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鄉村教育是關系中國鄉村未來命運的大事。鄉村振興的核心是教育振興,教育振興的重點是鄉村教師力量。可目前,鄉村英語教師師資力量匱乏,鄉村英語教師穩定性差,這都是實現全面鄉村振興道路上的阻礙。2021年2月2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指出:支持高校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服務。因此,地方高校應響應并貫徹這一戰略,為鄉村振興助力。地方高校就有使命培養出英語專業能力強、教學能力過關以及具有實踐能力、有高尚的人文素養的人才。
自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產業振興一直都是鄉村振興的重頭工作。到目前為止,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可鄉村教育的振興稍顯落后,英語教育在鄉村教育中尤其處于薄弱環節。
許多農村小學的教師比較欠缺,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還存在很大的問題。英語教師就尤其缺乏了,英語教師的數量比較少,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此外,一個英語教師要兼任好幾個年級,好幾個班的教學,導致分身乏術,無法勝任教學。并且英語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也不是很理想,有些英語教師沒有相關資歷證書,有些老師甚至不是英語專業畢業生。故老師們的英語學科知識能力和教學教育能力水平不高,一般表現在英語口語、發音、文化理解、聽力等方面。即使這樣,教師的流動性也非常大,鄉村學校招不來人,更留不住人。
然而鄉村教育所承擔的主要是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基礎教育,這個時期是奠定孩子生命基礎的做人教育的關鍵時期。對于英語學習來說,這也正是打好基礎的階段。缺乏英語教師這一教學環節的主體,鄉村英語教育進一步空心化,也會拖鄉村教育振興的后腿。因此,鄉村英語教育需要大量職業精神牢固、學科知識全面、專業基礎扎實、“一專多能”的師資輸入,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鄉村教育公平問題,才能在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路上更進一步。
針對本校英語教育方向的學生,筆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參與調查共計105名同學。



參與本次調查的學生主要分布在大二、大三和已畢業的學生群體中。由于大一的同學還未選擇專業方向,故不具有較大的參考性。大二、大三的學生已進行專業選擇且已對教育行業有一定接觸了解,為本次調查的重點對象。已畢業的學生已走上工作崗位,已確定其就業方向。當然,本次調查的對象如果有較多大四學生參與,數據會更為精準。但不影響整體的調查結果。根據調查,百分之七十教育方向的同學會選擇或已在中小學任教。這意味著,大多數的同學相比較流動性大的培訓機構更傾向工作穩定的中小學任教。百分之六十一的同學傾向于到離家近的地方就業。根據本校的招生生源,本校絕大部分的學生來源于湖南、貴州的二三線城市甚至城鎮山區,農村的學生生源占比較大。故至少會有百分之六十一的同學會回到家鄉去擔任中小學英語教師,他們是未來鄉村教育振興的主力軍。
對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進行學情分析

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同學對自身最欠缺的素質這一題,問題較大,所列出的選項之中,每個選項的占比都較大。其中扎實的英語口語基礎、豐富的英語知識和課堂實踐經驗是學生選擇較多的選項,這說明學生專業基礎不扎實,英語專業綜合能力有待提高以及教學實踐經驗嚴重缺乏。
故對英語專業教育方向學生的培養,需要調整其培養方案,既要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的英語專業基礎,又要幫助其在校期間多積累教學經驗,還要注重情懷思政教育。這樣才能提高教育方向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對鄉村教師這一職業有認同感、有貢獻精神的本土專業教師。
人才是實現鄉村教育振興戰略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振興鄉村要落地就必須解決作為“三農”核心的勞動力問題,吸引人才到農村。為了更好地為鄉村輸出人才,地方高校應該審時度勢、根據時代發展的需求,適當調整教育方向學生的培養方案,并仍然需要把培養英語教育人才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
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將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教育方向學生的在校學習內容應該能幫助學生獲得將來從事教師工作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包括學科內容知識,課程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有關學生及其特性的知識,有關教育脈絡的知識,有關教育的目標、價值、哲學與歷史淵源的知識等。因此,在開設課程時,開設的課程要盡量全面。通識類與專業類課程要兼顧;課程、教材、教法、測試等主要領域確保都有涉及。既在保留心理學、教育學及英語教學法等與教師培養相關的課程的同時,還應該增設外語教育心理學、第二語言習得方面以及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課程。本校設置的人才培養方案,不應該只保證教育方向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專業知識,還應該學會如何評估使用教學材料,并學會評價其學生的學習情況。
