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霄
新疆藝術學院
社會狀況的轉變以及繪畫自身演變的發展規律,使得先前宋代文人所提倡的文人畫觀念尤為突出,受到元代文人畫家們的一致推崇。在其特殊的政治結構迫使入世文人因不得重用而借助山水花鳥找尋僅有的歸屬感,同時以書入畫突破宋代的院體式繪畫,追求筆墨趣味和詩書畫印的全面結合。
文人畫大都是抒情遣懷的作品。強調個性與突破,在思想情感上的表達更為突出,寄情于花鳥山水以表現內心獨特的情感。將書法寫進畫中從而展現筆墨情韻之趣,元代山水畫也因此發生了重大性的轉折,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新征程便也由此開始。元代的趙孟頫在這種變革中則起了重要作用。元世祖忽必烈駕崩后,由于復雜的政治結構,趙孟頫深感在朝中受到嚴重排擠,不久便辭官歸隱山水。在藝術上他是個多才多藝的書畫家,鞍馬花竹,人物山水和書法刻印樣樣精通。受其影響,妻子管道升、弟弟趙孟吁、兒子趙雍和孫子趙彥徵以及外孫王蒙等都在書畫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繪畫理論方面,趙孟頫強調“書畫同源”,回歸古典線的形式美。“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倘若能做到這些,便能夠知會出書法和繪畫在用筆上其實是一樣的原理。于是趙孟頫大力主張繪畫中應當融進書法行筆中的中側鋒運筆,線條也應有疾徐、順逆、轉折和頓挫,反對用筆纖細、設色濃艷、風格柔媚的南宋院體畫風。
趙孟頫作品的兩大特點:工整和疏放。《秋郊飲馬圖》則是工整繁密特點的代表作。圖中描畫了牧馬人初秋時節在荒野放牧群馬的壯闊畫面。近景畫一灣清澈的湖水,一群駿馬從岸邊樹林中疾馳而過。中景原野一望無垠。畫面層次分明,比例得當,有深遠的空間感。《秋郊飲馬圖》不僅沿襲了唐代以及宋代的山水畫繪畫傳統,用色雅致,筆法用勁且渾厚但在細節上又不失變化,描繪細致入微,但整體效果卻簡括而靜穆,有古樸博大的氣魄。
反之疏放畫風的代表作則是《鵲華秋色圖》。此畫描繪的是秋天鵲山和華不注兩座山(今山東境內)的秀麗景象。鵲山緩緩隆起形如草帽;華不注山陡峭挺拔高聳入云。清雅樸素的畫風,瀟灑靈動的筆法,清幽淡雅的韻味,“一洗工氣”。
趙孟頫時刻謹記著師法自然,同時也極力提倡以書筆入畫和向古代繪畫學習。“久知圖畫非兒戲,到處云山是吾師。”在這種認真觀察的影響下,畫家深入體驗的精神使其獲得了巨大成就。
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在山水畫方面宗法董源、巨然,融化李成,重筆墨,尚意趣,畫中結合書法詩文。
黃公望其一生歸隱山林,大部分時間都以書畫為寄托,作畫多用水墨作畫,濃淡相間,在畫面中展現出雄渾蒼勁之感。曾著《寫山水訣》:主要剖析了山水畫法中不忽視師法造化這一論點,在山水畫論中頗受重視。他的作品有《江山覽勝圖》、《富春大嶺圖》、《富春山居圖》、《秋山無盡圖》等。
書本曾記載,黃公望晚年流連于風景優美的浙西,曾在富春江邊的山坡上造了一座房子,自稱“小洞天”,并在這里住了好幾年。由此《富春山居圖》(如圖1)便誕生了。據記載,這幅畫作者畫了三四年都沒有完備,經常整體在荒山亂叢中久坐不起,仔細領略山水朝暮的變幻,興之所至,便從衣袖中掏出紙筆,畫在紙上。“沉郁變化,幾與造化爭神奇 ”。以水墨干濕和濃淡交錯,山頂多礬石,秀逸、古拙、溫潤、蒼莽。“大癡畫格超凡俗,咫尺關河千里遙。 ”同代畫家倪瓚在題畫時說,灑脫空靈的筆墨就好比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是一幅“圣而神矣”的作品。但這件名作卻命運多舛,曾險些葬身火海。據記載,明朝末年吳洪裕頗愛此畫,生前交代家人一定要將此畫燒掉殉葬。他的侄兒吳靜庵不忍心傳世佳作被燒從烈焰中將它搶救出來。從此,它被截為兩段。后一大段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流入清宮,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一小段漂浮流離終在1956年落腳浙江省博物館。

圖1 《富春山居圖》
