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所以美學也被稱為“美術哲學”。中國古典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藝術知覺理論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知覺理論的發展形成了中國古典美學史上的一條重要線索。當代人對于意境說的熟悉和了解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1],畢竟《人間詞話》這樣寫道,'嚴羽的‘興趣’,王士禎的‘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讀者在讀王國維的《人間言詞》時,以為自己是第一個提出“意境”一詞的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意境說”一詞始于唐代,其思想根源可上溯到老子、莊子的審美思想。
“意境說”產生于唐代,唐代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可以說是我國舊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文學和音樂在藝術方面尤為突出,唐代詩歌的繁榮發展,讓唐代成為了一個'詩的國度',正是因為詩歌藝術的高度發展以及詩歌創作形成的豐富經驗促進了詩歌美學的進一步發展和研究,美學家提出了“境”的美學范疇,“意境說”從此誕生。
“意境說”誕生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齡、皎然、劉禹錫、司空圖。王昌齡著有《詩格》[2],而《詩格》是一部唐代詩論雜著,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在《詩格》中王昌齡寫道“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顧得形似。”“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等。“境”作為美學的范疇之一,它最早出現在王昌齡的《詩格》中。
王昌齡將“境”分為了三類,即“物境”“情境”“意境”。《詩格》中這樣描述:'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極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物境”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是指人生經歷的境界,“意境”是指人內心意識的境界。這里的“意境”并不是“意境說”所指的“意境”,王昌齡所說的“意境”是“境”的一種,與前兩種'境'一樣,皆存在于審美客體。
王昌齡提到了“境”的范疇,而在美學史上,對“境”這個范疇作了明確規定的是劉禹錫,劉禹錫在《董氏武陵集記》[3]中寫道:“境生于象外”。“象外”作為美學的一個門類,最早是由南朝發展起來的謝赫在《古畫品錄》[4]中提出的,《古畫品錄》中寫道“若據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也”,“象外”的提出直接觸發了唐代美學家對于“境”的發掘。境就是有和無、虛和實、有限和無限的統一,也就是要體現老子提出的“道”。對于“境”體現“道”這個美學本質是司空圖在他的《二十四詩品》[5]中總結的,因此,“意境”所追求的就是“道”,即宇宙的本體。
宋元時期,“意境說”不僅作為詩歌的美學范疇,還運用到繪畫方面,這一時期,郭熙在《林泉高致》[6]中寫道:“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色重疊,平原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澹。”他建議用“遠”的概念來表現山水畫的“意境”。我國的山水畫講究的也是虛和實、有和無、有限和無限的統一,所追求的是“道”,這也是山水畫的“意境”,而“遠”正好通向“道”。郭熙的'三遠說'為山水畫在美學方面的“意境”說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明清時期,“意境說”在園林藝術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園林藝術的意境和詩歌的意境與繪畫的意境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首先,不同之處在于,園林藝術的意境在于它是由實物構成的,而詩歌的意境是由文字構成的,繪畫的意境由顏色和線條構成的。園林藝術、詩歌藝術、繪畫藝術的“意境”的相同之處在于“境生于象外”,園林藝術不僅重視實景,同時還重視虛景,例如:聲音(風聲、雨聲、雷聲、鳥聲、水聲、蟲鳴聲);影子(樹影、花影、云影、月影);光(陽光、月光、燈光);香氣(花香、青草香、果香)等等,這就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只有虛實結合才更能體現出所追求的“意境”,因此,園林藝術、詩歌藝術、繪畫藝術的相同之處都是虛和實、有和無、有限和無限的統一,并且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王國維的“境界說”,前文已經提到“意境”這一詞并不是王國維首次提出的,而對于王國維提出的“意境”或“境界”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大多出現的是“境界”這個詞。“境界”一詞應該被認為是判斷作品是否具有藝術性的標準。對于“境界”一詞,在他的《宋元戲曲考》[7]中這樣記載:“然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古詩詞之佳者,無不如是,元曲亦然。”可見,王國維本人對于有無“意境”以及對于“意境深淺”的思考是非常深入的。
(1)“意境”主要強調的是“意與象”“隱與秀”的交融和統一,并且只限于在藝術作品中運用。
(2)“境界”主要強調的是“情與景”的交融和統一, “境界”不僅可以用于藝術作品,也可以用于藝術家描述的事物。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寫過這樣兩段話:
“夫境界之呈現于吾心而見于外物者,皆虛臾之物。惟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人間詞話附錄》[8]一六)
“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人間詞話》六)
