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民
萬眾矚目的奧運會終于落下帷幕,五個單項金牌各有所屬,中國隊奪得女單和混雙金牌,丹麥隊獲得男單金牌,中國臺北隊獲得男雙金牌,印尼隊獲得女雙金牌。
整個比賽過程跌宕起伏,冷門不斷。最強爆“冷”莫過于賽前奪冠呼聲最高的日本隊,最后竟然“冷”到僅收獲一枚混雙銅牌;第二“冷”當屬5個單項的世界排名第一居然全部與金牌擦肩而過;第三“冷”應該算是中國臺北和印尼隊分別獲得了男雙和女雙金牌。盡管這兩支隊伍也是世界羽壇強隊,但是就男雙水準和女雙水準來看,他們最多算是一流強手中的中間層次,但是在奧運會上他們卻實實在在地笑到了最后。
由此可見,奧運會就是與眾不同,著名的“克拉克現象”仍然頻頻現身奧運賽場,同時也印證了羽毛球業內的一句行話:每逢大賽無好局。這似乎吻合心理學上的“目的顫抖”規律,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過度用力和意念過于集中,反而將平常可以輕松完成的事情搞砸了。所以,有過奧運比賽經歷的運動員都表示:排名稍低一點,抱著“沖擊”心態去比賽更易成功。世界排名第一的東道主男單選手桃田賢斗在小組賽階段就被淘汰,大約就是這個“目的顫抖”的犧牲品。
重大比賽,“心態”至關重要。諶龍是上一屆奧運會的男單冠軍,理論上存在“保冠軍”的心態,但實際上因年齡偏大,競技狀態已非巔峰,現世界排名第六,因而持“保”的心態可能性較小,更多應該是最后“沖刺”的心態。安賽龍因為傷病影響,2019年之前的競技水平起伏很大,甚至有一陣都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從2021年初開始,安賽龍強勢回歸,筆者曾在今年第二期的《羽毛球》撰文《奶爸安賽龍,牛年有點牛》中指出:他在年初泰國賽上最吸引人的表現是:連貫速度很快,進攻很兇,體能充沛,已經徹底抹去了“手術”治療的心理陰影,相對于疫情爆發前,完全是一個不一樣的安賽龍。從奧運會男單決賽的全過程看,應該說兩人都正常發揮了水平。但是從技戰術執行角度看,安賽龍準備得更充分,執行得更到位。
諶龍在此次比賽中能夠力克李梓嘉、周天成、金廷等強手,一舉殺進決賽,對于一名32歲的老將來說確實非常不容易。因為這些對手都是進攻性很強的選手,而里約奧運會之后的諶龍,隨著年齡的增大,打法上更講究“控制”,整體上“防守”成份居多。而在奧運會這樣的比賽中,要想憑借“防守”過五關斬六將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然而,在長達一年半的疫情封閉期之后,我們欣喜地看到,諶龍的控網意識和攻擊性均有明顯改善,酷似他巔峰狀態時的模樣。
控網意識的改變,主要體現在敢于重復搓放近網。諶龍的打法屬于“控制底線抓高突擊”類型,因而在他擅長的技術體系中,高球控制底線、推球控制底線的比例會比較高,網前重復控制,并非優勢策略。控底線比例高,意味著被攻擊的風險也高。因此,如果諶龍仍然堅持傳統戰術策略,要連過攻擊性很強的“李、周、金”三人是非常困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硬碰硬,以攻克攻。
如圖1所示,安賽龍在左區發小球,諶龍接發球反手放網前,安賽龍的第三拍繼續放網前(圖1-7)。按照常規打法,在如圖1-9的網前擊球位置(大約是在球網的下三分之一的位置)已經算不得主動,大多數情況下諶龍會把球高高挑起來。然而,在這次比賽中,諶龍選擇重復搓和重復放的概率較高。如圖1-10所示,諶龍重復搓近網的質量很高,安賽龍試圖再次反搓,結果正手搓球失敗。

網前重復搓和放,是在對手眼皮子底下的技術較量,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因而需要很大的膽量和很高的技術控制力。在奧運會這樣的比賽中,諶龍敢于反復多次使用這類技術,說明是有備而來,賽前是下了“狠”功夫的。
圖2是圖1的加強版,圖2-1顯示,安賽龍在網前正手搶搓近網,諶龍早有準備,胸有成竹,盡管對手的網前球質量已經很好,諶龍仍然大膽反搓,而且反搓的質量更勝一籌(圖2-5)。安賽龍別無選擇,只能把球高高挑起來,但是因球離網太近,出球角度受限,安賽龍的挑球出現了瑕疵。如此進攻良機怎肯錯過,只見諶龍快速后撤并高高躍起,果斷地正手殺對角,球直接砸在了安賽龍一側的地板上(圖2-18)。

近網重復搓放是控制網前的方式之一,近來的男單打法越來越有意識使用遠網球技術,因而站遠網搓放近網技術勢必成為控制網前的另一種方式。然而,球離網越遠,要搓放出高質量的貼網球就越困難,這是公認的事實。所以,要用好這類技術,賽前的專門性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從本次比賽的過程看,諶龍顯然是做足了功課。

