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房欣雪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行,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早期以課程、社團、報刊、論戰為陣地構筑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嶄新空間,為新思想的薈萃提供了平臺載體,為社會變革的孕育催生了新生力量,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寶貴經驗。中國共產黨堅持正面宣傳和反面批判相結合、思想引領和政治引領相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運用相結合。這啟發我們應注重打造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完整鏈條,筑牢青年成長之魂、涵養青年成長之根、夯實青年成長之基。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歷史經驗;當前啟示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8-0004-04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之所以能夠歷經千難萬險而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與蓬勃的朝氣,關鍵在善于根據時代進步、國家發展和黨的事業需要系統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意義。深入探析中國共產黨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驗和特點,不僅對深化五四運動歷史經驗的總結、研究五四時期廣大青年在何種邏輯之下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當前引導廣大青年擔當新時代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真正成為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經驗
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于列強肆虐、軍閥混戰的內憂外患之中,中國思想界普遍將中華民族復興重任寄托于青年一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礎上,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為廣大民眾尤其是廣大青年所掌握并運用到實踐之中,才能變成物質力量。馬克思曾深刻地指明,“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217。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共產黨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引領青年思想和青年運動,推動青年的全面覺醒,形成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一)開設課程,向青年大學生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
五四時期,高校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組織具有深厚理論素養的知識分子向廣大青年大學生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發揮了思想引領的重要作用。從1920年起,在北京大學,李大釗正式講授《唯物史觀》《史學思想史》《史學概論》《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課程[3]96-97,成為向青年大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先驅者。在上海大學,瞿秋白講授《社會科學概論》、蔡和森講授《社會進化史》、安體誠講授《科學社會主義》《現代經濟學》[4]88-92。李大釗在講授《唯物史觀》這門課程時,將教學內容分為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馬克思的經濟歷史觀、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原人社會于文字書契上之唯物的反映、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七個部分[5]208。圍繞課程內容,李大釗發表了一系列理論文章,闡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體現了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他在《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一文中明確指出,“新思想是應經濟的新狀態社會的新要求發生的”[6]。在《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一文中闡述了經濟發展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直到十九世紀后半,這最高道德的要求之本質才有了正確的說明,為此說明的兩位學者就是達爾文與馬克思。”[7]還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書中完整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大組成部分,明確指出“馬克思的學說完全自成一個有機的有系統的組織,都有不能分離不容割裂的關系”[8]??梢?,五四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非常注重向青年講授系統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說服力。正如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9]9—10五四時期先進知識分子能夠通過抓住問題的根本以理服人,實現對廣大青年的思想引領。
(二)成立社團,引導青年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
五四運動爆發后,愛國青年認識到個體力量的有限性,社會理想的實現需要依托科學理論和先進組織。在先進知識分子的倡導和帶領下,各地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社團和研究會,以馬克思主義教育引導和團結廣大青年。最具代表性的學生馬克思主義社團有北京大學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都高等師范學校馬克思主義讀書會、上海廣學會、湖南的新民學會、天津的覺悟社、浙江新潮社等。毛澤東同志在參與組織湖南新民學會的過程中,曾在1920年11月25日給羅章龍的信中提出:“我想我們學會,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結合,要變成主義的結合才好。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10]317由此,先進青年在組織馬克思主義社團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引領青年的重要性。學生社團定期開展理論學習和討論活動,還不定期邀請知名進步人士做報告或演講,激發了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為重要的經驗在于,愛國青年開始致力于到勞工群眾當中傳播馬克思主義。比如北京大學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青年學生在李大釗等人的帶領下開辦補習班,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工人的生存境遇和革命途徑。青年學生宣傳的“財產公有”“剝奪剝奪者”“勞工神圣”等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契合工人對擺脫剝削壓迫的現實需要,在工人階級中產生了廣泛的號召力。由此,馬克思主義以其鮮明的階級立場和實踐品格在廣大民眾中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廣大青年在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贏得了廣泛認可,這種認可又加深了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同。