“境界”在這兩段中寫下了藝術家所描述的事物,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審美事物和人們心中的情感審美事物。
葉朗先生的主要著作《中國美學史大綱》[9],他在這本書中曾說過“嚴格來說王國維的“境界說”并不屬于中國古典美學中“意境說”的范疇,應該屬于中國古典美學中“意象說”的范疇”,筆者也是持這種觀點的。
曹雪芹先生所作小說《紅樓夢》[10],根據其中第二十八回的內容改編的《紅豆詞》是一首知名的藝術歌曲。該曲創作于1943年,由劉雪庵作曲。
在《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賈寶玉唱了一首《紅豆曲》“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后,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滿喉,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自古以來,就以“紅豆”來代表“相思之情”,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道“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而這首《紅豆曲》道盡了賈寶玉對林黛玉的相思之情。在劉雪庵改編的歌曲《紅豆詞》中歌詞作了一些變化,如:“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滿喉”改為了“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滿喉”;“照不見菱花鏡里形容瘦”改作“瞧不見鏡里花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中“的”字在《紅豆詞》中刪除掉了;“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歌詞中的“便”字去掉了。
首句“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紅豆代表相思,在這句歌詞中,直接把“相思”一詞呈現了出來,點明主題,“相思”和“紅豆”一同出現,加重了相思之情的色彩,與此同時此曲中的相思之情并不是甜蜜的,這里用了“血淚”一詞,并且是“滴不盡”的“血淚”,這種刻骨銘心的痛楚,直接把人代入到了傷感之中,首句也奠定了全曲悲傷的基調。
第二句“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這一句歌詞明媚陽光,讓人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無限生機之中,第三句“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后”這一句歌詞從春景一下到了秋景,表達出了時間的流逝以及仍舊因為相思而睡不好,前三句歌詞,每句都是10個字,句式結構方正,并且都以“三個詞,四個詞,三個詞”的形式進行斷句,前三句的歌詞點明主題以及更多地以景言志,第四句“忘不了新愁與舊愁”直接表達了相思之苦的原因,這里的“愁”也是雙倍的“愁”愁上加愁,更凸顯內心難以明言的苦楚,因此,后面的兩句歌詞“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滿喉”和“瞧不盡鏡里花容瘦”表達了情中人為情所困,不管是多么美味的食物和多么華麗的衣服都不能排解心頭的苦悶,只能日漸消瘦,花容不再美麗,讓人非常容易聯想到美人被情所困后吃不下、睡不著而導致的憔悴悲傷的形象。“展不開眉頭,捱不明更漏”這相思之苦讓人眉頭緊鎖,時間難熬,這一句也是全曲中唯一重復的一句,證明此處情緒到達高潮,接著是“啊”作為感嘆詞,表現了心中的苦悶與無奈,最后一句應是全曲的總結,如果是呼應開頭,那么必然會用“相思”或者“愁苦”而這里卻用了“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來作為結束語,這里找不到愁苦的字眼,卻滿眼全是愁苦,表現了美學上的“妙”,該曲的詞通過十個“不”把最難表現得“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印象深刻,也體現了“清冷”、“悲涼”“纏綿”“幽怨”“失落”“傷感”的“意境”。
《紅豆詞》歌詞的意境特征用三個字來概括,即“清、巧、道”,“清”本指清晰、清純、音色干凈不污濁,一般用于古琴音樂意境的表述,而這里的“清”是指“清淡”、“清遐”和“清涼”,“清淡”原指顏色、氣味不濃,而《紅豆詞》的歌詞的“清淡”則是指安靜、靜謐的一種感覺,該曲歌詞并沒有因為愁苦的相思之情就把歌詞寫得非常得濃烈,讓人感覺壓抑,相反該曲的歌詞給人一種清爽之感;“清遐”之意為清新脫俗,歌詞采用古詩詞,用“雅”的文學形式,提高了該曲的層次感和美感;這里的“清涼”指,歌詞帶給人一種凄涼之意,頓感相思之苦與內心悲涼糾結之情。“巧”,意為細膩精致,《紅豆詞》的歌詞把相思之情、相思之苦、相思之愁描寫得深刻生動,對相思之情的刻畫十分到位,并且整首歌曲的歌詞多一字顯得多余少一字又缺少韻味,正所謂恰到好處,用一個詞表述為簡練精致。“道”即老子提出的追求自然,該曲歌詞并沒有過多的修飾與華麗的辭藻,而是通過簡短精煉的歌詞自然地表達了相思之情。引用茅原先生《未完全的音樂美學》[11]中的一句話概括:“幾乎是一個整體,小到每一個音,在音樂‘筆墨’的掌控之間,生命的脈搏隨著靈魂。”

首句的旋律起伏不大,都是圍繞小字二組降e進行,后一句的前兩拍是沿用上一句的材料,讓這種平穩纏綿的旋律繼續得以延續,第三句沿用了第二句的材料, 前三句在歌詞和旋律上都有一定的關系,是音樂的高潮部分,兩句連續使用了兩個附點音符,內在的動力性表達了歌曲激動地且飽滿的相思之情。
該曲旋律優美,平和的旋律進展與幽怨的歌詞結合為一體,旋律線的層層遞進,曲調的委婉蕩漾,把人帶入到似真似幻的愛情之中。
《紅豆詞》是一首像古詩一樣的歌,而且有中國特色,所以從聲樂的角度來說,《紅豆詞》并不適合用唱美聲的聲音來演唱這首歌曲,我們國家的民族唱法是最好的選擇,但需要注意的是,民族唱法的聲音太過明亮,會破壞這首歌曲原本幽怨、凄涼的情緒,因此,應該選擇稍微低沉、柔軟些的聲音來演唱,才能達到歌曲婉轉、纏綿的意境。
中國歌曲要求“字正腔圓”,在這首歌曲中,第一段主要以抒情性為主,旋律比較舒緩,因此,咬字需咬的“松”一些,如果演唱時第一段咬字太過“硬”就會破會歌曲充滿詩意的意境,到第二段情緒逐漸高漲,咬字就要要得“實”一些,凸顯飽滿的情緒,以及內心復雜的相思之情。在演唱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力度、速度以及休止符的運用,這些細節的處理都能更好地表達歌曲中悲痛的思念之情,把歌曲哀怨的意境表達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