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伊桐
摘 要:人民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起點、實踐支點與價值原點。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工作的新發展、新變化,做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論述,明確回答了新的歷史階段中維護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方向,形成了新時代人民觀的整體理論形態。把握其生成邏輯和價值意蘊是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的本質要求,是夯實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之基的力量之源,標定“中國之治”新境界的價值坐標,為世界人民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生成邏輯;價值意蘊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9-0026-02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鄒莊村考察時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1]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在繼承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優良傳統基礎上,在黨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有著嚴密的理論邏輯,貫穿著深刻的價值意蘊。“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2]135,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進一步明確了堅定人民立場的主張和依據,開辟了為人民服務的新境界,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新發展。
一、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的生成邏輯
(一)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當代表達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觀的經典論述對中國共產黨和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具有很大的啟迪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無產階級的屬性做了定義,認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3]283馬克思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肯定并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以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為邏輯起點,萌芽于習近平總書記梁家河的知青經歷。在繼承“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創造者和社會歷史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一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經過長期的基層錘煉,集合新時代的現實國情世情黨情,在治國理政的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新時代人民觀。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充分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思想的學習與借鑒、秉承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當代表達。
(二)歷史邏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傳承與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4]28習近平總書記吸收借鑒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在理論探索與執政過程中運用大量民本思想內容,將重民愛民的思想精髓吸收并上升到治國理政重要力量來源和價值資源的高度,指出:“‘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于人心向背。……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4]28進一步提高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觀。
(三)發展邏輯:對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繼承與創新性建構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堅定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都在用實踐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毫不動搖地遵循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和實踐是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形成的實踐邏輯和價值遵循。
毛澤東同志認為:“在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過程中從來都不存在什么上帝或者救世主,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全中國的人民群眾。”[5]1102在革命早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同志將為人民謀福利作為觀察、思考和處理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繼承并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根據新時代背景下的具體實踐,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做出更深刻的理解,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主體地位思想,逐漸形成了具有新時代特點的人民觀。體現出當代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根本立場和實踐邏輯。
(四)時代邏輯:立足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強調必須堅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6]步入新時代以來,國內外形勢發生著巨大變化。新的歷史條件下,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回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妄圖利用文化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達到削弱社會主義力量的目的。為從根本上維護好和實現好人民的切身利益,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新的歷史起點,遵循歷史規律,結合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從國家、人民和時代的現實出發,以其高瞻遠矚的格局和視野,提出在新的歷史階段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實現人民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目標,滿足人民在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這一完整的理論體系。
二、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的價值意蘊
(一)理論創新維度: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本質要求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7]。始終強調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顯著的政治品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產生而又服務于實踐的偉大理論。“人民”二字不僅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的高頻詞,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的發展目的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層面、人民層面和時代更迭的現實角度出發,提出黨和國家必須提升人民主體地位高度,在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同時要將民生作為工作重點,直面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充分調動人民主體力量。明確回答了在新時代如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主體地位和利益不受侵犯,如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路徑和方法。深化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牢記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方向。
(二)實踐發展維度: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
如今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科技產業迅猛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進步。但與此同時,新時代新的歷史節點也給我國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保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6]。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將社會建設的重點落在民生方面,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注重民生保障,提出要切實發揮社會組織的良性引導作用,充分彰顯廣大人民的首創精神和主體作用,筑好社會治理的基礎,進一步優化社會治理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積極推廣全民綠色生活,喚醒人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調動人民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生態建設的正向回饋。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人民觀體現在經濟、生態、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致力于打造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為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三)世界引領維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智慧啟示世界未來的價值定位
當今世界正處于科學技術大發展、社會格局大變革、經濟局勢大調整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期待,應對新挑戰,打造穩定和諧的新世界格局,建設美好而和平的嶄新世界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共產黨宣言》以寬廣的國際視野和人類關懷,闡明無產階級“自身的解放”與“世界的解放”相一致,以建立“自由人聯合體”為己任的共產主義思想,為人類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6],“中國人歷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一個世界性大國的擔當首先體現在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世界人民過得好。”[8]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的指引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探索新對策新出路,合理關切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主張與各國人民結伴而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并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等全球治理新理念。為破解當今世界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全球治理層面和高度,深刻反映出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全新的價值定位。
參考文獻:
[1]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民為中心重要論述[J].民心,2021(7):6-8.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N].人民日報,2012-11-16(1).
[8]大道之行——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解說詞(第一集)[N].北京日報,2017-0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