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超 王妍
西安美術學院
藝術市場的發展離不開藝術管理學科的支持,探究我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首先要了解藝術管理的歷史,藝術管理的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管理模式,在西方,遠古時期有祭司,中世紀存在著教會,近現代又有拍賣會來進行藝術的管理,從歷史上看,它的歷史源遠流長,但作為一個學科,藝術管理卻是一個年輕的學科,發展于近一百年以來,1945年,作為工業老牌的英國政府,為了更好地妥善處理本國的藝術精品,成立了大英帝國藝術委員會(ACGB),揭開了藝術管理學的新篇章,但他正式成為課程還要在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聞名中外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正式開設藝術管理課程,從此藝術管理學科走向了正軌。總的來說,從藝術管理的歷史發展和學科建設而言,藝術管理雖然是很年輕的學科,但藝術管理的實踐卻歷史悠久,從人類社會的藝術活動開始,就有了藝術的管理,古今中外積累了大量的管理思想,中國傳統的藝術管理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文化之上的社會化管理,也就是根據社會政治的需要進行的管理,有較強的使用目的,比如說,通過管理將藝術品商品化,這是時代的大趨勢,因此藝術品的價格增降趨勢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藝術品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藝術品價值的重要手段。作為特殊商品的藝術品,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是較為復雜的。
反觀于中國藝術的歷史,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中國藝術源遠流長,東晉是中國繪面的南望時期,出現了顧愷之等一批優秀的畫家和書法家,給后世留下了《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獻,唐代是中國繪畫的成熟時期,山水、人物、花鳥等各個畫科趨于完備,又涌現了王維、李思訓等卓越的畫家,宋代是中國繪畫的鼎盛時期,院體畫和文人畫交相輝映,元、明、清在繼承古代成就的基礎上又取得長足的發展,而在近代中華美術更是歷久彌新,精品迭出,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正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齊白石是我國近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一位在藝術上勇于革新和善于創造的國畫大家。他自小熱愛畫畫,受中國傳統木雕刻藝術的熏陶,耳湍目染。拜師學畫雖遲,但他有極高的藝術天賦,以及后人的勤奮努力鉆研,在多年學畫的過程中以八大山人,徐渭、石濤等人為師,善于吸取古代前輩之所長,并在此基礎上力求創新,終于自成一家,形成獨樹一幟的個人藝術風格, 尤以畫蝦著稱,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上占據了極其重要地位,對后世產生頗為深遠的影響。
細讀齊自石的這幅《蛙聲十里出山泉》,著實是一種美的享受,這幅畫用筆酣暢淋漓,用墨層層積染而空靈,淡墨大水潑調顯潤澤,形成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藝術效果。我們再讀,很容易便能發現兩側山雖黑,但黑中亦有變化,筆筆分明,前后有別,層次豐富,拉開了空間上的距離,即做到了所謂的“黑、密、厚、重,然虛實有致”。面面且沒有出現青蛙的具體形態,卻有數只用筆簡練的小蝌蚪,分布錯落有致,動態各不相同,形象生機勃勃,靈氣逼人,達到了與“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異曲同之妙的“雖無蛙影,卻圣蛙聲”這別致的境界。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藝術的開始也許就是對于美好生活的再現和向往。只有豐富的生命積累,創造才能成就藝術創作者就生活的藝術再現。細細聽來,像是真的能聽到急流奔騰的水珠飛濺中的隱隱蛙鳴聲,似有似無,似幻似實。試想,倘若齊白石真的畫出具體的青蛙,這幅畫的意境便會人打折扣!
