育內容的缺陷和孝文化的缺失等,則是導致“主動啃老”產生的重要原因[8~9];中觀層面上,家庭中父母長輩對子女過分的溺愛和過強的責任感,以及城市父母相對穩定的收入,都是促使啃老現象形成的原因[10];個人層面上,啃老現象的形成主要源于子女缺乏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對父母過度依賴,以及年輕人在求職和就業過程中技能和經驗不足、期望過高、不肯吃苦耐勞、對工作挑三揀四等諸多原因[11~12]。
二、啃老的量化設計
(一)模型設定
以往研究多關注于啃老的現狀及成因分析,對于啃老程度如何量化,又表現出怎樣的趨勢,卻少有研究。本文創造性的通過構建一個反映子代超額日常消費對于父代收入依賴程度的模型,進而回歸得到消費代際依賴程度,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社會啃老程度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借鑒Becker的方法[13],構建線性回歸模型:
其中,CZi代表第i家庭子代的超額日常消費,指子代日常消費超過自身收入的部分,由于個人日常消費數據無法獲取,故本文采用家庭人均消費支出代替子輩的日常消費支出;Y是第i家庭父輩收入,與多數代際問題的研究相同,本文父輩只考慮父親,一般而言,父親在家庭收入和決策上占據支配地位[14];?著i是隨機擾動項;?茁是本文關注的消費代際依賴程度,指的是在同住家庭中成年子女自身無力承擔的這部分日常消費支出對于父親收入的依賴程度,它表示父親收入每上升1%時子女超額消費增長的百分比,可以反映出子女啃老程度的強弱。?茁越大,消費代際依賴程度越高,對應的啃老程度越嚴重,反之,?茁越小,消費代際依賴程度越低,對應的啃老程度越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