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自治區的和林格爾縣坐落在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區域,古稱“成樂”,農牧業的條件得天獨厚,是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同雜糅居住共同繁衍生息的地方,同時也是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碰撞融合的要塞之地。在這里美術上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下面我們共同就和林格爾發掘出土的小板申漢墓壁畫進行分析研究。小板申漢墓壁畫將為大家展現一幅東漢晚期內蒙古和林格爾地區社會生活的絢麗圖卷。
和林格爾小板申漢墓位于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小板申村的一座土山上。1972年,當地農民在修筑梯田時發現的。該漢墓的發掘出土為我們掀開了1800年前東漢末年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神秘面紗。該漢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和三耳室,墓室的全長大約20米。令人驚喜的是,在墓室的墻壁和頂面上以及甬道的兩側都繪滿了壁畫,加起來共有50多幅。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壁畫中一共出現榜題250多項,總計700余字,使小板申漢墓成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榜題最多的漢代壁畫。
在這里需要解釋一下,何為榜題。榜題就是注解,是指在漢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及器物中出現的人物、動物、植物等旁邊,刻的對該物像的文字解釋,包括這些物象的身份、名稱等的文字。并且在這些注解文字的外面有的時候會有一個方框,也有的注解文字的外面沒有方框。榜題的位置也不完全固定,有的題刻在畫面的左面,有的刻在右邊,有的在上面,有的在下面,有的在畫外,有的在畫內。榜題對于辨別該人物身份、器物名稱,研究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小板申漢墓壁畫從壁畫繪制的內容結合豐富的榜題內容可以推斷出該墓的墓主人,是當時東漢王朝派到北方民族雜居地區的最高軍政首長,稱為“護烏桓校尉”。
小板申漢墓壁畫圍繞著護烏桓校尉的生活、仕途及當時的社會生活展開描繪。通過描繪墓主人仕途升遷的經歷時可以看出東漢時期北方與中原官方建筑在布局結構上的趨同性,為研究這一時期衙署布局以及中國歷代城市發展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歷史資料。通過近百平米壁畫的精彩描繪中,包括眾多的車馬出行、漁獵耕種、少數民族、雜耍表演、宮闕建筑…都為研究和林格爾地區及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民族文化等提供了大量重要的歷史資料和圖像資料。更是我國早在2000年前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見證。小板申漢墓壁畫完整的將東漢時期北方邊疆地區的社會風貌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漢代人特別看重生命輪回,求仙問道祈求長生不老之術,但是生老病死又是不可逾越的生命規律。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到秦漢時期就形成了厚葬的習俗。甚至將死后的墓葬修葺的可以和生前居住的地方相媲美,應有盡有。這種厚葬之風的盛行,與當時流行的儒家孝道、陰陽五行、神仙方術及道教等意識形態觀念都息息相關。但正是這種喪葬制度和信仰習俗使得這些文化信息通過墓葬形式保存了下來。我們可以跨越千年通過墓葬建筑、墓葬壁畫、琳瑯滿目的隨葬品能夠看到當時的社會生活、車馬出行、服飾文化、耕種漁獵等現實生活的各種場面。
漢墓的建造體現著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宇宙觀,頂部要設置天界星辰和神像、墻壁要繪制墓主生前的各種人間生活情景、衣食起居。還有很多墓室繪制天井,畫滿星辰,暗示著墓主仍然可以抬頭仰望星空和繽紛的世界,非常的浪漫。
我們都知道在漢代時,壁畫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了衙署、殿堂、墓室、驛站等地,但是由于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決定了墻壁歷盡滄桑而不易保存,使得大量的壁畫只見于古書記載而鮮有實物留存,這就為歷史研究帶來了很多的不便,而深埋在地下的墓葬壁畫卻彌補了這一遺憾,再加上小板申漢墓里豐富的榜題,更是引起了學界廣泛的關注,成為研究漢代的重要歷史遺存。
小板申漢墓壁畫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其中有墓主人由“舉孝廉”至“使持節”、“護烏桓校尉”時的仕宦經歷,有繁陽、寧城等城市的圖景,有漁獵、耕種勞動的景象,有車馬出、儀仗、飲宴、庖廚等豐富的生活場景,還有閣樓、宮闕等各式的建筑,也對當時少數民族的發式裝束、相貌都有表現……主墓室還繪有傳統壁畫的內容,描繪的是古代先賢和神話內容,這些又是對墓主人精神生活的表現。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中,最精彩的要數前室壁畫中的《漢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出行圖》。這幅壁畫中將眾多的人、車、馬貫串統一在一個宏偉的畫面之中。壁畫中的馬兒風姿各異,寥寥數筆卻情態逼真。乘馬的步伐矯健輕捷、駕車的馬卻是因負重而沉穩雄健,并馭而駕的馬則步伐整齊劃一,狩獵場中的馬兒則追風疾馳。整壁畫面內容安排得主次分明,有條不紊,疏密有致,筆筆生動。

