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晶晶 郭曉倩 王麗英
摘? 要: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也是每個黨員都應自覺完成的政治任務。學生黨員作為高校青年學生,是未來黨的事業的接班人,加強黨史學習教育至關重要。本文闡述了學生黨員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的意義,并從黨建育人、思政育人、實踐育人三方面提出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方法和路徑,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拓展,為高校實現學生黨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提供建議與思路。
關鍵詞:學生黨員;黨史學習;教育;黨建
中圖分類號:D23;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2-0008-03
一、高校學生黨員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推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黨史就是一部鮮活的思政育人教材,同時也是培育高校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當今青年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學好黨史是每位青年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大學生在學習黨史過程中能夠升華思想、汲取力量并持續奮斗,其對大學生的人生具有重要指引作用。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黨史學習教育也成為大學生黨員的“必修課”,對塑造青年大學生的品格和道德情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黨史學習教育同時具有思想和政治教育屬性,二者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黨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和催人奮進的能量,學習黨史有利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有效筑牢學生黨員思想根基的根本途徑
學生黨員是中國共產黨整個黨員隊伍中最年輕、最具活力的黨員群體,且多為“90”后和“00后”,他們所具備的特點和當前所處的時代背景,都易使他們的思想受到不良影響的沖擊。從黨史育人的視角出發,學習黨史有利于學生黨員堅守自身的理想信念、夯實思想防線,是筑牢他們思想根基的有效途徑。在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前仆后繼、頑強奮斗,不斷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嘗盡艱難困苦,卻初心不改、一往無前,靠的就是堅定的思想信念。思想就是力量,學生黨員可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找尋并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三個問題的科學答案[2],從中深刻感悟思想偉力。
(三)持續加強學生黨員繼續教育的關鍵環節
加強黨員繼續教育是實現思想建黨和自我革命的基礎工程,是筑牢初心使命的基本途徑,新形勢下的黨員繼續教育對保證未來黨員隊伍的質量和整體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中關于黨員教育基本任務中明確規定了要對黨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3],而黨史就是開展該教育的根本依據,高校學生黨員則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主要對象。面向青年學生黨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在激發他們愛國主義熱情的同時,能夠加深他們對黨的歷史的認識,扎實政治理論基礎,提高黨員意識和黨性修養,引導他們弘揚黨的光榮傳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黨員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四)學生黨員引領其他青年學生的堅實保證
根據2021年中國共產黨黨內最新統計數據[4],9514.8萬名黨員當中,有306.7萬名黨員身份為學生,2021年共發展黨員473.9萬名,35歲以下黨員382.4萬名,占80.7%,其中學生為187.2萬名,在青年黨員中占比49%。由此可以看出,近年來新加入黨組織的主力軍來自學生,青年黨員也成為黨的重要力量。斯大林曾指出:“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青年,有垂頭喪氣的、疲憊懈怠的、悲觀失望的,也有朝氣蓬勃的、活潑愉快的、意志堅強和不達勝利決不罷休的”[5],這說明青年大學生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其中的矛盾性會致使他們的發展方向各不相同,又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而前者正需要和他們朝夕相處的學生黨員引領他們走向光明。學生黨員具有“學生”和“黨員”雙重身份,他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與工作中以及思想方面一般都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黨員這一身份對這些學生而言,是對他們各方面的肯定,但對其他學生來說也是一面顏色鮮明的旗幟,常態化學習黨史有利于“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作用的發揮[6],高校通過把穩學生黨員思想之舵來把穩其他學生的思想航向。
