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汐
摘要:書法在現如今的社會環境中得到了繁榮的發展,但是在書法如此繁榮發展的背后依舊存在很多問題。書法天地里的“立春”“立秋”以不同的創作角度與多樣的表現方式共同豐富了“立春”“立秋”節氣的藝術呈現。這些作品不是只為作品而書寫,更表達一種新的藝術觀念,尋求一種新的藝術表達方式。本文將從“立春”“立秋”中探討書法蘊含的重要哲學思想及其對現代審美文化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立春;立秋;書法
課題項目:本文系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資金資助“二十四節氣中‘立春和‘立秋的美學意蘊研究”(YJSCX2021-145HLJU)研究成果。
一、“立春”“立秋”與“書法”
書法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表達形式與藝術審美性。如今,現代科技發展迅速,書法藝術慢慢淡出歷史舞臺,而近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不斷復興,如二十四節氣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時期的產物,農業生產與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其中“立春”“立秋”更是代表著陰陽轉變之間的特殊節氣,在書法中則更能展現其中的奧妙。書法不僅具有形式上的美,更具有精神層面的美,這實際上便是書法家的綜合素養在書法作品中的表現。美在和諧,美在情感,美也在于有人性。要說書法的精神層面的美,要屬王羲之式的盡善盡美,或顏真卿的氣韻格調美。書法間充溢的情感與精神之美與“立春”“立秋”的流轉時間性,給人相同的情感體驗,本文將結合“立春”“立秋”探究書法的審美意蘊。
二十四節氣不僅對農業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還被古人賦予政治方面的深層思考,折射出傳統社會的倫理觀念。在古人看來,現實政治的實現和倫理秩序的維持,應與二十四節氣所表現出的自然節律與時序相一致,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造成傷農亂政的消極結果。因此,古人結合二十四節氣的運變規律,對當政者在一年中不同階段的行為進行了規劃和規范。二十四節氣中所蘊含的順天應時、循時而動的理念,融入了中國道法自然、崇尚和諧、珍視生命的民族精神,表現自然與人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并且蘊含了深厚的美學意蘊與人生哲理,如“立春”“立秋”代表著陰陽之間的相互轉換,表達著物極必反的哲學理念。同時,二十四節氣還蘊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探討確定了人與自然平等的關系。這些都在書法中具有詳細的描述。經過歷史的變遷、時間的流轉,歷代的書法家們在傳承與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通過歷代書法家的努力,書法逐漸成為了一種代表時間流動的藝術形式。我國的書法藝術深受二十四節氣影響,人們可從不同季節的書法作品中感受人對自然現象的認知、敬畏,感受時代的變化,相關書法作品也透露出中國人對生活的哲學思辨,表現了人們對生命和時間的認知。書法的魅力拓寬了人們的生命世界、審美世界與感官世界,更體現了古代人的哲理文化思想。
二、書法作品中的“立春”“立秋”
(一)“立春”:《書上林冬暖詩》
中國的書法一向講究詩、書、畫的結合,但大多為書與詩的結合,并在其中體現出文人的審美趣味。中國書法家常常以不同的書法文字寄托自己的情懷,故而在選擇與季節相關的主題時,季節的感應也成為了文人作書法必不可少的其中部分,并且其中承載著文人志士們的思想情感與審美意蘊。
首先,我們看明宣宗的《書上林冬暖詩》是這樣寫的:“蓬島雪融瓊液,瑤池水泛冰澌。曉日初臨東閣,梅花開遍南枝。”明宣宗以雪融、冰澌凸顯了冬日即將結束,萬物復蘇,又以梅花開遍,凸顯此時正值“立春”時節。“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一年四時之始。“立”有開始之意,此時新的一年揭開了序幕,標志著萬物復蘇的春天即將到來,萬物開始由陰轉陽,建立了以陰陽為核心的哲學體系。此書法作品充滿了活潑的氣息,一個人的書法作品可以體現此人的品德與風格,然而氣息異于品德與風格,透露出人的精神風貌,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件藝術作品是否好壞。其次,我們從時間上看,此書法上有大量的印章,在元代以前的書法是很少在其作品用印章的,甚至大部分書法家不會留下自己的姓名,因為在書法中,印章是次要的,只是一個標識而已,大量使用印章可能為喧賓奪主。元代之后,文人們才開始使用印章,并且這種風氣在明清達到最盛。
書跡為心跡,墨品為書品。明宣宗所作的繪畫作品以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為主,均得造化之妙。他的書法給人一種靜穆的文氣、圓潤、欣欣向榮之氣,這反映出作書法者內心的儒雅品行。同時,在古代社會由于環境、政治文化氛圍的關系,皇室的喜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文人士大夫的審美取向,也可以讓現在的讀者感受一個時代的特征。因此,從現當代看,我們可以從書法中印證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與審美價值意蘊,故而,明宣宗的《書上林冬暖詩》對后世的美術書法與美學價值的影響深遠,并且突出的表現了冬季轉為“立春”之際的萬物景色之變化,表現了物極必反的哲學理念。
(二)“立秋”:《秋聲賦》
