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勤豐



摘 要:中高職教育銜接培養是現代職教體系的類型之一,課程銜接是保障該試點項目成功實施的關鍵。文章簡要介紹江陰市華姿中等專業學校中高職銜接項目實施情況,分析課程銜接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課程模塊化設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設計一體化的培養目標、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完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建立遞進的技能考證制度”等舉措,保障了項目順利開展和課程有效銜接。
關鍵詞:中高職;計算機;模塊化課程;課程銜接
0 引言
中職和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不同階段,兩者共有的“職業”屬性和專業相似遞進的特性,為中高職貫通培養提供了便利。中高職銜接項目豐富了中職學生升學的通道,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內涵。
中高職銜接包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過程、技能培養規格、考核體系等的銜接。課程體系銜接是中高職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各種辦學要素最終要通過課程體系銜接來實現。因此,研究分析試點項目課程銜接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是實現中高職銜接可持續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關鍵,是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基礎保障。本文主要針對江陰市華姿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華姿中專”)和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蘇農院”)兩校的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1 華姿中專中高職分段培養項目實施情況
華姿中專是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校,江蘇省三星級重點職業學校和江蘇省優質特色職業學校,是無錫地區唯一的農業學校。該校依據江陰市的產業結構與人才需求,通過前期的市場分析和調研,結合學校的專業特色和優勢,從2016年開始,選擇了電子技術應用、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兩個省示范專業,分別與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展“3+3”中高職分段培養試點。多年的實踐探索,學校在中高職分段培養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近幾年,學校進一步擴大了合作專業和合作高校,2020年,該校合作規模擴大到3所高校,5個中職前段專業,對接6個高職后繼專業,在校學生共492人,如表1所示。
2 ? 中高職銜接模式下課程體系銜接存在的問題
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主要包括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銜接,使中高職課程體系既緊密聯系和相對獨立,又能連成有機整體。在實施過程中,中高職雙方將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作為項目合作的重點,建立了有效溝通機制,明確課程建設的任務和時間節點。但總體來看,課程體系建設落后于學生培養的進程,成效尚不明顯,影響到后續項目的優質化開展,重構課程體系的迫切性依然存在。
2.1? 課程銜接缺乏整體設計
中高職教育作為職業學校兩個不同的學段。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下,華姿中專與蘇農院中高職銜接計算機應用專業項目,在中職階段重點加強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本專業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高職階段人才培養目標中,重點增強后續教育課程的銜接性、實踐性和職業性,強化軟件技術理論與實際應用相互結合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使學生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軟件研發、移動開發、前端設計、數據庫管理、信息系統運維、軟件產品售前/售后資源等工作。[1]可以看出,高職崗位群能力涵蓋了中職人才培養面向崗位的能力。
中高職培養目標和層次的不同,在課程設置時應體現出兩個階段在知識和技能深度和廣度的不同,以及一定的邏輯關聯性。但目前,合作雙方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銜接整體設計等方面,僅是自發和自主行為,一體化設計缺乏統一要求和標準,課程體系缺乏整體設計,體現不出中、高職兩個學段在知識和技能延伸和進階,給人才培養帶來負面影響。
2.2? 文化基礎課存在脫節
中高職銜接項目中職教育由就業教育轉變為升學教育,但中職教育存在“重視技能培養、弱化素質提升”的現象,課程缺乏層次性和連續性,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未能體現普高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學習的差異性,呈現不出中職到高職的遞進、深化、提高的邏輯關系。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課薄弱,無法適應高職階段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課程的學習,不利于計算機專業通識課程的學習,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為適應高職階段學習要求,滿足不同任職崗位的需要,必須重新審視與調整文化基礎課現行標準“必需”“夠用”的尺度。
2.3? 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重復
中高職學校在“3+3”在項目申報時,缺乏有效及深入地溝通,僅將中職和高職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簡單拼接,也未將課程進行一體化總體設計,導致課程開設重復或雷同。如計算機專業開設的計算機基礎、平面圖像處理、網頁設計等課程重復率超過35%,教學內容重復率超過50%。中高職各自為政,導致學習資源的浪費和學習興趣的消耗,如C#程序設計、JAVA等課程沒有前期編程思想導入出現斷層。
2.4? 技能水平未能體現階梯性
在專業技能培養方面,中職學生雖然文化基礎薄弱,但技能水平相對較高。比如在計算機組裝與維護、常用工具軟件的操作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中職學生在進入高職之前已經完全掌握操作技能,絕大多數高職生操作應用能力比不上中職生,出現了中、高職技能訓練“倒掛”的現象,難以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導致能力遞進關系無法體現。
3?解決計算機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策略
3.1? 設計一體化人才培養目標
中高職課程銜接的著力點是實現知識、技能、素質的銜接,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層次性遞進性。計算機應用專業要提前明確中職和高職院校在各自教學中的人才培養定位,分析崗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明確工作任務,形成層次遞進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銜接。同時,人才培養方案必須體現“技術育人”和“文化育人”雙線并舉,達到雙線融通的思路,通過加強對學生的科學人文素質教育,突出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標準涵蓋了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綜合素質培養,要求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以樂觀的態度、謹慎的思考、堅定的信念和高效的行動詮釋計算機行業職業崗位的合格人才的標準。[2]中高職銜接計算機應用人才培養方案框架,如圖1所示。
