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平,張斌輝,曾超,何玉璠
(1.彝良馳宏礦業有限公司,云南 彝良 657600;2.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2;3.貴州三稀新能源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 六枝 553400;4.貴州商學院旅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4)
都龍-Song Chay穹隆位于揚子、華夏、印支地塊的結合部位,是滇東南-越北地區最重要的地質單元之一(Roger et al.,2000;Carter et al.,2001;Maluski et al.,2001)。黃汲清(1954)最早提出這一區域可能存在由前寒武紀片麻巖和片巖組成的橢圓形前寒武紀地塊,然而卻缺乏前寒武紀年齡的報道(Hutchinson,1989;劉玉平等,2006)。長期以來對穹隆核部的變花崗質雜巖認識不清,國內學者最早認識到該區巖石經歷了混合巖化作用,并劃分為眼球狀花崗質片麻巖、條痕狀花崗質片麻巖、混合巖等(云南省地質局,1976①;蔡德坤,1983),后來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將其劃分為古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巖和志留紀花崗巖(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999②),在越南境內的部分被劃為泥盆紀Song Chay雜巖(DGMV,2000③)。而最近又有學者根據鋯石年齡認為這些花崗質巖石全部為加里東期花崗巖侵入體(Guo et al.,2009),越南境內亦認為是加里東期Song Chay花崗巖(Roger et al.,2000;Carter et al.,2001)。長期以來對這些片麻狀花崗質巖石的時代和屬性還存在爭議,這些具有變質巖外觀的花崗質巖石是前寒武紀的變質巖,還是加里東期花崗巖,或者兩者兼有呢?
通過近年來對研究區的詳細工作,筆者發現都龍-Song Chay穹隆核部的巖石大致可以分為花崗質(長英質)巖石和變質巖兩大類,兩者空間上密切共生,局部甚至難以區分,并且這些花崗質巖石普遍發育了片麻狀構造,但具有花崗巖的礦物組成,且往深部會逐漸出現變形較弱的均質花崗巖,同時筆者注意到其中穿插了大量并未變形的淺色花崗巖脈體,這兩種是同期巖漿作用還是兩期?野外觀察發現兩者空間關系緊密,局部呈現過渡關系,似乎為同期巖漿作用。這些現象是否暗示著片麻理的形成并非前人認為的印支期區域變質造成的,而是地殼物質部分熔融-侵位過程中形成的,這些片麻狀花崗巖并非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為了查明這些片麻狀巖石的原巖時代、侵位-變形時間以及經歷的復雜地質演化過程,本文對穹隆核部的片麻狀花崗巖及穿插其中不發育片麻理的淺色花崗巖脈體中的鋯石進行了詳細的CL圖像、U-Pb年代學和微區微量元素組成研究,以期揭示這些巖石所經歷的復雜地質過程和都龍-Song Chay地區的構造演化信息。
都龍-Song Chay穹隆位于中國云南省東南部和越南北部,是越北地塊的核心部分(黃汲清,1954;Hutchinson,1989),其中中國境內約占穹隆總面積的1/5,越北地塊也被認為是出露的華南的基底(Hutchinson,1989;Lepvrier et al.,2008)。都龍-Song Chay穹隆可以分為核部雜巖和沉積蓋層,其中核部最高經歷了角閃巖相變質作用,發育柔流褶皺等中深層次的構造變形。蓋層變質輕微最高僅達綠片巖相,發育脆性斷裂。根據其雙層結構,都龍-Song Chay 穹隆亦被認為是變質核雜巖構造(Li and Deng,1996),由于目前研究工作較少,更多研究者稱其為穹隆(Roger et al.,2000;Yan et al.,2006;Lepvrier et al.,2011;張斌輝等,2011),也有學者認為其可能為一個巨大的推覆體構造(Lepvrier et al.,2011)。