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鑫
摘要:中國古典繪畫是我國的國粹,不僅能表現我國文化精髓,更能讓我們認識與了解古代風俗、歷史、政治等。在現今跨界的視閾之下,通過對文化觀念的整合與輸出,用動畫的方式將古典繪畫藝術重新演繹,或將其與工業、商業等跨界融合,創作藝術衍生品是一種潮流。以中國古典繪畫的轉譯與衍生為切入點,探討傳統之于當代的價值與意義。古典繪畫藝術所蘊含的多元價值如何被整合與發掘,如何通過動畫與藝術衍生品等方式再次被輸出,使受眾以此為契機與古典繪畫藝術直接互動與對話值得探討。
關鍵詞:中國古典繪畫;動畫;藝術衍生品;轉譯;再生
中國古典繪畫是我國的國粹,不僅能表現我國文化精髓,更能讓我們認識與了解古代風俗、歷史、政治等。在跨界的視閾之下,通過對文化觀念的整合與輸出,用動畫的方式將古典繪畫藝術重新演繹,或將其與工業、商業等跨界融合,創作藝術衍生品是一種潮流。古典藝術平民化、生活化的發展理念滲入大眾生活的每個角落。用動畫、藝術衍生品等方式將中國古典繪畫重新演繹,就是用現代人的視角來欣賞與了解中國古典藝術,從而體驗傳統文化與人文內涵。
一、文化觀念的整合
(一)人文內容
中國古典繪畫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真實寫照。在對古典繪畫的研讀中可以了解古人以相融性、和諧性處理審美范疇,善于表達清澈柔美、平和祥寧的審美意境,將宇宙生命的精神意蘊融化在所表現的物象之上,具有感悟人生、凈化心靈的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相對于西方繪畫注重客觀還原眼睛所見的事物,中國古人則用主觀的觀照方式去創作其內心所理解的具有主觀意象的繪畫作品。中國古典繪畫注重體現民族心理特征,體現歷史、風土人情、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中國古典美學觀注重天人合一與氣韻生動,觀念與精神表達相互融合,認為美在精神上能超越并最終獲取自由,所以創作者會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所繪物象之中,以求情感上的升華。
(二)表現形式
中國古典繪畫的表現語言主要是線條、顏色、經營位置等,習慣把形體、結構、空間轉化為線條,著重于線條的變化,同時通過具象或抽象的符號表達情感。隨著古典藝術的內涵被發掘及社會文化功能的被重視,具有中國特色的形象或符號元素日益成為現代風尚與設計研究的熱門題材。而中國古典繪畫視覺元素的基礎是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并體現著民族特色的符號、風俗或文化內核。
二、文化觀念的輸出
(一)轉譯
近年來,出現了對中國古典繪畫改編的動畫。作為傳統文化藝術轉譯的一種方式,動畫除了繼承了繪畫本身的藝術語言外,所傳達的已不僅是原本的藝術神韻,還有民族的精神內涵。
中國古典繪畫的動畫創作遵循時代審美變遷的規律,反映著當下社會的主流觀念。它以豐富的表現形態,以動態的三維形式詮釋二維的平面藝術,對情景進行虛擬性的還原或動態的延伸,讓觀者對古代的物品、風土人情和文化內涵有更真切的體會,使其更有代入感與豐富的聯想空間。因此對古典繪畫作品的動畫改編不局限于動畫短片或電影,在廣告、教育等領域也廣為應用。
中國古典繪畫不僅僅是對事物的客觀描述,還是以象表意,融意為境,注重情感與意境的抒發,從而用動畫的形式轉譯中國古典繪畫時,容易出現誤讀。因此進行動畫創作前必須注意對原作的充分解讀,辨析出繪畫作品中的意蘊所在。動畫與繪畫各自都有其特色與藝術的淵源,動畫運用其獨有的藝術語言,如音樂、鏡頭、光線、動態來傳達故事與情趣,營造氛圍。但在中國古典繪畫藝術的動畫轉譯中,要正確演繹原作所表現的歷史、人文與風俗,不能盲目使用動畫效果而使原作面目全非。動畫是觀眾在觀賞古典繪畫時潛意識的幻想與意境的還原。除此之外,優秀的動畫改編作品在充分烘托原作所營造的意境時還在轉譯中有意識地強調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內涵,使得動畫作品更有文化性與生命力。
2010年,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原型而制作的動畫作品——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運用計算機技術與尖端投影技術,將原作放大30倍,用12臺高清投影機投射在長128米、高6.5米的曲線形屏幕上。同時展區采用仿宋建筑風格,與動畫相輔相成展現出宋代社會的農業、運輸、商貿、科技、建筑、文化、民風民俗等一系列信息,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成功轉譯了生動形象的歷史文化景象,圍繞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崇德向善、勤勞節儉等傳統美德,是典型的中國故事的轉譯。
2012年藝術家楊春耗時三年,以《芙蓉錦雞圖》、《紅蓼水禽圖》、《楊柳乳雀圖》、《果熟來禽圖》、《碧桃圖》(扇面)等多幅宋朝經典院畫為原型,一共繪制了10093幅工筆畫之后,通過計算機技術制作出一部動畫短片——《美麗的森林》。這部動畫短片雖然不到7分鐘,沒有一句臺詞,只有古樂和工筆畫,但畫面古韻悠然,風吹樹葉動,鳥飛展翅高,精妙絕倫的宋代古畫瞬間變得生機盎然。在短片最后一幕,槍聲響過,畫面出現黑洞,幾片羽毛飄落,鳥的毀滅也是畫的毀滅,一種遺憾和惆悵生起,這是對當下生態的反思和人文的叩問?!睹利惖纳帧穭赢嫸唐粌H讓古畫里的鳥兒飛出了千百年前文人的筆墨,還飛出了國門,成功通過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初選。