3.2? 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學生在接受中職教育的過程中,既考慮中職學生的特點,又兼顧高職培養目標的實現,優化中高職課程體系結構和調整課程內容,可以按計算機專業知識課程、崗位能力課程和職業素質課程來組建和銜接課程,理清課程關系和教學內容。對“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三個部分組成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從專業培養目標入手,根據崗位工作內容確定所需的知識、能力和技術結構,將縱向重新整合為“公共基礎課程、職業基礎能力課程、職業核心能力課程、職業拓展能力課程”四大模塊,橫向上增加和明確中高職銜接階段課程內容,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為課程開發提供參考和指導,對內容篩重補缺,重新整合,在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重組構建新課程體系。中高職銜接計算機應用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框,如圖2所示。
(1)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圍繞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在中職階段,嚴格執行教育部頒布的最新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標準,開齊開足思政、語文、數學、歷史等課程,突出基礎性和規范性,注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適應高職院校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高職階段,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等數學、實用英語等課程,突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2)職業基礎能力課程模塊:培養學生基本的專業知識和通用技能,為計算機應用專業多個專業方向學習奠定基礎,也是后續核心能力模塊學習的保障,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基礎能力。在中職階段開設圖形圖像,計算機網絡基礎等課程,目標是培養合格的操作型實用人才;在高職階段偏重于軟件設計素養培養,開設動畫設計等課程,強化中高職課程的銜接,避免重復或脫節。
(3)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模塊:該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分別安排在中高職的第二、三年,充分體現專業特色。結合崗位需求,以典型工作任務或工作過程為依據,圍繞本專業某一工作領域必需的專業理論和技能組織教學,使學生掌握必備的核心知識和技能,實現對職業崗位認知和崗位適應能力的提升,以適應社會需求和未來發展。
(4)職業拓展能力課程模塊:為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崗位拓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如商務禮儀、應用文寫作、1+X證書等素質拓展課程、職業技能考證課程、就業方向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等,充分發揮學生的個人愛好和特長,引導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提高職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3? 完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
對比研究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優化前后所產生的變化,從顯性和隱性兩個維度、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進行成效評價。在顯性評價方面,參照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的轉段升學率、技能考證等指標,進行全方位立體化質量檢測研究。在隱性評價方面,以學生人文素養、職業素養等為評價指標,探究出計算機應用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以及對師生的影響。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即微觀層面,及時觀察、檢測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突出過程性評價;在中觀、宏觀層面,對比普通班級與3+3現代職教體系班級學生在中職階段的文化素養、學業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總體適應情況,注重結果性評價。[3]
3.4? 建立遞進的技能考證制度
職業能力遞進銜接是中高職課程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中、高職應按照統一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上齊上足技能實踐培訓課程,完成職業資格(等級)證書考核。中職階段獲得計算機操作員(中級)等職業資格證書或培訓證書。高職階段要在核心課程建設中考慮與職業資格證書的有效對接,將專業教學要求與行業企業崗位要求、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進行有效銜接,實現課程教學與技能鑒定的融合,完成高級工考核,達到數據庫管理工程師(MTA)、微軟認證技術專家(MCTS)、全國信息化工程師(用友ERP)、Java編程語言認證(NIIT)等資格證書的要求[4-5]。
4?結語
綜上所述,華姿中專與蘇農院兩校通過對試點項目課程的系統設計,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確保中高職兩個學段之間課程不交叉、不重復、不脫節,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為學校其他項目的實施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今后,還需要改進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對課程實施過程不斷優化,對實施成效進行監控,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湯平,王榮.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研究與實踐[J].物聯網技術,2020(7):113-118.
[2]賈曉東.計算機應用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標準的探索與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161-162,171.
[3]王素霞,宋濤.中高職銜接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74-77.
[4]陳瓊,呂原君.基于“分層遞進、課證融通、實踐創新”的中高職課程銜接探索[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6(5):40-44.
[5]勾榮,姜春艷,劉偉彥.高職“課證融通”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8):143-144.
(編輯 姚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