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縣志
【摘 要】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社會對信息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在新工科背景下,有一些職業高校面臨著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習觀念落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定制化、工程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因此,需要將信息產業與產教融合教育理念深度結合,結合高職的教學要素,與企業資源進行合作,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滿足電子信息產業的人才培養需求。
【關鍵詞】高職教育;產教融合;電子信息;教學改革
課題項目:2020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湘西民族地區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高職電子專業為例。項目編號(20C1812)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電子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XJKX21B182)
作為我國經濟的主體之一,電子信息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非常龐大,在人才的選擇方面,企業更側重于技術能力強、職業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我國大部分職業學校都有開設電子科技專業,讓學生直接參與工程技術的開發和研究;把創新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電子信息人才培養計劃中,提升職業教育水平,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加快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一)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需要遵循“學科劃分、共建交流、課程模塊化、分類學習、教研結合”的原則,整合教學、科研、社會等優質資源,不斷優化課程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整體理解,拓展信息專業技能水平,打造高效的職業培訓理念,通過多學科交叉學習、科研教學、科研實踐等方面來健全人才培養體系。以蘇職大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為例,蘇州職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學院于2004年成立至今,在蘇州、長三角等地積極引進人才市場,以高水平的專業發展,優質的招生錄取質量為教育基礎,成為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示范學院。根據以上實際情況,蘇州職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教師通過對專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的調查,并通過舉辦相關研討會的方式,充分了解蘇州地區電子信息行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同時,連續走訪多家關聯公司,對幾家企業的信息技術使用方向進行重點調查,廣泛收集用人單位的相關資料,通過科學的方式對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充分論證,最終確定電子信息技術的教育方針,并建立人才培養制度。建立學生與合作單位之間的緊密聯系,以促進人才培養。拓寬課程結構和教材開發的相關渠道,對學生的實習地點及實習評估標準進行完善。此外,老師和校方管理人員還要成立人才培養研討小組,確保所有實踐作業的經費得到保障,通過建立管理機制,對課程內容進行充分實施,在教學資源得到充分開發的基礎上,發揮出教師的專長,對學生實施有效管理,為人才培養機制打下基礎[1]。
(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
以人才培養為目標,突破原有的傳統學習模式,聚焦專業課程體系,增加交叉課程的比例,實施課程計劃的充分整合,體現多學科之間的交叉互動。例如,對于基本的課程教學,如信息模擬電路、計算機工作原理、傳感器運行原理等,都包括了相關的參考文獻,不僅要與學習目標相適應,還要在實踐中進行創新,通過電子電路實驗,實習,最終設計等,明確實際課程的研究目標。在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培養的同時,還要增加符合人才發展目標的學習和創業課程。此外,還要強化對學習過程的管理,引進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學生更加重視學業的同時,使績效考核過程能夠順利完成。
(一)深化校企合作機制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電子信息教育的教學目標往往比較籠統,不利于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對電子信息職業教育的工程經驗和專業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結合地方企業,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校培養專業人才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面向電子信息產業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基本專業知識水平,使學生專業技能能夠充分滿足社會需求,彌補學生專業技能與電子信息行業的差距,實現校園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以柳州職業學院為例,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首先對師資水平進行了加強,教研組不僅教學水平高,而且有很強的科研和社會交往能力。同時,還要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建立全國領先的通訊技術培訓中心。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與中興通訊聯合成立了廣西唯一的“中興通訊產業創新基地”,不僅使全國企業信息技術標準得到落實,還進一步拓寬了和電子信息行業的國際先進標準,實現了電信技術、光纜傳輸、數據傳輸、信息安全等領域的全面覆蓋式教學。不但使學校的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還使該校的學生就業質量再上一個新的臺階。2017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而且對口率也達到了91.38%,處于業界領先水平。通過校外企業的支持和教師團隊的科學指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在理論和實際工作得到充分結合的同時,使學生未來的發展得到良好保障[2]。
(二)構建高效師資團隊
要想培養高素質專業信息化人才,關鍵在于教師團隊的教學能力。目前,很多學校教師不能完全適應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教學需求,很多教師在畢業后就直接任教于高等專業教育機構,缺乏教學經驗。由于教學經驗的匱乏,以及對社會信息企業的用人標準不夠了解,隨著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無法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先進的專業知識教學。為了改善這種問題,需要聘請專業信息工程人員加入教學團隊中,以更好地解決問題,使老師懂得如何進行教學表達和理論解釋。在師資團隊中配備具有豐富的行業知識和經驗的工程人員,不僅可以在教學方針中進行互補,還能在互相鼓勵的過程中提升教學效率,實現信息行業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高度結合,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操作技能得到全面提升[3]。
(三)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目標
學生長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嚴重脫節,不僅會導致學生的行業實踐能力低下,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對自身職業發展的規劃。因此,需要將電子信息產業的先進技術、企業的生產理念、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引入校園中,幫助學生規劃發展方向,使學生對職業生涯目標與發展方向進行規劃和思考,充分了解自己的技能發展方向,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同時還使學生注重提升自身的創造力和競爭力,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使自身的專業素質和信息化能力得到不斷改善和提升[4]。
綜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職業高校的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效率。學校需要根據目前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建立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有效整合高校培養資源,加深與企業的合作,打造有前景的實踐性培養方案,推進教學專業的實踐改革,形成科學高效的職業培訓質量監測評價體系,為我國社會電子信息行業的長期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廣羽,楊俊志.吉林地區電子信息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民營科技.2010(12):204.
[2]黃智,李全彬.國際化視野下的電子信息工程人才培養方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0):87-89.
[3]李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探討[J].工程技術研究.2017(08):234-235.
[4]林宏,周傳璘.新工科背景下電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與探索——以湖北工程學院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9(0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