(三)創辦報刊,拓展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
五四時期,中國的先進報刊如雨后春筍在各地創辦,形成了思想啟蒙的熱潮,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比較有代表性的刊物有北京的《晨報》副刊、《京報》副刊、《每周評論》《新青年》;上海的《勞動界》、《時事新報》副刊、《星期評論》;天津的《覺悟》《天津學生聯合會報》;浙江的《教育潮》《杭州學生聯合會報》;長沙的《湘江評論》等。由毛澤東同志擔任主編的《湘江評論》在湖南青年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湖南青年中的傳播。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一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現實問題展開了針砭時弊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和性質;1919年5月18日又發表了《秘密外交與強盜世界》,提出中國的解放要靠自己的力量。由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激發了廣大青年的思想覺醒。加之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利,促進青年深刻認識到中國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即“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創造那禁止對內對外一切掠奪的政治法律,為現代社會第一需要”[11]522。廣大青年在科學理性認識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基礎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態度和決心。
(四)開展論戰,運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
五四時期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一直縈繞于先進青年的頭腦之中,一時間新村主義、基爾特主義、無政府主義、民粹主義、自由主義等各種思潮對青年產生重要影響。先進知識分子通過撰寫文章、舉辦講座、開展演講等多種方式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在破立結合的過程中宣揚正確思想,澄清青年的思想誤區,經過長期的曲折斗爭實現了對青年的教育引導。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戰包括“問題與主義之爭”“社會主義論戰”“科玄論戰”等?!皢栴}與主義之爭”主要圍繞如何解決中國社會政治問題的根本方法展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正面交鋒,首次提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解決中國問題?!吧鐣髁x論戰”即社會主義和反社會主義的論戰,形成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思想交鋒,引導廣大青年辨識了真假社會主義的區別?!翱菩搼稹眲t圍繞人生觀問題展開,形成了科學派和玄學派的論戰,促進了思想交流,達成了不少思想上的共識。比如廣大青年認識到,“人生觀雖不能統一,但是人生觀由于遺傳與教育而定這一個原理是統一的?!盵12]16一系列論戰激發了廣大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思考,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的接受度。
二、中國共產黨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特點
通過中國共產黨早期開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馬克思主義說服了青年,得到青年的認同,占領青年的頭腦,引導青年的行動。青年從思想覺醒到政治覺醒再到行動覺醒,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引領,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13]1516。遵循破與立、疏與導、知與行等特殊矛盾相互作用的規律,中國共產黨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了三個“相結合”的鮮明特征。
(一)正面宣傳和反面批判相結合
當時在青年群體中流行的無政府主義思潮,主張通過暗殺和暴動的方式推翻政府,主張廢除財產所有權,契合了青年追求自由的理想,對青年產生了重要影響。但隨著先進知識分子對無政府主義的迎頭痛擊,青年大學生開始認識到無政府主義在中國行不通。比如周恩來同志化名伍豪在《少年》上刊登《俄國革命是失敗了么?——質工余社三泊君》一文,分析指出三泊提出的“俄國共產主義失敗論”極不符合事實,自由觀不符合中國實際,并在批判的基礎上正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未來共產社會的實現,須要有共產制度為他做保障,俄國無產階級今日的努力,乃正因要立此保障之基,所以他們的破壞才非盲目。”1920年9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談政治》一文。隨后《新青年》第9卷第4號上曾開辟《討論無政府主義》專欄,相繼發表了陳獨秀的《社會主義批評》、李達的《馬克思派社會主義》、蔡和森的《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等重要文章。李達在《無政府主義之解剖》一文中深刻指明無政府主義本質上是個人主義,在中國不現實。同時,先進知識分子還深刻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為當時的中國提供了務實理性的革命斗爭道路。總之,經過正面宣傳和反面批判的緊密結合,廣大青年逐步深刻認識到無政府主義在中國不切實際,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
(二)思想引導和政治引導相結合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知識分子通過開設課程、組建社團、主辦報刊等多種途徑傳播馬克思主義,引導廣大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洗禮,壯大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到了五四運動之后才由感性轉變為理性,才真正意識到“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14] 289。五四運動前,不少知識分子還對帝國主義存在幻想,試圖以溫和的改良主義的辦法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隨著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知識分子認識到“真理戰勝強權”的誤區。早期共產主義者引導青年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和思考中國的政治問題,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引領主要在于引領青年運動的方向,正確的方向能引領青年走向光明,而錯誤的方向將青年引向歧途。