如圖3-1所示,諶龍底線突擊進攻,頭頂殺對角,安賽龍反手擋直線,從圖3-6的擋球線路看,顯然離網較遠。諶龍上網后的擊球必定是遠網處理,如圖3-8所示,諶龍擊球時的前腳處在前發球線的后面,此時球的空間位置已經在網口之下,而對手又穩穩地在中半場等候(圖3-9)。這種遠網球的處理看似平淡,卻暗藏陷阱,諶龍如果選擇放網,稍有不慎,很可能被對手反搓近網;如果選擇推球,又有可能被對手在中半場截殺,明顯是一個兩難選擇,這種“難”實際也是遠網球越來越多用和多見的內在邏輯。實戰中,諶龍選擇了放近網,質量很好。如圖3-12所示,安賽龍上網擊球時,球已經落到網的下三分之一。為保險起見,安賽龍選擇挑球,反手挑中路。這正是諶龍想要的球,諶龍一個快速回撤,起跳、扣殺、快速上網推對角,一氣呵成,干凈利落,直接得分。

仔細觀察諶龍的技術運用,他的遠網球技術加強,從接發球開始就已經表現得非常充分。如圖4-1所示,安賽龍在左區發小球,從諶龍的擊球的位置看(圖4-3),明顯是遠網位置,仍然堅持采用正手搓球,質量很好,安賽龍上網后不敢反搓,選擇了正手挑直線,但是挑球不到位(圖4-10),諶龍幾乎是在半場起跳,頭頂殺直線,安賽龍已無招架之力,只能眼睜睜看著球落到地板上(圖4-15)。

控網技術的加強必定伴隨著進攻機會的增加,從這次奧運會的比賽全程看,諶龍的攻擊性相較于前兩年有明顯加強。
圖5是諶龍強化進攻的一個實例。圖5-1顯示,諶龍的進攻位置在底線區,他選擇了強攻,頭頂殺直線(圖5-5)。安賽龍正手接殺擋直線,諶龍快速上網反手勾對角(圖5-9)。安賽龍上網被動挑對角(圖5-13),挑球基本到位。諶龍繼續強攻,頭頂殺對角,直接得分。

看到此處,細心的球迷一定會有疑問:既然諶龍的技術強化卓有成效,針對“李、周、金”三人都管用,怎么就過不了安賽龍?好,這就來說說安賽龍的高明之處。
首先,安賽龍的打法具有濃厚的中國血統,屬于“頂底線抓高突擊”之類。因而,在安賽龍的技術體系中,網前重復搓、放技術并不突出,強項是網前“彈推”技術,即便是遠網處理,他的推球不僅能夠過人,且常常導致對手被動,這是他“頂底線”打法的殺手锏。

決賽對陣諶龍時,安賽龍非常明確地堅持“以我為主”的戰術策略,不過多糾纏在網前,而是頻頻突擊諶龍底線,以此瓦解諶龍重復網前的戰術意圖。難能可貴的是:第一局在順風條件下,安賽龍仍然堅持突擊底線戰術,這是常人難以想到和做到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膽大心細。
諶龍的控網意識加強,必然導致整個站位前傾化。安賽龍針鋒相對,反其道行之,頻頻突擊底線,很好地控制了場上的主動態勢。如圖6-1所示,安賽龍處在順風場地仍然敢于突擊底線,正手推對角。從諶龍的站位準備看,意識明顯在網前,待安賽龍出手后,諶龍身體重心略有前傾(圖6-3),然后再回撤底線,球已過人,略顯被動(圖6-6)。諶龍正手軟壓直線,安賽龍重復彈擊底線(圖6-9)。諶龍明顯受到搶網意識的影響而產生二次起動(圖6-10),所以正手區底線的被動進一步加深,球過人更多(圖6-12)。諶龍選擇正手吊對角過渡,然后迅速上網,爭取搶到網前高點,可是狡猾的安賽龍又一次重復推底線(圖6-16),徹底打亂了諶龍的跑位意圖。諶龍因搶網心切,身體重心向前的慣性太大,一旦發現球到后場,再次起動回撤為時已晚,只能看著球落到自己身后的地板上(圖6-21)。


重復控底線與重復控網前一樣,只不過是戰術策略之一,并沒有什么金貴,稀罕的是在順風條件下堅持控底線,又要做到少出界是非常困難的。很多運動員都不愿意打順風場地,覺得控底線不易,球拉不開,戰術執行難。而安賽龍卻做到了,這就是奧運冠軍的過人之處。


從表1統計數據看,安賽龍頻繁控制底線,第一局在順風場地底線出界率相對與諶龍要高出不少,雙方非受迫性失誤比為8:1,不過從當今男單比賽的得失分規律看,一局比賽失誤8次,只是略微偏高,并不算離譜;但是安賽龍的控底線戰術,卻為他掙得了大量的進攻機會,安賽龍第一局的殺球得10分,網前撲壓得7分(詳見表2),進攻總得分17分,相對于8次失誤來講,這樣的戰術效益還是相當劃算的。也就是說安賽龍通過重復控制底線戰術,成功瓦解了諶龍控制網前的戰術意圖,表2所示,諶龍的進攻得分明顯少于安賽龍。