穹隆的核部為新元古界猛洞巖群、眼球狀混合巖、混合花崗巖等,它們都被后期白堊紀花崗巖侵入(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2011④;張斌輝等,2012)(圖1)。新元古界猛洞巖群為研究區內最古老的地層,整體上呈殘留體形式存在于核部的花崗質雜巖中,巖性主體為變粒巖、斜長角閃片(麻)巖、片巖、鈣硅碳酸鹽巖等,在其中變火山巖夾層中獲得了新元古代年齡(761±12 Ma,829±10 Ma)(劉玉平等,2006),侵入其中的輝綠巖脈中獲得了825±12 Ma年齡(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2011④)。猛洞巖群是該區白鎢礦的賦礦層位,南秧田超大型白鎢礦床賦存于其中(馮佳睿等,2011)。花崗質雜巖之上的沉積蓋層為早—中寒武世地層,巖性主體為碳酸鹽巖和碎屑巖,普遍發生了輕微的變質變形作用,與核部花崗質雜巖呈漸變過渡的侵入接觸關系。這種漸變過渡的侵入關系往往形成于地殼的中深部層次,變質層次越深,變質深成巖體與圍巖的關系越協調。在大部分情況下,該區變花崗質巖面理與圍巖面理協調一致,與圍巖之間形成寬度百米級的邊緣混合巖化帶,但局部也有呈細脈狀切穿圍巖面理(張斌輝等,2011)。
穹隆核部的花崗質雜巖曾被劃分為加里東期侵入體和古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巖,分為2個花崗巖單元和一個片麻巖單元(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999②)。Guo et al.(2009)在古元古代南撈片麻巖中獲得了加里東期的鋯石年齡,因此南撈片麻巖也被認為是加里東期侵入體。但以往的工作似乎都忽視了在穹隆核部普遍發育的混合巖化作用和交代結構等現象。越南的研究資料也表明Song Chay穹隆核部的花崗質雜巖為混合巖、眼球狀花崗巖、花崗質片麻巖(DGMV,2000③;Roger et al.,2000;Maluski et al.,2001),宏觀上巖石結構、構造的變化較大。最新的區調工作認為,從穹隆內部向外,根據巖石結構構造,礦物組成、粒度等指標可以厘定為幾個填圖單元分帶:(混合)花崗巖→條帶狀、眼球狀混合巖→混合片麻巖→混合變質巖→圍巖變質巖,其中除了混合變質巖外,其余礦物組成和含量均與花崗巖接近(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2011④;圖1)。

圖1 滇東南南溫河穹隆地區地質簡圖(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2011④修改)
本文的研究對象分別為前人厘定的混合片麻巖和淺色花崗巖脈(圖2),樣品11P-TW46采自南溫河鎮舊址東200 m溝秧河溝中,巖性為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曾被定為古元古代南撈片麻巖(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999②)。巖石混合巖化程度較高,含大量長英質熔體呈密集2~5 mm級條帶狀均勻分布(圖2b,d)。巖石礦物組成、礦物粒度、巖石結構、構造相對均勻。基本不含斑晶或偶見小的鉀長石斑晶,長英質與黑云母組成密集均勻的片麻狀構造。鏡下的巖石是由兩部分組成,基體和脈體,基體主要礦物為斜長石(28%)、云母(8%)、石英(6%)和少量磷灰石,脈體主要為鉀長石(29%)和石英(28%),其兩者邊界可辨(圖2d),脈體中鉀長石為小斑晶或與石英組成集合體產出。
在片麻狀巖石中常見淺色細粒白云母二長花崗巖呈規模不等的脈狀產出(圖2a),切割了圍巖的片麻理,脈體寬度從米級到數十米級,暗色礦物含量極少,為電氣石和黑云母。樣品11P-TW18采自麻栗坡縣城至南溫河鎮公路的茅草坪村附近,呈脈狀產于片麻狀花崗巖巖中,脈體切割了圍巖的片麻理。巖石為塊狀構造,不顯片麻理。鏡下巖石具有較好的花崗結構(圖2c),長石自形程度較好,少量呈似斑狀斑晶,石英呈它形粒狀。主要礦物組成為斜長石(35%,更長石為主)、鉀長石(25%,微斜長石為主)、石英(30%~35%)、白云母(5%),粒度0.5~1 mm。