二、堅持黨建育人,以紅色力量涵育時代新人
(一)打造學習型黨支部,讓理論學習“實”起來
黨史學習教育的基礎在于學習,學生黨支部也是加強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徑,從黨支部建設的角度出發,打造氛圍濃厚的學習型黨支部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必要前提。高校應將黨史作為學習型黨支部建設的重要內容,把握住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這條主線,扎實開展理論學習,將校園中的優良學風帶入黨支部,以學習促提升,將黨史學習貫穿于集中學習、“三會一課”、黨日活動等組織生活中。學校應用好“學習強國”軟件與支部群,為黨員配備黨史教育教材與筆記本,引導其深入研讀理論撰寫學習心得,定期開展黨史讀書會等,黨員自學與集中學習相結合,提高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習本領。學校可根據學習目標劃分不同的學習群體,使本科生黨員與研究生黨員分別開展理論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也可在黨支部內結對子共學黨史,以先進帶后進、以老黨員帶新黨員,通過黨員的傳幫帶作用實現幫學促學,讓黨員在提升彼此黨性修養與理論水平的同時,傳承信仰力量。
(二)守好課堂教育渠道,讓學習熱情“燃”起來
在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課堂教學是主渠道,對學生黨員來講,課堂教學主要包括思政課、黨校培訓與黨史講座以及“三會一課”中的主題黨課,因此用好這三類課堂能夠讓學生黨員最直接、最深刻地學習黨史,能夠從內心深處打動學生,激發學生黨員對黨史的學習熱情。思政課不僅僅是面向黨員的課程,也是全體大學生的必修課,更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核心渠道。思政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可將黨史相關內容或元素有機融入所講授的思政課中,講透所授課程中所蘊含的“黨史”道理。黨校可開設黨史必修課或選修課,用好黨史學習主渠道。黨校作為培訓黨員的重要陣地,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具備平臺優勢,黨員具有一定知識基礎,高校開展培訓時,應提升理論深度,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把黨史課講得有血有肉;也可結合名家講座,將好的黨史教學延伸至全體學生,聚焦“悟思想”,引導學生把“一堂課”的感悟轉化為奮進的力量。
(三)活用紅色文化資源,讓黨史教育“動”起來
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紅色基因,它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在新時代大學生黨員中開展教育管理的優質資源,用好紅色文化能夠提升學生黨員的精神境界。首先,高校應活用紅色文化載體,如革命舊址、歷史紀念館、名人故居、專題展覽等,現場追溯歷史;也可從黨史文學影視作品、革命歌曲、開發文創產品以及繪畫舞蹈等挖掘紅色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重視對紅色文化載體的有效運用,使黨史學習更“接地氣”。其次,高校應豐富紅色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熱愛黨史文化,開展黨史情景劇表演、黨史知識競賽、紅歌聯唱、傳播紅色故事、講述黨史微黨課等活動;也可組織學生尋找并采訪親歷黨史的革命人物,與“活著的歷史”進行交流,或將他們請進校園、請到學生身邊,拉近黨史與學生的距離。
三、融合思政育人,以信念之光照亮奮進之路
(一)把握全程教育,落實平日節日“雙聚焦”
首先,要抓在經常、融入日常,努力在“常”字上下功夫。高校應將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長期堅持的重大政治任務,做好氛圍營造和宣傳工作,將“學黨史”潛移默化地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去,通過黨團活動、知識競賽、文藝展演、情景劇表演、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深化學生黨員的愛黨愛國情懷。其次,要把握關鍵節日的教育時機,努力在“節”字上下功夫。高校應充分運用好國慶節、建黨節、建軍節、五四青年節等重大紀念日的教育資源,用好黨史故事、黨史人物素材,以“過節”的儀式感增強學生黨員的信仰根基。此外,高校還應結合時政熱點追溯其在黨史上的軌跡,以學生關注的政治事件為契機開展黨史教育。
(二)拓寬教育渠道,筑牢線上線下“雙陣地”