第二局交換場地以后,諶龍轉到順風場地,此時比較有利于控網強攻戰術的執行,諶龍明顯加強了進攻,殺球得分有所增加,但是在順風狀態下,失誤送分也相應增加,由第一局的1分增加到第二局的6分。安賽龍轉到逆風場地后,更注重控制(仍然以底線為主),進攻反而減少,殺撲得分從第一局的17分下降到第二局的9分,但是他的控制分增加了,一是控制底線的推抽技術得分增加,二是非受迫性失誤明顯減少,從第一局的8分降低到第二局的2分。所以整體上,第二局安賽龍反而顯得更輕松,表現為進攻少,得分還多。
上述分析表明,安賽龍控底線戰術成功,掙了更多的進攻分。那么是否說明諶龍的高球技術有瑕疵,屢屢被安賽龍抓住突擊進攻機會呢?通過進一步的統計發現,諶龍的高球被抓,僅僅在第二局順風狀態下,因高球不易控制,而被安賽龍抓到3次進攻得分機會,安賽龍更多的進攻機會來源于諶龍的遠網推挑球。盡管諶龍強化了站遠網搓放近網技術,但是在比賽過程中,不可能每一個遠網球均采用搓放處理,必然要結合推挑底線技術。統計發現,第一局諶龍遠網推挑底線被安賽龍抓到6次進攻得分機會,第二局被安賽龍抓到5次進攻得分,即安賽龍2局共18次殺球得分,其中的11次(61%)來源于諶龍的遠網推挑球技術。顯然,這才是諶龍決賽失利的一個主要技術原因。
如圖7-1所示,安賽龍頂底線后,諶龍以反手抽壓應對。安賽龍正手擋遠網,諶龍上網反手推對角(圖7-6)。安賽龍一個轉身后撤一步即發起進攻,由圖7-11的位置看,諶龍明顯是推球不過人、不到位,然后安賽龍頭頂殺直線,直接得分(圖7-15)。

圖8是另一相似案例。圖8-1顯示,安賽龍頂底線后,諶龍正手軟壓直線。安賽龍反手擋直線遠網,諶龍上網后正手遠網推直線,還是不到位、不過人。圖8-9顯示,安賽龍在頭頂區的后發球線之前就發起進攻,還是頭頂殺直線,直接得分(圖8-12)。

諶龍的遠網推技術在接發球運用時也出現同樣問題。如圖9-1所示,安賽龍在右區發網前小球,因發球落點必須過前發球線,所以接發球處理大多是遠網球。諶龍上前一步接發,正手推對角。就在諶龍推球出手瞬間,安賽龍已經敏銳意識到戰機,迅速從中半場向后躍起(圖9-8),實施空中突襲,正手殺直線,因為距離近、球速快,一下就打穿了諶龍的防線(圖9-12)。

從整個比賽過程看,為了迎接這場久違的決戰,安賽龍除了戰術對路外,對每一個技術細節都做了精心準備。比如殺球,早期的安賽龍殺球重,得分多,失誤也多,很多情況下輸球因往往是因為殺球得不償失。而這一次比賽,安賽龍的突出表現是“冷靜”,殺球落點之精準令人嘆為觀止。無論順風逆風,安賽龍的每一次殺球幾乎都壓著邊線而去。他是怎么做到的?具體的訓練措施不得而知,但從比賽表現看,他似乎在“擊球發力和落點準確”之間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度”,相對于過去的殺球,他用的力減少了,準確度卻明顯提高了。
除此之外,在發接發環節安賽龍也做足了功課。

如圖10-1所示,安賽龍在右場區發球,冷不防突然發出一個平射球突擊后場,諶龍猝不及防,匆忙中點殺對角(圖10-6),結果卻以下網失誤而告終(圖10-9)。

在接發球環節,安賽龍也時不時結合突然性的變速,以分散對手注意力和打亂對手習慣的比賽節奏,乘機牟利。
如圖11-1所示,諶龍在左場區發網前小球,安賽龍接發彈推底線(圖11-4),立刻導致諶龍的頭頂區被動。按照打球常規,在控制對手底線以后,一般性站位均要求回到場區的“中心”位置,以利于下一拍回擊。但是,“心機”十足的安賽龍并未按套路出牌,就在諶龍轉身擊球瞬間,他不但沒有后撤回位,反而逆行壓到網前(圖11-9),目的就是“賭”諶龍過渡網前的一拍。結果諶龍反手吊對角網前,正中安賽龍下懷,他在網前一個簡單的推撲,等諶龍轉身看到球時,球已經落地(圖11-15)。顯然,這種孤注一擲的打法,需要充分了解對手的出球規律,否則,一定得不償失,十賭九輸。

綜上所述,奧運會男單決賽,安賽龍精心謀劃,無論戰術和技術均執行得精準到位、天衣無縫。冠軍,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