以現代視角來說,動畫轉譯可以將古典繪畫中隱喻的思想與文化內涵加以詮釋與拓展,可以將其中所蘊含的意韻與文化內核發掘并演繹出來,并將其中的傳統思想與現代理念結合,達到古今文化的融合與再生。
(二)衍生
創意商品、定制商品、博物館商品等在博物館系統零售的藝術商品通稱為藝術衍生品[1]。藝術衍生品是指通過提取并直接運用藝術作品的獨特象征性符號,然后結合創意理念與工業加工,在體現藝術作品的精神和文化內涵的同時,使藝術與產品有機結合,轉化為可供大眾消費收藏的藝術商品。中國古典藝術的衍生品是當代社會大眾感知傳統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傳統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傳承的現實方式。
區別于簡單的復制品,藝術衍生品必須將趣味性與創意性寄寓其中,在衍生過程中產生新的靈魂。這要求設計師需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表達語言重新解讀,對其中的文化內核進行分解、歸納、提煉,并在保留和傳承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運用新的載體表達傳統,因此藝術衍生品是一種注入現代靈魂和創意的衍生品。
近年來極具創意的文化藝術衍生品層出不窮,以故宮博物院的傳統文化藝術衍生品為例——“朝珠式耳機”、“故宮淘氣貓”、“容嬤嬤針線盒”、“故宮×毛戈平”系列彩妝等,煥發出濃厚的文化底蘊,且極具生命力。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藝術效果,實現了古典與現代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凸顯了藏品的故事性、傳承性,更好地滿足了當今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以及文化傳播與教育的需求。為此,故宮博物院文創系列創作人員積極探索文化藝術衍生品的再生性,最終推動藝術衍生品活力、傳播力的提升,實現物質文明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另外,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發行一款“朕知道了”的膠帶紙,該膠帶紙上印著康熙皇帝批改奏折時的字體“朕知道了”,以黃、白、紅三色為主,既彰顯了霸氣,也給使用者營造了一種趣味性、鮮活性的體驗,不僅有使用價值,同時可以讓人們追思歷史。博物館根據各自的館藏作品進行再創造,如生產和銷售相關的藝術衍生品,能夠更好地將藏品和藏品背后的故事活化,并直觀詮釋給欣賞者,從而加強古典藝術與觀者之間的互動性。藝術衍生品其實就是博物館,乃至國家形象的一張立體而生動的名片,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進一步延伸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轉譯與衍生的當代價值
(一)藝術性與功能性結合
將原本獨立存在的古典繪畫藝術作品與動畫媒介、工業產品相結合,能催生出藝術衍生品。而藝術衍生品作為藝術形象的轉譯與再傳播的載體,需要具備觀賞性的同時,最終兼具藝術性與功能性,以實現在滿足實用需求的基礎之上,對古典藝術的藝術性有所保留。而藝術衍生品同時具備藝術性與功能性,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還能夠幫助人們提升生活品質。
(二)傳統文化價值的延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軌跡,而古典藝術作品作為凝聚在物質實體的一種文化象征,能夠折射古人的情感與經驗。古典藝術作品通過跨界轉譯發展成為創新的藝術衍生品,其原本的藝術文化價值得到了保留,是藝術文化形象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與傳統文化沒有連接的藝術衍生品是不存在的,寄寓于物質上的文化內涵外化成喜聞樂見的物質形式,才能調動人的情感,激發人內心的共鳴。如果藝術衍生品能成為重新認識傳統的媒介,那么這樣的衍生品便具有靈魂,其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在廣義的空間和時間上也都將更具有活力,并不斷延伸與持續。
四、結語
在當今多元領域相互交融的時代,媒介映射了文化風向,所以跨界合作整合社會資源無論是作為一種商業手段,還是作為協助古典藝術轉譯與衍生的實現方法與途徑,都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可以使古典藝術從小眾走向大眾,從而使大眾能夠以普通的消費方式感知原本具有一定距離感的古典藝術。
當然,在對中國古典繪畫的轉譯與衍生中,要注意古典繪畫意象的表現與民族文化及精神的傳達,這既是對古典美學精神內涵的繼承與發揚,同時也是對動畫轉譯與藝術衍生表現形式的一種新探索。對中國古典繪畫進行轉譯與衍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展示。這種現代化演繹并不是對古典藝術做單純技術上的轉換,而是傳統精神與現代語境的融會貫通,不僅包括表現技巧與形式,其中還滲透了現代意識,最終實現現代精神倡導統一于傳統文化精神,傳統文化精神又呼應現代理念。
參考文獻:
[1]西沐.全球格局中我國藝術衍生品產業的發展[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5(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