圖2 都龍-Song Chay穹隆的細粒白云母二長花崗巖、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的野外露頭和顯微照片
鋯石挑選采用常規重力和磁力挑選,在雙目鏡下選擇透明、無裂隙的鋯石顆粒,置于環氧樹脂中,磨至約一半,鋯石挑選、制靶過程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鋯石陰極發光照相在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完成,采用與掃描電鏡(Quanta 400 FEG)連接的Mono CL3+(Gatan,USA)陰極發光探頭上獲得,分析電壓和電流分別為15 kV和20 nA。鋯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微區微量元素分析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LA-ICP-MS完成。激光剝蝕系統為GeoLas 2005,ICP-MS為Agilent 7500a,分析數據的離線處理采用軟件ICPMS DataCal(Liu et al.,2010)完成,詳細的實驗流程和數據處理見Liu et al.(2008,2010)。鋯石U-Pb年齡諧和圖的繪制和年齡權重平均計算采用Isoplot/Ex-ver3(Ludwig,2003)。
樣品中的鋯石無色透明,自形程度較高,呈長-短柱狀,長度一般 150~300 μm,長寬比在1.5∶1~4.5∶1。CL影像顯示鋯石可以分為3類(圖3),一類具有明顯的核-幔-邊結構,其中核部顏色較亮具有典型的巖漿震蕩環帶結構(圖3a,b,e,f);幔部顏色稍暗亦具有巖漿振蕩環帶結構,個別切割了核部振蕩環帶,分帶不明顯;邊部顏色較深,一般不具有環帶結構。第二類具有較好的巖漿振蕩環帶結構,不具有核-邊結構(圖3c,g)。第三類為具有巖漿振蕩環帶的核部和較暗色的變質增生邊(圖3d,h)。鋯石中以第二類占主體,第三類次之,第一類最少。
對淺色白云母二長花崗巖樣品11P-TW18中的鋯石進行了24個點的U-Pb年齡測定,分析結果見表1,諧和圖見圖4。其中2個測點位于鋯石繼承核部,獲得了>720 Ma的年齡,其典型的巖漿振蕩環帶和高Th/U比值表明為巖漿鋯石,可能來自新元古代巖漿巖。15個測點位于具有巖漿振蕩環帶的鋯石區,其中的14個測點獲得的206Pb/238U年齡為(423±6)Ma,代表了該區發生的加里東期巖漿作用。7個點位于鋯石邊部,獲得的年齡較新(398~274 Ma)。考慮到片麻狀花崗巖的云母Ar-Ar年齡(Maluski et al.,2001)、晚寒武世變質巖的云母Ar-Ar年齡以及礦區輝鉬礦Re-Os(馮佳睿等,2011)、礦石Rb-Sr年齡(曾志剛等,1999)都獲得了印支期年齡(236~202 Ma),表明印支運動也是該區重要的構造作用,這些年輕的混合年齡可能反映了后期變質作用的影響。

表1 都龍-Song Chay穹隆的細粒白云母二長花崗巖(11P-TW18)和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11P-TW46)的鋯石LAICP-MS分析結果

圖4 都龍-Song Chay穹隆的細粒白云母二長花崗巖(11P-TW18)和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11P-TW46)的鋯石U-Pb諧和年齡(虛線為未采用數據)