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惲代英提出:“在全社會底一種經濟組織、生產制度未推翻以前,一個人或一團體絕沒有單獨改造底余地。試問福利耶以來的新村運動,像北京工讀互助團及惲君的《未來的夢》等類,是否真是癡人說夢?”[15]先進知識分子善于聯系中國的具體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解釋、分析和說明現實問題,撥開了青年思想的層層迷霧,在引導青年擔負政治使命的過程中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在各種思潮交融交鋒中最終占據主流,從而使五四時期分散的青年力量形成有序的、方向一致的群體力量。1919年5月1日,李大釗發表《五一節雜感》,提出這個日子是工人階級“直接行動”取得成功的日子,第一次公開提出“直接行動”,被稱為“催生五四運動的人”[16]4。尤其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各高校黨組織和中國共產黨黨內進步人士高度重視對青年開展政治引領。思想引領和政治引領的緊密結合,使中國青年運動擺脫了無序的、私利的政治博弈,成為基于民族大義、國家大利的有序政治參與,為偉大民族復興譜寫了壯麗的篇章。
(三)理論學習和實踐運用相結合
廣大青年不僅僅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受眾和對象,更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體。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寶貴經驗之一就是引導青年在學習理論的同時運用理論改造現實,深入廣大工農之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有效促進了理論學習和實踐運用的結合。先進知識分子結合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失敗的教訓,深刻認識到知識分子的優勢和不足,指出知識青年必須深入勞工階層。陳獨秀認識到知識青年的不足及作用,他提到,“在戊戌變法之后,只有少數知識青年是覺醒的,而這些覺醒的知識青年既應明白自身階級的力量遠不及勞工和商人階級的戰斗力,也應明白自身責任在于‘喚醒有戰斗力的階級和‘做有力的各階級的連鎖”[17]541。李大釗更為深刻地認識到知識青年同勞工階級相結合的必要性,明確指出,“要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要想把現代化的新文明,從根底輸到社會里面,非把知識階級與勞動階級打成一氣不可。”[18]216由此,李大釗鼓勵廣大青年激勵知識分子去勞工階級和農工階級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弄清楚“痛苦的人,是些什么人?痛苦的事,是些什么事?痛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要想解脫他們的苦痛,應該用什么方法?”提出“一起消滅這痛苦的原因”[19]128。正是基于對自身時代使命的理性自覺,廣大青年深刻地認識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歸根結底是為了積極能動地運用理論改造現實,由此徹底改變了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局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從專業轉向通俗、從精英走向大眾,吸引了各個階層的廣泛參與,從而實現了中國革命面貌的煥然一新。
三、中國共產黨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當前啟示
當前在青年群體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20]借鑒中國共產黨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經驗和方法,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引領、政治引領和行動引領,培養一批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篤定研究者、積極傳播者和堅定踐行者。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引領,筑牢青年成長之魂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的進步,人的認識無法超越觀念的束縛,更難有行動的突破。馬克思在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中曾鞭辟入里地揭示了思想引領的重要作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樸素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盵9]16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人們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講話中提出:“通過五四運動,中國青年發現了自己的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現了自己的力量。”[20]這里所提及的“力量”就是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五四運動彰顯了中國青年的革命精神、愛國精神、科學精神和奮斗精神,當前引導廣大青年最首要的任務就是進一步發揮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思想引領功能,幫助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
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對青年的內在要求,而且是青年自身發展的關鍵因素,為青年成長指引正確的航向,又為青年成長注入持久的動力。當代青年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蛻變的關鍵階段,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的觀念,擁有良好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由于缺乏社會閱歷和經驗,認識事物容易偏激片面,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青年成長筑牢思想之魂,是遵循社會發展需要和青年成長需要的戰略任務。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是動態性、發展性、開放性的理論體系,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因此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青年的頭腦,才能不斷促進青年的思想解放。尤其要借鑒正面宣傳和反面批判相結合的方式方法,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批判錯誤社會思潮。對青年開展思想引領要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和課外實踐活動多種方式和方法,開展持續性的說服教育,發揮協同育人的合力作用。目前部分青年在空余時間熱衷閱讀《毛澤東選集》,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自己,這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提供了重要契機。對此,教育部門、宣傳部門和高??梢皂槃荻鵀?,利用建黨百年有利時機,大力開展中國共產黨黨史經典篇章的閱讀活動,引導青年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引領,涵養青年成長之根