陳師曾在他的《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文人畫之要素, 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據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自感也,”齊白有以一個農民本色的淳樸情懷,融入民間藝術清新淳樸的審美情趣,運用老辣自如的行筆,充分發揮自己卓越的想象力,突破了文人畫的因有界定,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使得這幅兩洋溢著詼譜、明快、清新、自然的氣氛。同時也正驗證了他“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為欺世”的似與不似的主張,使這幅作品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地位。
這幅《蛙聲十里出山泉》的高明之處就在于這種“似與不似”的微妙尋味。藝理云:“美乃是自然與靈魂相蘊生的結果。”可以說齊白石將自己的靈魂寫進了這優美的面卷之中,然面這美源口于現實,源白于齊白石的切身體驗。齊白石生活在我國近代的動蕩時期,封建主義、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在人民的頭上,沉重且壓抑。畫家為了抒發自己心中的沉網之感,價應老會求畫之機,冥思苦想三天三夜,提筆揮毫而就,以形寫神,營造了“雖無蛙影,卻有蛙聲”的巧妙意境。當然,也與白石老人不斷的努力與學習、能承、不斷創新有關。藝理云,“多樣創新尼藝術不斷發展的必由之路”托爾斯泰也說:“正確的路是這樣的,吸收你前面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白石老人就沿著藝術上正確的路,不斷地吸收,改進,走出了條屬于自己的樸實平淡卻極高意境美的藝術之路。
上面簡略地分析了齊白石有《蛙聲十里山山泉》 的藝術特色,讀者細膩的讀這幅名作亦會廣生許多聯想,凈化自身的靈魂,增強種關的力量!齊白石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了后來一代一代的畫家,齊白石與同代的山水畫家起樟起山水畫的虛天,讓其發揚光大,讓蛙聲十里山泉這種“似與不似”的絕妙境界給人以閑話自然的視覺與精神的共同享受,新文化運動對于科學和民主的追求落實到繪畫上,更多的是寫實性要求,在這種要求下,筆墨朝著寫實性方面發展,成為筆墨發展的又一趨勢。
那么齊白石的繪畫的藝術價值在哪呢?總的來說,藝術品價值的生成過程與藝術品的藝術創作過程是相互重合的。其中藝術品的價值生成過程是抽象過程,是幫助我們理解真正的價值身在何處的方法,藝術創作過程 是實踐物化的過程,必然產生過價值。但總而言之,這也要求藝術管理者無論從事什么管理任務,都要秉承三個原則:一,藝術上追求卓越與真誠,就是不允許作假,這是最根本的原則。第二,藝術組織的親和力和觀眾開發,第三,成本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只有遵循這三個原則,藝術管理才能長遠。
首先,從藝術消費的經濟基礎上來看,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雖然已經達到了最低標準,但從中國的本土國情上來看,存在著貧富差距過大導致人均財富仍然與標準有著較大的偏差,中國的富裕階級大多集中在“京九線”以東的沿海地區,如:北京、上海、廣東、山東等地和一些一線城市之中,而且從拍賣行、畫廊、藝術品博覽會的分布也符合這種區域布局,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這也是藝術品交易的一個優勢,優秀的畫廊大都集中在發達城市之中,給了收藏家們更多選擇的機會,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還是處于發展不充分的階段,中國要想形成社會性的藝術品消費意識,在短期內還是難以實現,在我看來,中國大約還有八成以上的人沒有實力去參與藝術品市場或投資收藏藝術品。
其次,從藝術品市場上來看,拍賣行—有著藝術市場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美稱,藝術品拍賣可以看作是藝術品市場的晴雨表,目前,世界的藝術品拍賣中心依然是以英國、美國為中心的歐美地區,世界兩大老牌拍賣機構蘇富比和佳士得公司都誕生在18世紀的應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并且擁有著強大的經濟基礎以及運作模式作為后盾,而中國大陸的拍賣機構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上海朵云軒敲下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第一錘,至今才有20多年的歷史,而且很多的規范和體制仍有待完善,這就需要正視我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目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仍存在著藝術環境脆弱、藝術素質較低、拍賣行不成熟、誠信問題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我認為藝術品的消費不同于日用品的消費,他是屬于較高層次的精神消費,需要消費者不僅有熱情,更需要文化眼光和藝術責任來對待藝術品的交易。
再者,從中國藝術品的價格差異上來看,由于中國長期處于經濟建設當中,文化輸出總是比較落后的,由于中西方人們對于藝術品的認識上看,中國的大部分陶瓷價格都是略大于中國的書畫藝術品價格,西方人對中國的書畫認同似乎在時間和藝術層面上顯得略晚些,很大方面就是中西方的繪畫理念的不同。其次經濟的購買力也是一個比較直接的因素。當然,近幾年來,中國藝術品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連續穩定的升值,的確讓我們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充滿著信心。
最后,從藝術品的文化消費意識和目的來看,藝術品的購藏,雖然受制于經濟實力,但藝術品的文化消費意識和目的也往往會導致藝術品投資的盲目和藝術品市場的畸形發展。近幾年,國家大力提倡美育,要求國民都要有基礎的藝術常識,去了解美,去發現美,所以,近幾年來,國家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博物館、美術館如春筍一樣遍地開花,藝術品大學也開始招收專業的藝術人才,從2020屆國家線來看,藝術學漲分達到7分,成為漲分最高,總分僅次于文學的第二名,這足以說明國家重視藝術人才的專業素質,需要更高水平的藝術人才來進行美育的宣傳和國家藝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