對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樣品11P-TW46中的鋯石進行了25個測點的U-Pb年齡測定。其中5個點位于鋯石的繼承核部,分別獲得了479 Ma、511 Ma、686 Ma、733 Ma、909 Ma的年齡值,一些測點落在諧和曲線的下方,表明經歷了不同程度的Pb丟失。15個測點位于鋯石核部巖漿振蕩環帶區域,其中的12個測點獲得206Pb/238U年齡為(422±6)Ma,代表了加里東期巖漿作用。5個測點獲得了較年輕的混合年齡(395~296 Ma),同淺色花崗巖樣品中的鋯石一樣,可能反映了后期變質作用的影響。
根據年齡、CL影像和微量元素特征,鋯石成因分為3種類型:繼承鋯石、巖漿鋯石、變質增生鋯石,從表2和圖5中可以明顯看出3類成因的鋯石具有差別較大的微量元素組成。但大部分鋯石具有輕稀土元素虧損而重稀土元素相對富集的左傾的球粒隕石標準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具有明顯的Ce的正異常和Eu的負異常特征。

圖5 都龍-Song Chay穹隆的細粒白云母二長花崗巖(11P-TW18)和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11P-TW46)中鋯石的球粒隕石標準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a,c),Th-U(b,d)圖解。球粒隕石標準化值據Sun and McDonough(1989)。

表2 都龍-Song Chay穹隆的細粒白云母二長花崗巖(11P-TW18)和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11P-TW46)的鋯石稀土元素的測定結果(μg/g)
淺色花崗巖樣品11P-TW18中核部繼承鋯石具有相對較低的∑REE含量,LREE和HREE含量都低于其余兩類鋯石(圖5a,c),其中一個點具有明顯不同的高LREE可能受到了包裹體的影響。U含量相對最低,Th含量相對較高,因而Th/U比值也最高(圖5b,d)。巖漿鋯石具有中等的∑REE,U含量也處于其余兩類之間,Th含量無明顯區分,Th/U比值介于其余兩類之間(平均0.2)。變質增生鋯石具有最高的∑REE,特別是LREE含量特別突出,U含量最高,Th含量無明顯區分,Th/U比值亦最小(平均0.09)。
片麻狀花崗巖樣品11P-TW46中繼承鋯石具有相對較低的∑REE,特別是HREE,具有最低的Th含量和最低的U含量,Th/U比值相對較高(平均0.3)(圖5b,d)。而變質增生鋯石則具有明顯相對突出的∑REE,特別是LREE更高。Th、U含量亦最高,Th/U比值在0.1附近(除一個異常高Th點)。巖漿鋯石具有較低的∑REE,但HREE含量介于其余兩類之間。Th、U含量也介于其余兩類鋯石之間,Th/U比值較低(平均0.12),但與淺色花崗巖樣品不同,11P-TW46的巖漿鋯石和變質增生鋯石都具有較繼承鋯石更高的Th含量(圖5d)。
巖漿鋯石的微量元素常被用來判斷其寄主巖石的類型(Belousova et al.,2002;Hoskin and Schaltegger,2003)。本文數據中繼承鋯石普遍具有最高的Th/U比值和最低的U含量,這反映了原巖可能具有高Th/U和低U的特征;而巖漿鋯石和變質增生鋯石低Th/U比值和高U含量則可能是鋯石與熔體/流體之間平衡的結果,表明熔體具有相對原巖較高的U含量,而后期變質作用中的流體具有更高的U含量(圖5b,d)。因此,變質增生鋯石低Th/U比值的原因是因為U含量的顯著增加,而不是因為重結晶過程中Th被逐出鋯石晶格,如11P-TW46中Th在變質增生鋯石中甚至顯著增加,這與Hoskin and Black(2000)的研究認識一致。
3類不同成因的鋯石具有差別明顯的稀土元素組成特征(圖5a,c),繼承鋯石和巖漿鋯石反映了與之平衡的熔體的稀土元素組成,而變質增生鋯石的稀土元素則受到了后期變質作用的影響。相對繼承鋯石和巖漿鋯石,變質增生鋯石普遍富集了LREE,LREE的超量可能與多種原因有關(Wu and Zheng,2004)。本文變質重結晶鋯石LREE超量與Th+U含量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表明LREE的增加也是與后期地質作用有關。鋯石在受到后期擾動過程中LREE優先進入其中。巖漿鋯石具有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與繼承鋯石類似的配分模式表明熔體與殘留相之間達到了平衡(Rubatto,2002)。
