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錦蘭 許輝
摘 要:近年來,安徽省通過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和“158”行動計劃,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明顯成效: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基地發展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但由于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支撐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和規劃引領等問題,制約了安徽省優質農產品基地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為此,該文提出了以下4點建議: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優質農產品生產現代化;強化產業集群建設,推進優質農產品加工物流現代化;強化科技協同攻關,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強化規劃引領,完善政策支持。
關鍵詞:優質農產品基地;要素支撐;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6-0157-02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的部署要求,安徽省啟動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和“158”行動計劃[1]。近年來,安徽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積極精準施策、優化要素配套、科學合理布局,全面推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基礎設施薄弱、科技支撐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和規劃引領等問題,制約了安徽省優質農產品基地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為此,本文在總結安徽省農產品基地建設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意見,以期通過強化要素支撐,提升安徽省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水平,助推安徽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
1 安徽省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成效
1.1 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水平穩步提升 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求。圍繞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安徽省深入實施“158”行動計劃,推進省級示范基地認定和省級示范基地創建主體遴選。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7個,面積突破53.3萬hm2,原料產量突破400萬t,對接企業近300家。
1.2 基地發展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一是強化農業基礎設施支撐,安徽省在全國率先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近333.3萬hm2。二是強化科技支撐,2020年安徽省農機總動力6800萬Kw,居全國前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比全國平均高近10個百分點。三是強化政策支撐,安徽省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市、縣各級財政每年安排資金超100億元,支持鄉村產業發展。此外,通過設立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創新方式拓寬投融資渠道,助推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各區域農業主體功能不斷強化,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布局正在形成。
1.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安徽省近年來實施了農業人才培育四大工程:“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能力提升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工程”“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育工程”,有力支撐了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同時,總結農村人才培育典型經驗,提煉成功做法和培育模式,向全省宣傳推廣,發揮示范作用。目前,安徽省農村實用人才人數近200萬人,包括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技能帶動型和社會服務型等多類型人才,為提升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水平提供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
2 安徽省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生產基礎設施依然較為薄弱 2019年安徽省高標準農田占比剛剛過半,而鄰省江蘇2018年占比就已超過60%,加之且后期管護跟不上、建管脫節,安徽省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不高,耕地分散化、碎片化現象較為嚴重。優等耕地(1~4等)僅占全省耕地評定總面積的2%,占全國優等耕地總面積的比例不到3%[2]。此外,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破損、帶病運行問題較多,水電路氣等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無法滿足農產品基地高質量發展需要。
2.2 科技支撐引領能力不強 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留守老人,農業產業鏈從業者普遍綜合素質和受教育水平低,專業型人才少、高技能人才比重低[3]。安徽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6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于40%,龍頭企業科研投入不到河南和山東的25%,圍繞長三角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的財政專項科技投入較少,農業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不顯著。
2.3 政策支持與規劃引領不足 雖然安徽省各地圍繞“158”行動計劃和“五個一批”工程出臺了人才、科技、土地、財政與金融支持等專項支持政策,一些地方頒布實施了相關建設規劃,但由于實際操作層面存在著極強的復雜性,導致一些政策無法真正落實,使得政策支持效果打折,錢、地、人、科技等要素約束依然存在。安徽省農產品基地產業布局缺乏規劃引領,大部分產業布局處于自發狀態,空間布局呈平面布局狀態,種養基地規模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水平低,加工物流對農產品生產帶動作用弱,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聯動發展水平不高。
3 推動安徽省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的建議
3.1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優質農產品生產現代化 強化優勢特色農產品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糧食功能區建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維機制創新,強化農田健康土壤培育、水利設施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4],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品相結合,農信、農機、農藝相融合,從而提升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科技支撐水平。
3.2 強化產業集群建設,推進優質農產品加工物流現代化 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民創業園、田園綜合體建設,強化產業集群招商,做大做強本地龍頭企業,加大農產品產地加工、精深加工、物流貿易、綜合利用以及關聯企業及配套支持服務機構的空間集聚水平,促進集群分工與專業化發展,催生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聯動建設,推動集群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整合升級[5]。
3.3 強化科技協同攻關,提升科技創新支撐 圍繞制約安徽省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的技術瓶頸,組織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省重點研發計劃,開展智能灌溉、智慧植保、農業物聯網等智慧農田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加快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協同攻關,研發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綠色健康深加工產品,加快5G、區塊鏈等新技術示范推廣應用[3],促進菌類、中藥材、果品、蔬菜、茶葉、水產品和畜產品等由食品初加工向現代醫藥深加工轉型升級[5],不斷增加營養健康、食藥同源的優質食品供應。
3.4 強化規劃引領,完善政策支持 將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發展作為省、市、縣“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重點工作優先推進,編制專項發展規劃統領基地建設,優化建設布局。引導金融、保險、信息服務、市場營銷等專業化服務機構進駐基地,推動產業集聚和一站式服務。創新科技、人才、金融、用地、用水、用電等支持政策,用好用足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和政府專項債,加大對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6,7]。通過積極的金融、用地政策,切實助推龍頭企業和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加大農民技能和高素質培訓力度,著力營造基地農業人才發展良好環境,加大創新型人才引進,吸引更多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性強的復合型人才隊伍,為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安徽:將在全省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批”工程[J].中國食品,2019(17):64.
[2]張樂樂,陳翔,魏鳳珍,等.安徽省耕地利用現狀及對策分析[J]. 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8):115-118.
[3]張樂樂,陳翔,王韋韋,等.安徽省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21(10):243-245.
[4]朱超才.促進安徽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思路和對策[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11):780-784.
[5]吳珍,郭敏,許輝,等.安徽省稻蝦共作模式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04):1-6.
[6]袁敏華,艾云平,吳杰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下安徽省農產品物流金融發展研究[J].景德鎮學院學報,2021,36(01):92-98.
[7]李東平,肖揚書,楊普,等.安徽省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36):13087-13089.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