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近些年隨著高中體育課改的持續進行,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良好品質和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已成為《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重要目標。此外,隨著高考改革“三位一體錄取”模式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模式,也使教師、家長和學生對高中體育課程不再輕視,在這樣的背景和機遇下對體育課進行創新教學模式改革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分析課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究運用創新模式進行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1 體育課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1)取得的成效
第一在認識層面上,從對“老三基”的認識轉變為對“新三基”的認識,即從傳統的體育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教學轉變為對學生認知、心理情感和行為表現的培養,這使得學生更多的感受到快樂體育和成功體育的魅力。第二在教材使用層面上,將理論和實操體育運動更緊密的相結合,把健康教育融入教育的有關內容,更加重視體育保健知識的傳播。此外采用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必修課使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育技能與方法,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選修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同時使學生掌握一門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運動。第三在教學評價層面上,把掌握的基本知識、技巧等作為結果評價的部分,這種相結合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2)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教學模式上,教師的示范性動作依舊過多,這使得教學依舊存在枯燥乏味的現象。其次在教學資源整合上,依舊偏重于課堂的教學。此外,采用多種課外教學的方式仍顯單一,缺少校外名師的理論知識拓展、現役運動員的實操講解以及未來體育產業發展前景的展望等外部課程。最后在教學模式創新上,將體育與心理發展、保健衛生相融合的教材依舊不夠完整,將新技術等高科技產品融入到體育教學中的途徑依舊狹窄。
2 教學中運用創新模式的途徑
(1)利用傳統文化對教學模式的創新
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語文課的部分詩詞內容融入到體育課的教學中將成為體育課和其他課程相互融合的新模式。首先體育教學中可以將戲曲操、手語操、古詩詞操作為體育課程的一部分,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們做游子吟操、弟子規操等,通過做這些體操使學生能在運動中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進一步的理解。此外,也可以將高中必背的古詩文編成韻律操或者舞蹈,這會使學生邊鍛煉邊背誦減少他們的記憶枯燥感。其次在體育教學中引入茶文化表演、古代農耕文化表演及武術表演等具有一定表演欣賞性的體育活動,學生在學習這些表演技能時不僅可以達到體育鍛煉的效果也可以拓展知識面。
(2)把握學生個性心理及開展課外拓展對教學模式的創新
教師在開展教學前如果能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氣質特征進行心理測量,那么在開展授課時就可依據學生的心理測量結果將學生分成若干組進行不同分層授課,進一步發揮必修課和選修課密切結合的優勢。此外,教學中應積極開發課外拓展課程,通過網絡平臺或線上教育平臺構造“三位一體”的師資隊伍,將體育名師、心理或健康衛生方面的專家納入到平臺中,以視頻或音頻的形式進行理論知識方面的授課,豐富知識體系。可將現役或退役運動員明星如蘇炳添、劉翔等也納入到平臺中通過直播或錄播的形式與同學們分享他們運動技巧和成功經驗,發揮他們明星優勢。將體育產業的經營者、運營者納入到平臺中,介紹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和經濟價值,
(3)創新體能訓練方法
將需要合作的項目集成到教學設計中,幫助學生通過適當的指導實現團隊訓練和協作。例如,針對籃球課教學,教師首先可以介紹籃球的技術動作和相關規定,然后將接球、籃筐等技術動作的接力訓練、技術動作和體能訓練巧妙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實際體能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中插入一些團隊合作的體能訓練內容,讓學生在體能訓練中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體能訓練的內容包括速度訓練、力量訓練、耐力訓練等,教師必須確保體能訓練的適度性,勞逸結合,避免學生過于疲累。強度訓練之后,教師要給學生安排放松時間,避免學生對體能訓練產生逆反心理和抗拒情緒。例如,對于足球課,教師可以教授帶球的技巧,然后將帶球技巧與體能訓練充分結合,通過體能訓練鍛煉學生的速度和力量。通過這種形式的體能訓練,可以達到體能訓練效果翻倍的目標。
(4)采用新技術豐富教學環境對教學模式的創新
高中體育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新技術豐富教學環境,開發新的教學模塊。首選VR虛擬現實技術在體育教學中通過人體的多種感知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外部感覺,實現了由于環境問題難以開展諸如滑雪、賽車、射擊等運動的教學新突破。此外,利用5G技術和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在教學中不僅實現了視頻的快速傳輸,也可以把抽象的體育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提升了學生的認知、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采用各種新技術能極大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創新了教學新模式。
結論: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視野下的高中體育教學,教師不僅要關注到對學生在體育技能、運動能力的培養訓練,也要關注對學生個人品格的塑造。在課堂是上滲透核心素養理念是個長期努力的過程,要教師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每個細節改革創新,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體育教學課堂。
(作者單位:寶山區教育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