文獻曾記載,“元四家”中的倪瓚潔癖極其嚴重。有一次特殊情況,他讓客人留在他家住宿,在夜晚中聽見留宿家中的客人有咳嗽聲,第二天一早,就讓仆人在家里家外仔細尋找吐痰的痕跡。仆人沒有找到就敷衍他說,留宿的客人將痰一口吐在窗外的梧桐樹葉上了,倪瓚馬上就命人將沾有痰的樹葉剪下,扔到距離他家很遠的一處地方去了。常言道,畫如其人,筆墨之間流淌出蕭散、清疏的氣韻,獨具個性,自成一家。流有傳世代表作《漁莊秋霽圖》(如圖2)。

圖2 《漁莊秋霽圖》
秋雨之后天氣逐漸放晴,湖面寧靜開闊,湖水山石、樹木坡岸讓人簡直想要泛舟湖上一覽盛世風光。當18年后,他又重新在這幅畫上題詩:“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囊褚未埋沒,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士,閑坡對面床。” 從畫的風格來看,筆墨雄秀清潤,氣象蒼茫。結合江南太湖一帶巖石的具體特征,宗法董源山水的平遠之風,開創別具新意的折帶皴。倪瓚尤喜愛用枯筆畫古樹,從用墨的濃淡、干濕變化中流露自己的主觀情趣,不追求形似然而畫面整體卻滋潤渾厚。國學大師陳振濂曾評價說:“《漁莊秋霽圖》是倪云林藝術格局中的定鼎之作,也是他的技法發揮得最稱極致的得意之作。”
“元四家”中,如若將倪瓚的山水畫稱為疏體,那么與之對應的王蒙的山水畫則就是密體,其中《葛稚川移居圖》就是以繁密取勝的代表作。
王蒙在《葛稚川移居圖》展現了葛稚川為尋丹砂攜家帶口搬遷去羅浮山的具體場面。就葛稚川,其家中世代信奉道教,受其家庭影響,他年少就學習神仙導養的方法,研究煉丹術等,曾著道教典籍《抱樸子內外篇》等。據說交州產有能夠煉丹的礦石,葛稚川就舉家南遷,進羅浮山安心煉丹。圖中崇山峻嶺,綿延起伏,只見一匹瀑布飛瀉直下,奔入山間流泉,穿過茂密的叢林浸沒溪石流向遠方。山路盤盤旋旋崎嶇難行,葛稚川一家人還在山腳艱難前行。精壯的葛稚川身穿道袍,牽著一頭梅花鹿快步前面領頭,走到木橋上停下歇息回頭張望,呼喊著后面的人快馬加鞭,加快趕路。整張畫構圖飽滿,上至山峰樹木下到山腳溪石,但各物象布局得當,畫面滿而不堵,繁而不亂。用筆繁密緊湊,畫山石多以干筆淡墨為主,加之細筆短皴和小斧劈皴勾畫。岸邊各塊巖石之間的灌木叢更是詳密描繪,用青綠朱紅等一些明亮的顏色來勾畫樹葉和周圍的樹干、橋梁單一的赭色形成對比,襯托出枝葉的茂密繁厚,富有生機勃勃之意,鮮亮明快。
受家庭影響,王蒙自幼便飽習詩文,善書畫,尤其畫山水獨具特色。其畫大多描繪的是自己隱居山水的悠閑舒適而又寧靜安逸的平靜的生活,在描繪景色時,運筆極富條例轉變,疏落有致,構成獨有特色的解索皴和牛毛皴等筆法。王蒙除《葛稚川移居圖》外,還有總所熟知、廣為流傳的《青卞山隱居圖》、《具區林屋圖》等也都是其代表作,并流傳至今。
元代山水畫家,除以上介紹的幾家外,還有多作水墨渲染的高克恭,喜愛畫煙雨蒼茫之景的方從義;承襲馬遠、夏圭之風,氣概蒼勁灑脫的孫君澤、盧師道、張遠等;畫風堅實秀麗的唐棣、劉伯希等;還有王振鵬、李容瑾、夏永等著名界畫家。歷史的標高,文明的代表,一斑可窺全豹,有知識,更有情懷。
注釋
①語出元代趙孟頫《秀石疏林圖》:“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②語出元代趙孟頫《題倉林疊軸圖(其一)》:“桑苧未成鴻漸隱,丹青聊作虎頭癡。久知圖畫非兒戲,到處云山是我師。”
③圖片來源:https://image.cnki.net/tempfile/ 1013004279.nh0008_s.jpg
④語出 明代李日華《六研齋筆記》:“黃子久終日只在荒山亂 石叢木深?中坐,意態匆匆,人莫測其何為,又每往泖中通海處, 看激流轟浪,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
⑤語出《清閟閣集》(卷八)倪瓚《題黃子久畫》:“大癡畫格超凡俗,咫尺關河千里遙;惟有高人趙榮祿,賞伊幽意近清標。”
⑥圖片來源:https://image.cnki.net/tempfile/ 1019650677.nh0006_s.jpg
⑦語出元代倪瓚《題漁莊秋霽圖》: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士,閑披對石床。
⑧語出陳振濂《談中國繪畫史(二)南宋~元末》: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