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慧
摘 要: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陜甘寧邊區是我黨對敵作戰的總后方。戰爭期間,陜甘寧邊區為了擺脫邊區農業經濟發展落后的局面,解決軍民生活需要,邊區政府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施了減租減息、興修水利、發放農業貸款、改善農業經濟結構等一系列農業政策,使得邊區農村經濟得到了顯著發展,成為全國的模范根據地,保證了群眾自給生活的需要,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也為邊區政府提供了財政來源。邊區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因地制宜的農業政策對于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發展思路,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抗日戰爭時期;農業經濟政策
中圖分類號:K26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8-0052-03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作為總后方的存在對于戰爭的前途命運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邊區的經濟發展不得不重視起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農業的發展水平就決定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狀況,在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中,邊區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邊區農業面貌煥然一新。三農問題的解決是當前中國建設發展的關鍵環節,陜甘寧邊區的農業政策給予我們重要啟示。
一、陜甘寧邊區基本概況
陜甘寧邊區農業經濟發展落后,屬于原始的粗放式農業發展模式,是典型的靠天吃飯類型,所以自然地理條件就顯得格外重要。加之連年的戰爭已經將農業生產設施破壞殆盡,農業發展極其緩慢,農民負擔極其沉重。
(一)陜甘寧邊區自然地理環境概況
陜甘寧邊區地域廣至陜西、甘肅、寧夏三省,處于三省交界地帶,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地廣人稀。邊區總體上水資源貧乏,河流少且流量小,僅可供農業灌溉使用。氣候干旱,降水少,俗稱“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邊區地勢平坦,尤其是在山與山之間由河流沖擊而形成的“川地”非常適宜農業種植。邊區礦產資料相對較為豐富,主要類型是煤炭,煤炭儲量還較大。邊區畜牧業發展主要靠飼養牛、羊、馬、騾等為主,紡織業是邊區主要工業部門。
(二)戰前陜甘寧邊區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日戰爭前,由于封建制度的剝削以及戰爭的影響,邊區農村經濟已是蕭條衰敗。邊區所占土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經過邊區土地改革的地區,約占邊區人口的50%,另一類是未經邊區土地改革的地區,約占剩下的50%。無論是經過邊區土地改革還是未經邊區土地改革的地方,土地集中都很嚴重,人均耕地較少。如“淳耀縣東塬四個區1943年統計……大概有70%的土地集中在占全農村人口不滿12.1%的地主手中,而占全農村人口75%以上的農民,平均每戶得不到十畝的土地。”[1]農民擁有的土地很少,嚴重束縛農村生產的發展。此外,農民耕種地主的土地必須以高額地租作為交換。特別是在邊區較為落后的農村,貧農人數眾多,所占耕地較少,為維持生計則需向地主租田耕種,“陜西田租甚高……大多數的農民,在交納佃租以后,所剩無幾,有時竟連種子都收不回來。”[2]
二、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發展農業生產經濟政策
抗日戰爭時期,邊區政府為了改善由于脫產人員激增而導致的邊區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之局面,以及保證戰爭所需的物資供給,采取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經濟政策,極大促進了邊區農業的發展,改善了邊區人民生活狀況。
(一)減租減息
減租減息政策是抗戰時期政府針對土地問題提出的,是對以往我們黨土地政策的發展完善,適應了抗戰形勢的需要。邊區土地一半經過土地改革,一半未經改革,減租減息政策則主要在未經改革地區實行。為了保護各階層的利益,一開始實行交租交息,后來滲透減租減息,將土地還到農民手中。但后來的“三七”減租和對半減租逐一實行,收效并不好,直到1941年,絕大部分地區減租減息政策還只是停留在口號中。隨著抗戰進入艱難階段,出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需要,黨在1942年頒布《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決定》中“實行減租減息……最大程度地聯合各階級一致抗日”[3],這就為減租減息的實行提供了政策保障。到了1943年,減租減息政策已經使農民切實感受到利益。1943年10月至1945年8月,邊區為推動減租減息深入落實,進一步開展徹底的減租查租運動,還組織起農民開斗爭會,削弱地主的威風,使以往存在拒不減租或是明減暗增情況的地區都落實了政策。“慶陽縣三戶大地主原有土地29600畝,1943年減租后只剩下5650畝”[4],1943年10月至抗戰勝利,邊區土地大部分為農民所有。減租減息政策的實行,根本改變了邊區的土地所有制狀況,為邊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鄧小平同志講過:“凡是減了租息的地方,廣大勞動人民的抗戰熱情和生產積極性都大大增強了。”[5]
(二)開墾荒地,增加糧食種植
土地作為農業生產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對于當時邊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說,土地的開墾面積基本決定糧食的產量。抗戰時期邊區可耕地約3000多萬畝,1937年耕地面積約為860多萬畝,只占可耕地的一半還不到,邊區至少還有2000多萬畝土地可耕,這些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將對農業生產意義重大。邊區政府意識到這點后,頒布了許多政策鼓勵農民開荒。荒地誰開墾就歸誰所有,而且三年內不需要交稅糧。對于私有的荒地,地主不愿意開墾的,農民可以去開墾,并且三年內收獲的糧食歸自己所有,無須交租,三年以后再按規定交租,地主不許收回農民開墾的土地。對于一些移民和難民,開墾了荒地但是沒有錢購買農具和耕畜的,政府給予貸款幫助。在這些政策的幫助下,邊區農民迎來了開墾的熱潮,邊區荒地開墾面積大幅增長。1945年耕地比1937年增加了近六千萬畝,人均耕地達到8.9畝。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種植地不斷增加,意味著林地與荒地的不斷減少,對這一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
