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杜少斐 彭佳欣 王志宏 左秀玲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04
心腦血管疾病是危害我國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每年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約占全部患病死亡人數的35%,因此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疾病預防的重點[1]。糖尿病、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我國高血壓患病率為25.2%,現存糖尿病患者1.1億例,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加強對糖尿病、高血壓的預防對降低我國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意義重大[2]。研究顯示,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壓發病共有的風險因素[3]。脂聯素(APN)是一種內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質,由脂肪細胞分泌,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促進葡萄糖攝取、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體質量指數(BMI)、腰高比(WHtR)是評估肥胖的常用指標,目前有關BMI、WHtR與糖尿病合并高血壓關系的研究報道較少[4]。為探討BMI及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風險的影響,本研究選取3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以及350名常規體檢者進行了檢測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350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糖尿病診斷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5];高血壓診斷參照《老年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1版)》[6];無酒精性肝病;無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及相關并發癥;自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毒性肝炎;嚴重凝血功能異常;合并急性傳染病。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常規體檢的健康者350名作為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病家族史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 (n,x±s)
1.2 方法
1.2.1 血液檢測 采兩組研究對象空腹肘部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酶標儀(美國伯騰儀器有限公司)、脂聯素(APN)試劑盒(上海心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APN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LX20)檢測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
1.2.2 BMI、WHtR檢測 采用臺式秤(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檢測兩組研究對象的體重、身高。BMI(kg/m2)=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研究對象取站立位,應用軟尺測量其肋緣與髂嵴上緣間的最小周徑作為腰圍。WHtR=腰圍(cm)/身高(cm),將BMI≥24 kg/m2設為異常,將WHtR>0.5設為異常[7]。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液檢測指標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APN、TG、LDL-C、TC、HDL-C、BMI、WHtR水平。
1.3.2 發病風險 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BMI、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風險的影響。
1.3.3 交互作用 采用Andersson等[8]編制的Excel計算表,分析BMI、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的交互作用。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BMI或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風險的影響通過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OR)及95%可信區間進行描述;BMI、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的交互作用采用相加模型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求出調整后的OR值及回歸系數β,然后采用Andersson等編制的Excel計算表,計算出交互作用評價指標(協同效應指數、交互效應超額相對危險度、歸因交互效應百分比)。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對象的APN、血脂指標、BMI、WHtR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血清APN、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TG、LDL-C、TC、BMI、WHtR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的APN、血脂指標、BMI、WHtR水平比較 (n,x±s)
2.2 BMI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風險影響的Logistic分析 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整吸煙、飲酒、飲食、TG、LDL-C、TC、HDL-C等因素后,BMI異常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BMI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風險影響的Logistic分析
2.3 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風險影響的Logistic分析 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整吸煙、飲酒、飲食、TG、LDL-C、TC、HDL-C等因素后,WHtR異常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風險影響的Logistic分析
2.4 BMI、WHtR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的交互作用 以BMI、WHtR正常者為對照,調整吸煙、飲酒、飲食、TG、LDL-C、TC、HDL-C等因素后,BMI或WHtR異常導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的OR值分別為4.091和3.884;BMI、WHtR異常共存者發生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風險是BMI、WHtR均正常者的8.317倍。見表5。

表5 BMI、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交互作用的定性分析
BMI、WHtR異常共存導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的效應為兩者單獨存在時效應之和的1.379倍,由BMI、WHtR異常交互作用導致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病率是由其他未預測因子所導致的患病率的1.598倍;在BMI、WHtR異常共存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的危險性中,有28.69%是由兩者的交互作用所引起。見表6。

表6 BMI、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交互作用的定量分析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高于單純糖尿病患者或單純高血壓患者,預防兩者共存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9]。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轉變,肥胖已成為現階段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BMI來評估機體的肥胖情況,但BMI無法準確評價其腹部的肥胖程度,而較大比例的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存在腹型肥胖,因此可推測腹型肥胖可能與糖尿病或高血壓的發病有關[10]。
腰臀比主要用于評價中心型肥胖即腹型肥胖,但具有一定局限性[11];而近年的研究認為,WHtR是較腰臀比更好的一個評價腹型肥胖的指標[12]。APN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多肽,能阻止機體內皮祖細胞過早衰老并促進內皮修復,維持代謝穩態,還可用于評估內臟肥胖和胰島素抵抗[13-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血清APN、HDL-C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TG、LDL-C、TC、BMI、WHtR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與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血脂代謝發生了紊亂,且腹型肥胖明顯,可能與疾病的發生有關。進一步分析發現,BMI、WHtR異常共存者罹患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風險是BMI、WHtR均正常者的8.317倍,BMI、WHtR異常共存的效應為兩者單獨存在時效應之和的1.379倍;由BMI、WHtR交互作用導致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病率是由其他未預測因子導致的患病率的1.598倍;在BMI、WHtR異常共存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危險性中,有28.69%是由兩者的交互作用所引起,BMI、WHtR異常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發病具有較強的交互作用。
研究發現,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會增加患者高血壓的發病風險[16-17]。本研究結果顯示,BMI、WHtR異常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肥胖患者脂肪堆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易發生糖代謝異常;患者血液脂質增加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肥胖者的肺循環、體循環血流量增大,會導致小動脈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搏出量與每搏輸出量增加,加重左心室負荷,使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以及心房利鈉素等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可能是肥胖患者極易發生高血壓的重要原因[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