另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要相對平衡,課程設置還包括教育實習和見習。學校可以和當地農村中小學合作,把實習和見習的基地建在當地農村中小學。對教育方向學生來說,一個學期的實習和見習正好對之前的書本理論學習進行實踐,也可以作為日后成為鄉村英語教師的過渡。對學校來說,這也是一個服務當地的體現,對本校來說也是在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服務。對當地農村學校來說,這無疑是緩解師資這一燃眉之急。
專業學科知識作為英語教師發展的基礎能力,因此,從大一起,應夯實學生英語基本功,幫助學生口語更自信、語法更成體系,逐步幫助教育方向學生對語言技能,文學和文化這三類課程的掌握。由于本校很多學生來自不同省份,所接受的基礎教育不同,部分學生英語語音理論基礎不太扎實,且有些帶有方言口音。故應該延伸英語語音課程時間的長度,系統學習英語語音知識。并將語音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后,教師通過線上平臺布置課前課后語音作業,協助學生延長語音學習的時長。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語音實踐游戲,比如英語歌曲、電影臺詞模仿等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語法相對較為枯燥,課堂活動手段有限,改進教法存在困難。再加上語法較為復雜,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梳理相關知識,將錯綜復雜的知識系統化,積極推進語法課堂活動方式改革。學生也可以嘗試一些簡單的思維導圖,讓繁瑣的語法知識整理清楚。所有的專業學科知識的學習,應該不止于課堂上的學習,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線上資源,為學生的課后的學習提供選擇。學生也不能一味依賴老師,要培養自己的主動能力,主動去接受和接受知識,學習新知識,探求新方法,加強自身的英語基本功訓練,提升專業綜合能力。
教學的實踐能力對教育方向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夠科學合理地設置好實踐培養計劃,比如增加第二課堂,英語教育方向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會持續集中地展現,并且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于實習見習的時間有限,第二課堂也可以作為提升教學實踐能力的補充。首先,可以通過社團或者協會組織一些英語活動,如配音大賽、朗讀比賽、英文戲劇比賽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其次,充分借鑒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引進培訓機構進校園或者與其進行線上合作,提高對社會資源的利用率,給英語教育方向學生真實的實踐教學環境,讓他們在實踐練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創新教學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抑或可以在學校成立一些工作室,類似練功房一樣,為學生提供課堂演練的機會和指導。任何一種實踐手段,其各個環節和階段都應該強調、引導英語教育方向學生進行反思、歸納、總結,促使其結合教學實踐反復提煉、升華,逐步形成獨有的教學實踐思想和智慧。
師德是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而英語教育方向的學生作為教師的“雛形”,更應該有意識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養。平時的課堂應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教育學生認可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將教師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與此同時,鄉村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蘊含著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回答的“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等問題。要讓學生有鄉土認同感,有鄉村情懷,搞清楚自身的職業價值,了解自身肩負著鄉村振興的偉大歷史使命,承擔著“民族興,鄉村必振興”的歷史重任。
鄉村振興是我國目前的重大歷史使命,全國上下都應該一條心一同往一處使勁。地方高校作為注入鄉村振興人才的搖籃,尤其是英語教育方向的學院,在了解到鄉村教育振興的關鍵是教師之后,更應該合理地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結合鄉村教育振興的新變化和新需求,積極探索,多重措施多管齊下,為鄉村教育振興獻策獻力,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