每一個時代的青年都要擔負使命,這是由特定的時代條件和社會關系決定的。馬克思深刻地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盵21]329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就明確指出,“不忘初心,是青年的政治選擇。當代青年要樹立與這個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勵志勤學、刻苦磨煉,在激情奮斗中綻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長進步?!盵22]由此,不忘初心跟黨走、為人民的幸福貢獻青春力量,成為新時代青年成長的政治航向。新時代青年要把對人民利益的維護作為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崇高的奮斗目標。新時代青年政治引領要在思想引領的基礎上,教育廣大青年把握正確的航向,做中國共產黨堅定的后備力量。青年人才培養要將其思想政治素質的塑造當作首要任務,引導青年真正成為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棟梁之材,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核心競爭力。五四時期惲代英在回答“什么是革命的力量?”這一問題時提出,“我們常說青年是革命的力量。因為青年的感情豐富,氣性剛烈,他們不知道隱忍羞辱,他們不知道躲避危險。所以他們見到應當革命,便會勇猛地為革命而奮斗。”[23]青年自身革命性的優勢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離不開青年,同時青年成長需要黨的政治引領,一旦脫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容易迷失奮斗方向而走向邪路。由此,要加強對青年思想引領和政治引領相結合,引領青年以主人翁姿態參與思想性、理論性和教育性的學習教育活動,增強廣大青年的政治認同,筑牢愛黨愛國之基。
(三)加強馬克思主義的行動引領,夯實青年成長之基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是一個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不僅要求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更要求青年學會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用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廣大人民的幸福生活擔負使命。五四時期廣大青年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貧苦群眾發聲,最初為群眾的言論自由發聲,后為群眾的精神覺醒發聲,最后發展成為貧困人民的物質利益而革命,這是從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到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再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升華過程。新時代青年具備較強的行動力,但有效的行動不可缺少行動引領。青年群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必須引導青年在實際行動中不斷打磨自己。習近平總書記一貫積極支持青年人才到基層實踐鍛煉,實現知行合一。他指出:“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盵24]只有引導當代青年切實投入實踐鍛煉,才能幫助青年深刻地了解中國的國情,不斷積累新經驗、形成新認識,實現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擔負時代使命和重任是青年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只有引導廣大青年珍惜實踐鍛煉機會,切實投入實踐崗位當中,才能促使廣大青年的內在素質和能力不斷得以磨煉而快速提升,在實現社會理想的基礎上實現個人理想。
參考文獻:
[1]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蕭超然,等.北京大學校史(1898-1949)[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4]黃美真,等.上海大學史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5]李大釗史事綜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6]李大釗.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J].新青年,1920(7).
[7]李大釗.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J].新潮,1919(2).
[8]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上)[J].新青年,1919(6).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李銳.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4.
[11]彭明.五四運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王星拱.科學與人生觀[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1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惲代英.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J].新青年,1920(8).
[16]李大釗文集(上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17]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8]李大釗研究辭典[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4.
[19]李大釗.鐵肩擔道義——李大釗勵志文選[M].辛堯,編.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4.
[20]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1).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習近平: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人民日報,2017-05-04(1).
[23]但一(惲代英).青年工人運動的注意事項[J].中國青年,1924(18).
[24]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1).
(作者袁芳系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中國人才研究會人才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從事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研究;房欣雪系中國民航干部管理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后,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