《秋聲賦》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作品以秋聲為題,抒發著對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抒發著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心,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的思想感情,也是對人生不易的一種體悟。其《秋聲賦》哀而不傷,皆臻于儒家哲學思想和審美意蘊所追求的至高無上的境界,董仲舒曾指出:“陰始于秋,陽始于春。春之為言猶偆偆也,秋之為言猶湫湫也。”認為“天人一也。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可見,《秋聲賦》將秋的悲涼描述的恰到好處。元代趙孟左右(兆頁)以此書寫創作了書法作品。此書法融情于景,凸顯了好似“秋聲”的“凄厲”,抒發了“立秋”的“悲戚”,并且書法中以巧妙地將自然的風景與社會的情感相融合,抒發了作者的感嘆之情。趙孟左右(兆頁)被稱為元代書壇盟主,他極力要求復興魏晉時代的“法”。因為他認為現在正是由于人們忽視了“法”,而使書法、技巧日益都變得單調。在他的大力的倡導與親身實踐的影響下,復古如一場旋風席卷了元代的書壇。
任何的創作都融入了創作者的思想意圖,書法以不同的形態意蘊代表著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情感。人如其字,亦如其心境。趙孟左右(兆頁)擅長多種書體,而他的《秋聲賦》以行書書寫全文,在行筆之間較為柔和緩慢,線條感更為厚重滋潤,隱隱透露著氣息感。行書在形式上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寫形式,并且包含了行楷與行草兩種,行書用筆多講究虛實變化,重節奏韻律,而此書法作品行筆之間灑脫流暢,結體豐容而又縟婉,行間更為茂密,氣韻皆為匯通,體現了中和之美。書法家將其手法融于悲秋的思想感情中,呈現的作品將“立秋”的哲學內涵與審美氣韻表現得淋漓盡致,凸顯了季節感、情感與書法的匯通,并且此書法作品對學界研究趙孟左右(兆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書法”對“立春”“立秋”的傳承與發展
書法的變化是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們經過長期的積累與總結,而形成的實踐智慧的結晶。書法藝術創作者們不斷繼承前人的藝術作品,并且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的吸收,是前一時代與后一時代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在以此為基礎的藝術作品上,雖然書法藝術體現了時間的流轉性,體現了時代的不同變化,但是每個時代的作品又具有著共同的文化審美內涵和關聯,而這些特質并不會隨意改變。書法藝術中的大與小、粗與細、方與圓都深刻體現了“立春”與“立秋”的陰陽轉變過程,體現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對于書法的傳承要緊緊跟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變化。從最開始人們對甲骨文的認識,經過古人的不斷研究,人們掌握了不同的字體結構,演變到后期各種書法共存于世,從人們對天地自然的不了解,到掌握四季的變化,掌握從“立春”到“立秋”自然萬物與人們審美意蘊情感的變化,這樣的創新與傳承深刻體現了我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筆者在這里以“立春”“立秋”兩個作品為例,展現了萬物從“立春”的新生走向“立秋”的成熟與蕭瑟,體現了時間的流轉性帶給人們的寶貴文化藝術遺產。
中國的書法內容豐富,具有篆、隸、楷、行、草等書體,在書寫內容和表達形式上也具有豐富多樣性,筆者在這里認為從節氣角度審視書法的思路新奇,可以為書法愛好者與書法家提供可借鑒之處。書法中“立春”“立秋”季節的變化、字體的變化、情感的變化對研究書法發展建設有著重要意義,更是現代書法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審視點。
發展書法藝術,不僅僅是掌握不同季節書法的表現形式、書法的書寫內容,更加要體會書法的發展過程,以便更好地發展其藝術作品。因此必須要緊跟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傳承。只有書法創作者加強對于二十四節氣的認知,深究其傳播的途徑,才能發現傳播過程中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書法藝術與傳統的二十四節氣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中,書法傳統文化不僅在網絡上,以及時性、互動性的方式傳播新時代文人書法的創作,而且更要傳播我國古人通過品味二十四節氣,表現對自然環境的崇敬,書寫的不同的書法詩詞。從中國古代的中庸、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思想可知,書法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古人在龐大的哲學語境中討論社會。書法與二十四節氣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故而要在書法創作中繼續繼承與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強我國的民族自信心與綜合國力。
四、結語
本文提出,二十四節氣與古人的思想觀念,即中庸、陰陽二氣、中和之美有著密切關系。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時代的審美特征,更是一種時間的對照表,不僅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書法藝術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文化遺產。新時代的人們要增加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從中國傳統審美實踐的特征中發現我國的審美方式是整體性、進化性、精神性的。
參考文獻:
[1]周麗靜.美好書法與二十四節氣[J].七彩語文(寫字與書法),2020(7):50-51.
[2]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顏培大.節氣與書法[N].中國美術報,2016-12-12(19).
[4]孫玲.論二十四節氣的哲學意蘊[J].社會科學,2019(5):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