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爽
摘 ? 要: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是美術教師教學的指明燈。美術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美術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教學,更關注學生本身,與學生實際相結合,營造獨立思考的課堂環境,從而達到提高美術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 美術核心素養 ? 高中美術 ? 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的提出,讓教育改革進入全新時代。核心素養是學生具備終身發展、終生學習、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品質與能力。信息時代,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理念是信息與文本相結合,使學生通過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核心素養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后天教育習得的,是未來適應社會需要和發展的堅實基礎與強大精神支柱。美術的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基礎,提升學生的美術知識能力、思維方法與品質,培養學生獨特人格和修養。美術核心素養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對美術教學有了指導性建議與實質性實施方向。在高中美術課堂上,教師立足于美術核心素養理念,不僅能拓寬教學寬度與深度,還能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更好地督促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美術教學目標。將美術學科素養貫穿美術教學過程,美術教學就不會迷失方向,美術核心素養也會落實到美術教學中。
一、高中美術教學現狀
當今高中美術教學研究和實踐雖然不斷改善,但還是處于初期階段,美術學科建設還不算完善,總是把審美教育的口號喊得特別響亮,具體實行起來非常困難,美術教學各方面依然停留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德智體美等各方面能力被忽視,一些教師依然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單線教課法,并未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學生學習興趣全無,不能更好地與學生建立溝通的橋梁。雖然有時成績會有所提高,但是不利于學生以后的發展,不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社會需要,慢慢與社會脫節,不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及審美能力。
首先,雖然說美術教師的數量相比其他科目的老師是偏少的,但是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比其他科目少。美術教學更應該以人文本,以核心素養為核心,但是現在的高中教學并未體現出以人文本及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基本以教師為主,并沒有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情,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或自身情況相背離。美術核心素養要求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現實課堂以教師為中心,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跟上教學進度,導致學生不愿意學習,產生厭學的念頭。
其次,一些教師側重高考成績,在傳授過程中較為功利,忽視美術教學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重復說明高考的重要性,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壓力,不利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更不符合新課標下的核心素養培養。
最后,美術教師在備課、寫教學設計、講課時,太過于刻板化或特別依賴教參及各種教學輔導書,這樣的教學使教師與學生的想法和實際相背離,教師不知道學生需要什么和學生的美術經驗和生活經驗在哪一方面豐富與匱乏。例如:《天地之間—宗教壁畫》這一課,有些學生并不知道壁畫在當時代表的是什么,不知道是怎樣的情感,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設想學生了解這種情感,在課堂上分析壁畫作品表達的情感。教師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欣賞課怎樣教,讓學生發展什么能力,獲得什么樣的情感體驗。現在的高中美術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其他科目考試而服務的,為了教學進程而服務,丟失了新課標提出的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丟失了新課標提出的構建開放性、多樣性、有序性的美術課程。美術課程以對圖像的認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美術是學校美育的主要途徑,是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策略
(一)改變教學方式,注重核心素養。
美術核心素養體現在美術學科的多元化、多樣性的特點,最終指向發揮育人功能,立德樹人,美術核心素養最基本的目標是讓學生獲得美術學科特有的知識能力、知識發展,讓其在思維、語言、審美和文化傳承中體現素養。一名高中美術教師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在思維與審美之中的美術素養,致力于學生思維與審美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落腳點在于立德樹人,培養美術學科獨特的人格。
信息時代,學生的信息來源十分豐富與多樣,對美術教學要求更高、難度更大。美術核心素養以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為核心,教師通過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比如:翻轉課堂,課前的有趣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熱愛。以美術核心素養為前提的美術教學,首先要與審美、教育現狀相結合,讓教師把美術課程開發成可實施的課程、可創造的課程,通過美術課堂教學,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跟得上新時代發展步伐。其次,美術教學的審美性和人文藝術性是密不可分的,美術教師不僅要講好美術這堂課,更要為其他科目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無論是美術課程還是其他科目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尤為重要的,美術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歡脫團結的課堂。每一名學生都有先天性的創造性、思考性,美術課應該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創造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認識自我。如果美術課堂充滿沉悶、嚴肅的感覺,美術教師就有直接的責任。教師在美術課堂中可以借用有趣的小游戲營造歡樂自在的課堂氣氛。如,在實踐教學“剪紙”課時,如果只死板地講解剪紙方法,課堂就會像睡著的獅子一樣沒有生機。不如提前準備個小箱子,在里面裝上同學們熟悉的小玩偶,如太陽花、小豬佩奇、小魚兒等,讓學生們把手伸進去,通過觸覺判斷是什么物品,再把這種物品剪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教學輕松、學習愉快。
(二)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創新思維。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帶領學生運用學過的美術知識,圍繞一個有意義的主題,在構圖、比例、顏色等方面進行創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教師應根據美術高考內容、高考目標規定具體的美術學習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每一學期的課程訓練,讓學生通過一定的階段性訓練為美術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這一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教師時刻起著導向作用并適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在創新思維中不斷前進,有想法,有耐心。與此同時積極互動,打開學生的藝術世界。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遺傳因素、生活背景、教育背景都是不同的,因此每個學生的個性存在很大的差別。個性一般體現在性格、理想、認知、感受等方面,正因如此,“因材施教”這一教學策略從古至今得到國內外許多教育家的認可。因材施教,并不是要求我們在上課過程中制定不一樣的教學內容,而是根據班級的學習氛圍、班上學生的主要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這樣才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美術教師會照顧學習能力不一樣的學生,正確看到教學目標與實踐效果之間的差別。面對一樣的教學內容,美術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教師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這樣美術課堂才不再是死氣沉沉,而是充滿朝氣的。
(四)將美術與生活緊密相連,轉變教學理念。
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教學理念,美術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要將美術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察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審美經驗,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美術作品中作者傳達出來的感覺與感受。例: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課前可以播放有關《父親》的音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傾聽歌曲,喚起對父親的情感。然后欣賞作品中的父親臉上黝黑,皺紋像深溝一樣,眼里充滿了希望的光芒,流露的盡是對兒女的疼愛與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回想一下在成長過程中是否也見過這種場面,用語言描繪出來。不難發現,審美就是細細品味,只要學生善于觀察,擁有一顆細膩的心,每個人都可以投入作品中得到真切的感受。聯系生活轉變理念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通過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有所提高,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感受藝術的魅力。
高中生處于青春期,對于美術學習不滿足于書本上的知識,美術教師更應該多開展實踐性活動,在美術課堂上多多開展角色扮演,利用情境再現的方式,對傳統單線教學進行改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在實踐中默默提升美術核心素養。在學習《工匠藝術》時,讓學生理解工匠藝術,更能感受到工匠藝術的鬼斧神工,感受工匠藝術品的內涵和情感,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結語
美術是世界上廣泛的藝術,美術課更是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環節,它可以培養學生感受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美術教師應該積極地解決美術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教學,更關注的是學生本身,要與學生實際相結合,營造獨立思考的課堂氛圍。在高中美術課堂上,教師要立足于美術核心素養理念,不僅拓寬教學寬度與廣度,讓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更加密切,還督促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美術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倩云.核心素養導向的美術課堂教學[J].美術教育,2019(1).
[2]葛鑫.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