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宇 趙藝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教育學院
“樂與政通”“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禮樂治天下”“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等是儒家學派齊國治天下的道德教育理論,他們認為音樂對道德具有約束力量,能給人民性情帶來教化作用。德育是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我們欣賞音樂、接受音樂、感受音樂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接受其蘊含的道德內涵和價值引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近年來,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受到各方研究,各大高校通過系統的音樂課程培養,不僅提升了學生道德文化修養,也提高了學生對藝術的審美情趣,為培養“五育并舉”的大學生奠定了基礎。
音樂教育和德育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是讓學生感知創造音樂提升審美能力的過程;而德育則主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和政治素養,兩者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育具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從研究的角度來看,音樂教育和德育在教育對象、環境、教學要素上都基本一致,這主要因為在校園的有限環境中,音樂教育和德育主要實施的對象都是在校大學生,只是實施的階段和具體實施者不同。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是德育育人的一種方式,而德育則是音樂教育功能最重要的體現,它們是緊密不可分割的關系,梳理清楚兩者關系對我們了解音樂教育的功能至關重要。
音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樂教育作為高校提升學生美育的教學手段,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學中最生動活潑、最具感染力的教學形式之一,更是對德育語言的抒發、情感的表達、德育行為的實踐。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提升學生審美觀念的重要一課”。 音樂教育通過器樂、舞蹈、聲樂等形式展示給學生,是一種聽覺藝術,更是一種審美上的提升。高校音樂教育最終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能力,更要讓其樹立一個音樂審美標準和觀念。因此,學生通過課堂的音樂知識學習,能夠對不同地域、文化、國家的音樂知識進行整合鑒賞,進而提升其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通過歌曲演唱、音樂理論知識學習讓學生感受音樂背后的文化屬性,發揮音樂育人的作用。
愛國主義集中表現在個人與國家自尊、自信共生共存,是五千年中華民族團結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德育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深刻表現在熱愛自己的文化和錦繡山河,表達了個人對祖國的歸屬感。音樂是文明傳承的重要媒介載體,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在音樂教學中,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體現,教師在課堂中要巧妙地結合音樂體裁和文化歷史,有意識地進行引導,使得當代大學生能夠充分汲取音樂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教育目標不僅是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更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創新思維能力是德育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高校音樂實施中,音樂知識學習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重要途徑,在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把音樂育人的目標作為教育的關鍵,提高學生主觀學習能動性,創造性地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模式。音樂教育特別注重對感性能力和理性思維的培養,通過欣賞作品、感受作品、表演作品可以促進學生對藝術鑒賞的能力,所以,音樂教育在創新思維模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音樂有助于增強學習和工作的創造性,音樂有助于培養團隊精神”。 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塑造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最常見的形式有獨唱、合唱、獨奏、合奏、群體舞蹈等,這些藝術形式的開展都需要學生集體合作才能夠完成,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的節日活動,通過這些藝術表演更能起到凝聚集體的作用。以合唱表演為例,各聲部之間訓練要有協同協作意識,聲音要求平衡和諧、節奏情感統一,動作協調等。所以,音樂教育對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養有很大的補充作用,而這種穩定的集體主義精神又可以進一步促進德育功能的實現。
高校音樂教學圍繞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開展,德育因素亦需如此,音樂教育與德育互相補充的功能已經成為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重要方法。“我們要借助學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對音樂教育中的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將音樂藝術與德育內涵進行緊密地結合,搭建系統的音樂德育教學體系”。 音樂作為德育滲透的一種藝術教育方式,如果僅是個別教師碎片化的音樂教學,沒有統一的德育育人理念,那么高校音樂教育很難發揮德育的重要作用,會使得重技巧和輕德育的問題更加突出。
德育是高校音樂教學最顯著的功能特征,但在音樂教學中德育的內容尚未完全體挖掘和體現。一方面來說,學校對音樂教育教學內容缺乏政策性、理論性的指導,沒有針對性去解讀音樂中豐富的德育功能,對于音樂背后的知識以及所體現的德育價值沒有深入地挖掘和應用;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抓住德育的本質,僅停留在音樂的聽覺表象思維之中,導致音樂課堂缺乏德育深度、廣度的延伸和思考。
從目前的音樂課程教學來看,德育與音樂教育還沒有緊密的融合為一體,一方面,在音樂教育中過分地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音樂教師沒有足夠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引導學生從音樂本體升華到德育高度;另一方面,教師音樂教學中沒有認清音樂教育的德育價值,導致德育融入的方法過于生硬、單一。音樂是最能讓人引起共鳴的課程,但目前的教學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學習較為被動,極大地影響德育目標的實現。
當前高校需加強音樂教育對學生德育功能的建設。首先,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做詳盡的規范和要求,明確學生在校期間應該接受那些音樂的德育教育,積極優化高校音樂教育課程,目前非音樂專業的課程設計中,音樂多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雖然可以讓學生掌握一點音樂理論知識,但是德育的功能仍沒有有效體現。因此,建議將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教育課程從選修升級到必修課程。其次,創建一個創新型的音樂教學團隊。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主體,專業的教師隊伍必不可少,他們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儲備,還要善于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第三,要在校園內積極營造音樂文化教育的氛圍。校園文化具備感染、凝聚、激勵三大功能,它是學生生活空間的重要載體,營造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學習氛圍對音樂德育的實施必不可少,校園音樂廣播電臺是傳播德育的重要媒介,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定期播放音樂故事,促進德育功能的傳播。
恰到好處地運用音樂教育內容,對推進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要根植于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在體會學習我國優秀的音樂作品的基礎之上對取外國精華作品加以理解和學習。其次,要選擇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音樂作品,在實際教學中,作品的選擇要兼顧音樂德育教育功能和學生實際使用為主。第三,要選擇教育意義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不僅要具有教育意義,還要有一定的知識學習意義,因此,教師應該積極發掘音樂課程內容素材,促進音樂教育的德育目標實現。
高校音樂課程應該主動融合德育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受到德育的滲透。首先,教師要篩選優秀音樂作品與德育融合,彰顯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因素,要充分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德育內涵精髓,采取有效教學手段凸顯德育功能,讓學生理解每個時期內的特定音樂代表作品,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其次,課堂作為音樂教育的平臺,其作用并不僅是傳播音樂知識,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德育素質的高度,實現音樂教育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一。
結語:總而言之,德育是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我們欣賞音樂、接受音樂、感受音樂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接受其蘊含的道德價值內涵。隨著五育并舉的推進,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重視,通過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來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勢必會成為各高校音樂課程的建設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是德育育人的一種媒介方式,而德育則是音樂教育功能最重要的體現,作為音樂教育的實施者要積極探索德育新途徑,把德育長久地貫穿于音樂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