高校應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原理和黨史蘊含的偉大精神,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線上線下“同心圓”:首先,以第二課堂為半徑,構筑線下育人內層圓,搭建實踐平臺,創造黨史教育實踐機會,將學校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社會的基本職能與黨員作用發揮相結合,讓黨員在校園實踐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讓黨員走進社會參加多種志愿服務,讓黨員積極參與有關黨史的研究活動,引導學生黨員在不同領域和道路上都能感受到黨史中的真理力量。其次,以網絡平臺為半徑,構筑線上育人“外層圓”,“互聯網+”時代,微信公眾號、微博、QQ、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學生常用平臺也在不斷變化,學習黨史“入腦入心”的前提是“入眼入耳”,因此黨校要跟著學生走,占領網絡陣地,積極運用學生們愛聽、易引起情感共鳴的方式在線上多感染學生,用短文章、評論、短視頻等方式與他們進行心靈交流。
(三)黨建引領團建,實現黨員團員“雙覆蓋”
黨史學習教育在高校中不應僅面向黨員開展,更應該延伸至其他學生,黨建帶團建,是培養、團結和凝聚廣大青年學生的有力舉措,也是學生黨員引領帶動其他學生的重要途徑。例如,黨員講授黨史黨課,并錄制視頻形成教育素材,面向廣大團員宣傳;黨支部與團支部共建、黨員與團員結對子,聯合開展學習和主題活動,黨員為團員講解黨史故事與精神內涵,通過黨員將紅色基因接力棒傳給團員;黨員指導團員講團課、指導團員開展實務工作、指導團員開展黨史教育主題活動。多措并舉實施黨建帶團建,以黨團聯動緊密黨員與團員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黨員從黨史學習教育的受教育者轉變為團員的教育者,激發全體青年黨員與團員學習黨史的熱情與積極性,發揮黨員模范引領作用的同時,穩固黨員隊伍的群眾基礎,促進其自我教育。
四、深化實踐育人,以擔當作為譜寫青春之歌
(一)以行踐學,在實踐中感悟黨史力量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黨在百年風雨歷程中,也將實踐作為黨的優良傳統,因此要樹立青年學生的實踐思維,在實踐中發揚紅色精神文化。例如,高校可挖掘家鄉的黨史資源,讓學生感受地方黨史的精神內涵;尋訪紅色記憶模范人物,在對話中觸摸真實而震撼的黨史故事;依靠學生組織搭建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平臺,把握學生組織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基本職能,走出課堂、走進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多領域開展實踐活動;成立黨員先鋒崗和志愿服務隊伍,使學生黨員在志愿服務、學生互助、公益宣講、社會救助等實踐中堅定自己一心為民的立場和服務人民的初心,從而以實踐的方式促進學生以行踐學,通過增強學生黨員的行動自覺實現學史力行。
(二)主動作為,在擔當中突顯學習實效
黨史學習教育,重在知行合一。高校應將黨史學習教育中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要求長期落實落地,將黨史學習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在日常工作中把學習黨史同教育管理工作結合起來,指引學生黨員在思想引領、學風建設、科技創新、生活關懷和就業升學等方面主動作為,多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讓他們在服務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黨史學習教育帶來的實際效果和實實在在的幫扶。此外,引導學生黨員在關鍵時刻和危急關頭主動站出來,踐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黨員主動服務的意識和敢于擔當奉獻的精神,轉化為具體的實際行動,增強黨史學習的實效性,讓青春在擔當作為中閃閃發光。
五、結語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具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高校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學生黨員作為黨和國家未來事業建設和發展的后備軍,對其開展常態化的黨史學習教育必不可少。學習黨史對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強化歷史擔當都有著不言而喻的重大意義,因此高校應持續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文化知識學習、融入個人理想抱負鼓勵青年學生建功立業,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
參考文獻:
[1] 傅帥雄. 試論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黨史教育[J]. 大學教育,2016(09):71-73.
[2] 習近平.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 黨建,2021(04):4-11.
[3] 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J]. 支部建設,2019(17):17-22.
[4] 中共中央組織部. 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N]. 人民日報,2021-07-01(05).
[5] 伊遠標. 對青年學生開展黨史教育的思考[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03):64-65.
[6] 段妍. 黨史學習教育重在實現常態化制度化[J]. 人民論壇,2021(17):36-39.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