(三)興修農田水利,改善生產設施
陜甘寧邊區位于西北干旱地區,慣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說法,作物的灌溉就顯得格外重要。邊區河網密布,為灌溉提供了許多便利,邊區政府組織農民利用小河、小溪、地下水等澆灌作物,還組織農民打壩地、修梯田。
邊區農業生產設施落后,為改善這一現狀,政府頒布《獎勵興辦農田水利暫行辦法》,鼓勵興修水利,政府還予以貸款幫助,這就掀起了興修水利的熱潮,楊橋畔水渠、裴莊水渠等是當時修建的重要灌溉工程。以裴莊水渠為例,1939年秋至1941年春,在政府的支持下,人民開鑿了6公里的長干渠,整改灌溉農田1500多畝,到1943年春可灌溉面積達一萬多畝。據不完全統計,1943年修成水池一千三百余畝,可增收細糧千余石。通過水渠修建,邊區水田越來越多,農民可收獲細糧也越來越多。
邊區人民的智慧又體現在水漫地的利用上。由于邊區地表土質疏松,泥土極易被山洪沖刷帶走,被山洪沖刷帶來的泥土在平坦河灘沉浸下來,農民通過施肥改良,就可以形成肥沃的種植地,增加細糧產量。“邊區可以改良修成水漫地的主要在三邊分區,定邊縣有162萬畝,靖邊有數萬畝,即三邊有170萬畝土地可修筑成水漫地。”[6]這些水漫地的修建,為邊區增收的細糧都在四千石以上,收益可觀。
還有一種地叫埝地,就是在兩山所夾的低洼地帶修建壩地,使得山洪與其所攜泥土都保留下來,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可形成一片肥沃的小平地,這是一種改良的土地,適宜種植對水分要求比較高的植物,這一做法主要在關中地區盛行,黃土高原地區也有很多,后來被推廣到了陜北地區。1939年至1943年四年的時間,關中的壩地面積達到了四千多畝,耕地面積達到八千多畝,增產一千多石。通過興修水利與改良土壤,邊區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也在逐年增加,農作物結構與生長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水地與旱地的不斷增加,使得糧食不斷增產,但也使得林地逐漸減少,開墾荒地,增加種植地這一措施也產生了雙重效果。
(四)發放農業貸款,提供經濟援助
發放農業貸款是幫助農業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邊區資金緊缺,金融枯竭,農民的生產資料都需要農業貸款來購買,為了保證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等政策的順利實現,解決農民的資金問題成了邊區政府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邊區政府安排下,各個銀行的農業貸款業務與貸款范圍不斷擴大,并設立具體的貸款機構與貸款措施,如農業合作社、貸款所等。并且為了防止農民將貸款的資金用于生活消費,政府就直接購買種子、農具、肥料發放到農民的手中,實實在在為農民提供幫助。為了保證農業貸款的發放落實,政府在1942年、1943年先后實施《邊區農貸的基本任務和目前實施辦法》《陜甘寧邊區三十二年度農貸實施辦法》《農貸小組(或生產小組)暫時組織辦法(草案)》等文件,這就為農貸的順利發放提供了保障。“1941年至1945年邊區農貸發放分別為23.5萬元、800萬元、2780萬元、10000萬元、59900萬元。”[7]邊區貸款的金額呈逐年遞增趨勢,農業發展有了可靠經濟基礎,農貸范圍也是不斷擴大,農民種植所需的一切資源都可貸款實現,不再受高利貸剝削,辛苦種植糧食也可歸自己所有。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為提升,不僅為戰爭提供穩定的物資,農業經濟也呈現繁榮發展。另一方面,一些二流子、懶漢、閑散人員的積極性都提高了,加入到農業生產活動中,邊區的社會秩序也得到了穩定。
(五)發展畜牧業,改善農業經濟結構
在抗日戰爭前,邊區的畜牧業并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戰爭開始后邊區畜牧業的重要性才被注意到。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林伯渠講:“牲畜是邊區最重要的富源,貧中富農的分界不決定于土地多少而決定于有無牲畜。……所以幫助貧農發展牲畜,應該是繁榮農村的要政之一。”[8]畜牧業不僅可以為邊區軍民提供肉、皮、毛,而且牲畜還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因為在當時馬、牛、騾、驢都是重要的運輸工具,所以發展畜牧業對于商業與運輸業是十分重要的。畜牧、運鹽、紡織是邊區政府的三宗主要副業,以作為陜甘寧邊區隴東根據地為例,畜牧業的發展大大改善了隴東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國民黨封鎖下物資奇缺的局面,帶動了整個邊區經濟的發展,是邊區畜牧業發展的典范。
為了保證畜牧業的發展,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如:大量種植牧草,保證牲畜的養殖飼料;為了增多牲畜數量,禁止殺母畜;禁止將牲畜出口,保證邊區的肉量供應;改良品種;推進牲畜防病防疫計劃,降低牲畜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等。通過這些科學具體的政策措施,邊區牛、羊、驢的數量一直增加。這一系列措施切實促進了邊區畜牧業的發展,并且為商業、運輸業、皮革業的發展都提供了原料與畜力支持,推動了邊區農村經濟發展,改善以往落后封閉的狀態,后來這些措施推廣到了全國,為全國畜牧業發展做出了更大貢獻。
三、陜甘寧邊區農業經濟政策的當代啟示
陜甘寧邊區農村經濟建設在戰爭期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成為同一時期邊區發展中的典范,這與邊區政府頒布的適宜政策,邊區軍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陜甘寧邊區農業發展政策對于當下我國正推進的鄉村振興戰略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同樣邊區農業經濟建設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和引戒。