越北地區的片麻狀花崗質巖石曾被認為是前寒武紀結晶基底(黃汲清,1954),前人曾在穹隆核部劃分出古元古代南撈花崗質片麻巖(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999②),但沒有年齡依據,基于鋯石年代學這些片麻狀花崗質巖石被認為是志留紀侵入體(Guo et al.,2009)。
樣品11P-TW46采自片麻狀花崗巖中,即前人劃分的古元古代南撈片麻巖中。CL圖像中樣品鋯石的繼承核部具有典型的巖漿振蕩環帶和高Th/U比值,表明其原巖為巖漿巖。原巖鋯石具有較低的∑REE含量和U含量,明顯區別于其他兩類鋯石,表明原巖鋯石結晶時的熔體稀土含量較低,尤其是HREE更為明顯,年齡上亦老于加里東期巖漿鋯石(909~479 Ma),表明與之平衡的熔體具有與加里東期巖漿完全不同的地球化學特征。核部的年齡應代表的是原巖及在后期地質事件中重結晶改造的鋯石年齡,時代上應與該區新元古代火山巖中獲得的年齡((761±12)Ma,(829±10)Ma;劉玉平等,2006)接近,但由于數據點少,還很難對新元古代巖漿事件進行很好地限定。
穹隆花崗質巖石中殘余了大量的熔融殘留體,大小不等,大者數十平方千米如南秧田白鎢礦賦礦層位,小者米級露頭尺度可見。填圖暫定為猛洞巖群,關于這些巖石的時代和屬性還缺乏準確依據,但其中的變火山巖表明其時代可能為新元古代(劉玉平等,2006)。
雖然這些片麻狀巖石外觀上接近高級變質片麻巖,但大部分礦物組成與典型的花崗巖接近。除了部分強變形帶以及與圍巖接觸帶外,其余巖石均可以定名為片麻狀(黑云母/二云母)(鉀長/二長)花崗巖。因此我們認為穹隆主體的片麻狀花崗巖并不是前寒武紀的,應為前加里東期地殼物質在加里東期造山過程中部分熔融的產物,(422±6)Ma代表了巖漿深部侵位的時間。
南溫河穹隆內部雜巖的特征與國際國內對混合巖的定義(Wimmenauer and Bryhni,2007;陳曼云等,2009)相符,由非花崗質的變質巖和(大致接近)花崗質巖石兩部分,或“古成體”和“新成體”,或“基體”和“脈體”組成。脈體代表了源巖部分熔融作用的熔體,而混合巖則代表了熔體與基體不同程度混合的產物(Wimmenauer and Bryhni,2007;陳曼云等,2009)。區域上除了少量如淺色脈體屬于典型花崗巖范疇外,其余用花崗巖命名欠妥。因此,填圖中按照其更接近花崗巖還是變質巖,按深熔熔體、殘留體多少,對其進行了分帶性的描述,局部巖石定名又加上了宏觀可辯的如眼球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等特征(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2011④)。
盡管學術界對于混合巖的成因機制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不同,但普遍認為地殼的深熔作用是混合巖化作用的主導,混合巖中的淺色部分被認為是部分熔融的產物(Kriegsman,2001;程裕淇等,2004;Sawyer,2008)。南溫河穹隆地區的混合巖的形成可能是兩種機制并存:即熔體注入式和高級變質巖的深熔作用(Brown,2001;Kriegsman,2001)。第一種在巖體與圍巖接觸帶,普遍存在百米級的長英質脈體沿圍巖面理密集分布的邊緣混合巖化帶(張斌輝等,2011)。這種機制多見于混合巖中大的殘留體及穹隆邊緣部位。第二種為該區的主體,即深熔作用,大部分混合巖類等雖然宏觀上存在差異,但都是一定尺度內相對均勻的,宏觀上無法區分基體和脈體,但鏡下混合巖特征明顯,發育交代結構、凈邊結構、蠕英結構等。