圖1
《舞樂百戲圖》是漢代壁畫中的經典題材,這幅壁畫采用的是羅列式的構圖,有些像我們現在熟悉的連環畫。圖中分別描繪的是墓主人和賓客們飲酒觀舞的情形,還有很多有意思的雜耍表演。畫者獨具匠心的將舞輪者、伴奏者、弄丸表演者、飛劍表演者等等同時安排在同一畫面中,氣氛熱烈又井然有序。畫面的上部還繪有一男子與一執飄帶的女子正翩翩起舞,表演者都赤膊,束髻,肩臂繞紅帶,動作優美又矯健,從中不難看出漢代所推崇的雄強之美。畫工巧妙的把這些表演安排在同一空間出現,天衣無縫的糅合到一起,這種具有創造性的構圖形式更好的詮釋了墓主人當時的生活狀態,藝術效果更是耐人尋味。

圖2
《寧城圖》還是以平面構圖的方式來展現,這幅壁畫深入的描繪了護烏桓校尉幕府的結構和社會活動的細節。包括小吏、武士、藝人、服飾各異的少數民族、還有肅穆的墓主人護烏桓校尉。護烏桓校尉身著紅衣,面向前方,肅穆高傲,有五人作跪拜狀。整幅畫面以慶功宴席為中心,又將寧城幕府的院落、庖廚、營房等組織近畫面,在構圖上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強調了主題,將墓葬主人生前的富貴和其統治階級的地位都表達得淋漓盡致。
小板申漢墓壁畫設色十分鮮艷,主基調是紅色,配以棕色和黑色,黑色線條勾勒造型。畫工的技法十分嫻熟,用筆遒勁有力,寥寥數筆就能將物像形象生動的躍然墻壁。使用的礦物顏色,包括赭石、朱砂、石黃、土紅等。從技法上可以看到已經能夠熟練的使用勾勒和渲染技術。值得
注意的是這時對線條的理解和運用已經非常自如,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筆跡的頓挫、婉轉,同時在表達不同物像時的線質也有所區別,我們能看到畫奔馬時所用的猶如帶風的線條,也能看到在人物臉上出現的極力接近的須眉式的勾描。整體的用色和造型都簡潔明快,又透著生動與雄強的漢代風骨。

圖3
小板申漢墓壁畫的題材以及總體風格上具有濃重的多元文化歷史傳承性。特別注重對現實生活、偉業功績、人文道德的描述。手法與風格上主要表現為:有序、樸厚、寫實以及敘事的一面,同時也能夠表現出其自由浪漫與超越現實的一面。在此壁畫中,將我國漢代勞動人民的信仰及現實的生活場景集中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又反映出漢代文化的自由不拘和多元包容之氣。透過壁畫那古拙淳樸線條,我們可以領略到漢墓壁畫在注重寫實性的同時,又極具浪漫寫意的風格特點。
豐富的古代壁畫遺存,是華夏歷史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小板申漢墓百余平方米的壁畫中,充分展現了東漢繪畫藝術造詣。造型生動而傳神,透過那舞動的線條可以幻視出漢代畫工那馭筆自如的神茂。漢墓壁畫寫實與寫意相結合、莊重與浪漫相并重,共同演繹出漢代藝術所具有的生動趣味和恢弘氣魄。漢代畫工用形象藝術的智慧和語言替后人記錄珍藏下這寶貴的文明檔案。然而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如何保護住這些脆弱衰微的古代壁畫,是最值得我們深思和下大力氣研究的。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增進民族文化自信,推動創新發展的時代使命,是我輩美術工作者不容推脫的責任。我們都應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養料,牢記初心使命,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