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南 師紅利 任曉妍
鄭州市骨科醫院治未病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頸椎病是以頸肩痛、上肢麻木、頭暈頭痛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其發生多與頸部損傷、頸椎肥厚增生、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等所致的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從而刺激頸部神經、血管及頸脊髓等有關;部分患者合并頸部活動受限甚至出現被迫體位,嚴重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1-4]。以往對頸椎病患者,臨床上多采用推拿、牽引等綜合物理康復治療,治療效果有限。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頸項肌肌力訓練能夠促進頸椎病患者的頸椎功能恢復,改善疼痛程度。為探討綜合物理康復聯合頸項肌肌力訓練治療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選擇90例患者進行了干預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接診的頸椎病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頸椎病的診斷與非手術治療》[5]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經CT、X線檢查確診;(2)認知功能正常;(3)患者簽署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哺乳期、妊娠期患者;(2)罹患肝、腎、心血管嚴重疾病患者;(3)智力障礙或有精神疾病患者;(4)伴發風濕病、頸椎骨折、頸椎炎、網球肘、肩周炎等疾病患者;(5)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6)近期服用止痛藥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干預組患者男30例、女15例;年齡33~69歲,平均(52.65±4.12)歲;病程2~42個月,平均(21.39±3.15)個月。對照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齡32~71歲,平均(52.79±4.04)歲;病程4~41個月,平均(21.31±3.12)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綜合物理康復治療,連續治療2周。(1)常規牽引:患者取坐位,使用枕頜牽引帶,行懸吊式縱軸中立位牽引治療,牽引重量約為患者自身重量的10%,30 min/次,1次/d。(2)推拿:患者取坐位,用叩打、推、拿、揉、滾等手法按摩患者頸部穴位,如肩井、大椎、風池、阿是等穴位,1次/d,20~30 min/次。(3)中頻電治療:患者取坐位,使用FK-998-G電腦中頻電療儀(北京祥云佳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于患者肩部、頸椎對稱放置4塊硅膠電極(120 cm2),采用儀器程序處方2號進行治療,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節電流強度,20 min/次,1次/d。(4)磁振熱:患者取坐位,使用LGT-2600D磁振熱治療儀(廣州龍之杰科技有限公司),在患者頸肩部放置治療導子,設置低中檔加熱強度進行治療,20 min/次,1次/d。(5)紅外線:患者取坐位,使用YSHT型紅外熱輻射理療燈(上海躍進醫用光學器械廠),輻射器與患者皮膚距離15~30 cm,垂直照射頸肩部軟組織,20 min/次,1次/d。
1.2.2 干預組 給予綜合物理康復及頸項肌肌力訓練治療,綜合物理康復治療同對照組。(1)頸椎前后屈伸訓練:治療師雙手置于患者腦后枕或前額處,借助手部力量抵住患者頭部,向后或向前方向運動,10次為1組,每次訓練約1 min,每次訓練后需短暫放松后再進行下次訓練。(2)頸椎左右側屈訓練:治療師雙手置于患者頭部右側或左側,用掌心撐住其頭部,叮囑患者頭部用力抵抗向右或向左運動,10次為1組,每次訓練約1 min,每次訓練后需短暫放松后再進行下次訓練。(3)頸部左右旋轉訓練:患者雙手放于頭部顳側,一側手用力10 s后換另一側手用力,靠肩部的力量保持平衡、阻抗頭部轉動,連續5次為1組,3組/d。(4)頸部中立位訓練:保持頸部中立,并以手掌從雙側面頰、后枕及前額處施加力量,頭頸部進行對應的對抗練習,強度以稍感頸部微痛為宜,持續10 s為1次,連續5次為1組,3組/d。每周進行頸項肌肌力訓練3~4次,連續訓練2周。在患者出院前教會家屬訓練方法,保證患者出院后可居家進行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效果 參照文獻[6]進行評定。痊愈:患者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不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顯效:患者頸椎偶爾出現酸痛,短暫休息后會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頸肩背疼痛減輕,仍需接受治療;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頸椎功能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2周后,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障礙程度。量表共10項,包括自我照顧、疼痛程度、頭痛、直立、工作、注意力、駕駛等,總分為0~5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頸椎功能越好[5]。
1.3.3 疼痛程度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2周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總分0~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嚴重。
1.3.4 復發情況 治療結束后隨訪兩組患者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的疾病復發情況。復發:患者重新出現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影像學檢查顯示頸椎有退行性改變。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2周后,干預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頸椎功能及疼痛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NDI評分、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周后,兩組患者的NDI評分、VAS評分均明顯降低,干預組患者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DI、VAS評分比較 (n,x±s)
2.3 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比較 干預結束后隨訪兩組患者6個月,干預組患者復發2例,對照組患者復發8例,干預組患者的復發率(4.44%)顯著低于對照組(1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P=0.044)。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因頸部肌肉調節性受損以及椎間盤、韌帶、關節結構等受到破壞所致,患者頸部出現酸、脹、麻、痛感覺。頸椎病患者若不及時治療會隨著病情加重而出現上肢麻木、眩暈等癥狀,嚴重者甚至癱瘓[7-8]。物理康復療法包含牽引、紅外線、中頻電、磁振熱等被廣泛應用于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中,中頻電能夠通過電流刺激機體細胞發揮治療深部組織的作用,具有消腫、消炎、改善微循環、松解粘連等作用,能促進患者的運動神經功能恢復;紅外線通過加溫作用能擴張局部血管,提高微循環血流量,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和代謝,促進炎性物質吸收[9-10];磁振熱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11]。
依據功能可將頸部肌肉分為穩定肌和運動肌,前者起到穩定關節、增強耐力的作用,后者可為關節活動提供力量[12-13]。改善頸部肌肉的穩定性、協調性及力量是目前頸椎病康復治療的熱點,可行性更好。本研究將頸椎病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綜合物理康復治療,干預組患者給予綜合物理康復以及頸項肌肌力訓練治療。結果顯示,干預2周后,干預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NDI評分、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結束后隨訪6個月,干預組患者的復發率(4.44%)顯著低于對照組(17.78%)。結果提示,綜合物理康復聯合頸項肌肌力訓練治療可有效改善頸椎病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日常生活障礙程度及疼痛程度,顯著降低患者的復發率[14]。
頸椎病患者活動受限,頸椎周圍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生物力學性質下降,易發生疲勞[15]。慢性頸椎病患者的后伸、前屈和旋轉肌群的肌力顯著降低,其中尤以頸項肌群最為明顯,而肌肉運動的不平衡會直接影響肌力平衡,使頸椎病病情進一步加重。頸項肌肌力訓練能有效改善頸椎病患者減弱的頸部肌肉肌力,提高肌肉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多角度的靜力性抗阻訓練可緩解患者頸部肌肉痙攣,增強頭頸部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促進軟組織修復。綜合物理康復治療能夠改善患者肌肉的組織特性,聯合頸項肌肌力訓練能夠進一步增強患者肌肉訓練效果,避免肌群過度參與,降低頸椎病患者的復發率。
綜上所述,綜合物理康復聯合頸項肌肌力訓練治療能夠明顯提高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日常生活障礙程度及疼痛程度,顯著降低疾病的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