(一)毫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制定的一系列農業政策都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基本思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重任,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不竭動力就是為人民、靠人民。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制定的“減租減息”的農業政策,發展農業經濟的改良政策,改善農業種植條件,發放農業貸款等一系列措施,著力解決邊區人民群眾最關心、最具現實意義的重大問題,不僅改善著邊區人民的生活,讓邊區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更是保障著軍隊的需求,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堅實保障。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中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9]人民群眾要的是生活的幸福、生命的安全、勞動的收獲,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無論是在帶領人民翻身求自強的年代還是在致富求發展的時期,給予人民群眾真真切切的利益是始終要堅守的職責。衡量執政黨工作水平的尺子就是人民生活的幸不幸福、快不快樂、滿不滿足。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奮斗的目標,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好人民群眾各方面的需求,就是一切工作的指南針。
(二)注重改善農業經濟結構
抗戰前陜甘寧邊區并不重視畜牧業發展,但是抗戰后為了保證軍民的生活必需,克服國民黨對于邊區的經濟封鎖而造成的物資短缺,必須要發展經濟,改變農業經濟結構,發展畜牧業。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就是隴東根據地,隴東根據地通過防疫疾病、推廣牧草、科學管理等措施,推動當地畜牧業發展,改善農業結構,還帶動了毛紡織業的發展,是一成功案例。當前,三農問題是關系國家均衡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村發展最關鍵的問題是內生動力不足問題。建設農村的主要力量都因為農村吸引力不夠而前往城鎮,造成城鄉發展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要解決這一問題,改善農業結構就是一重要舉措。結合不同地區不同特點,與科學技術相結合,采用科學管理方式,發展特色產業,尋找多種農業發展出路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要讓農民的收入渠道豐富起來,農林牧副漁都可以經營,讓農村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地方,農村成為一個可以帶動經濟發展的地方,使農民有身份自豪感。
(三)正確處理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
抗日戰爭時期邊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其他根據地發展的典范,不僅使邊區渡過生死難關,而且幫助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全國抗戰的勝利。但是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邊區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邊區大部分地區處于黃土高原,黃土疏松,保持水分的能力很差,加之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在當時很嚴重。雖然政府也意識到了生態保護問題,但是為了解決物資的供給,提高糧食產量,還是不斷開墾荒地,使水土流失加劇,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當前我國生態保護和修復依舊問題疊加,絲毫不可松懈,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的經濟發展政策應該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能單一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建設美麗中國,要滿足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需求,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農業發展政策是根據邊區實際情況制定的合乎現實需要的發展戰略,其中也不乏創新之處,是我們黨發展農村經濟的偉大嘗試,為改善邊區人民生活質量,保障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提供了堅實基礎。這些政策舉措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和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研究這一歷史不僅有利于加強對這一時期我們黨發展農村經濟所做努力的了解,而且對于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宋仲福.西北通史:第五卷[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445.
[2]左健之.從物價高漲說到抗戰中的民生問題[J].解放,1940(97).
[3]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M].西安:檔案出版社,1986年,目錄號23,卷宗號274.
[4]中共慶陽地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隴東的土地革命運動[M].1992:44-45.
[5]鄧小平文選: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9.
[6]西北局調查研究室.邊區的水利事業(1944年2月15日)[M]//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農業.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711-731.
[7]郝琦.論陜甘寧邊區銀行的農業貸款及其經驗[J].延安大學學報,1997(3).
[8]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三輯[M].西安:檔案出版社,1987:19.
[9]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