盡管最開始就認識到該區存在大規模的混合巖化作用,但對混合巖化作用的時間存在不同認識:前加里東期、加里東期、印支期或燕山期(云南省地質局,1976①;蔡德坤,1983;劉玉平等,2000)。蔡德坤(1983)認為混合巖化作用為印支期,因為加里東期前的地層普遍只是輕微變質,稍遠離穹隆核部就基本未變質,他同時認為受到混合巖化作用的地層應為下—中寒武統。劉玉平等(2000)根據在花崗片麻巖中獲得的全巖-長石Pb-Pb等時線年齡為598 Ma推測混合巖化時代為晚震旦世,遭受混合巖化作用的應為前寒武紀中-深變質巖系。據最新的年代學證據,都龍-Song Chay穹隆核部發生混合巖化作用的猛洞巖群應為新元古代地層(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2011④)。本文對混合巖中淺色花崗巖脈體的定年結果表明,代表深熔熔體的淺色花崗巖年齡為(423±6)Ma。淺色花崗巖為細粒白云母二長花崗巖,并未受到明顯的變形-變質作用的影響。另外,從區域上看,雖然印支期是該區最重要的構造期次之一,但并未造成區域上深變質作用(云南省地礦局,1990;Roger et al.,2000;Maluski et al.,2001;呂偉和馮明剛,2001),并不能引起中-下地殼巖石的深熔作用。但加里東運動在該區及鄰近的地區如云開地區(Wang et al.,2007)等有較強的表現。前人在該區花崗質巖石中獲得的年齡范圍在約440~400 Ma(Roger et al.,2000;Carter et al.,2001;Guo et al.,2009),時代上與華南廣泛發育加里東期花崗巖(王德滋,2004;Wang et al.,2007)吻合。此外,該區還存在下泥盆統與上寒武統的角度不整合(云南省地礦局,1990),這個角度不整合亦見于越南北部地區(Hutchinson,1989),與華南也普遍存在的泥盆紀地層與下伏地層的角度不整合(舒良樹,2006;戴傳固等,2010)相似,因而該區也被認為是華南加里東褶皺帶的南延部分(Roger et al.,2000)。所以該區的深熔混合巖化作用的時間應為加里東期,經歷混合巖化作用的應為新元古代地層和巖漿巖。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前人劃分的元古代片麻巖實際上是加里東期深熔混合巖,都龍-Song Chay穹隆的混合巖和淺色花崗巖可能反映了該區在加里東運動期經歷了較高級別的變質作用,前寒武紀地殼物質發生了深熔作用,形成了大量的花崗質熔體侵位,由于熔體占比、遷移距離和基體巖性等的不同,形成了深成巖體和各類混合巖,并且這些巖石經歷了后期印支運動的影響,398~274 Ma的混合年齡可能是這期構造事件的反映。
(1)片麻狀花崗巖和淺色花崗巖的鋯石CL影像揭示,這些鋯石存在復雜的內部結構。有繼承鋯石,巖漿鋯石和變質增生鋯石。繼承鋯石和巖漿鋯石具有巖漿振蕩環帶,變質增生鋯石一般顏色較暗環帶不明顯。
(2)繼承鋯石、巖漿鋯石和變質增生鋯石具有明顯不同的U 含量,Th 含量和Th/U 比值,其中U含量差別最大。繼承鋯石具有最低的U含量和最高的Th/U 比值,變質增生鋯石具有最高的U含量和最低的Th/U比值。巖漿鋯石介于兩者之間。表明原巖具有較低的U、Th含量,深熔作用的熔體具有較高的U 含量,而變質增生過程中U 更易進入鋯石。
(3)繼承鋯石和巖漿鋯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配分模式,表明深熔熔體與殘留相之間達到了平衡。變質增生鋯石普遍具有顯著增加的LREE含量,表明在受后期擾動過程中LREE優先進入到了重結晶鋯石中。
(4)繼承鋯石獲得了前寒武紀的年齡,代表了片麻狀花崗巖的原巖年齡,表明該區存在一定規模的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巖漿鋯石年齡則與華南加里東期花崗巖的年齡一致,代表了該區深熔混合巖化作用的時間。邊部變質增生鋯石的混合年齡則表明鋯石受到了后期地質事件的影響。
致謝感謝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潘桂棠研究員、天津地質調查中心陸松年研究員及云南地礦局王義昭教授級高工在野外工作中的指導,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申屠保涌研究員指導了薄片觀察。項目組成員任光明、王鵬等同志在野外協助工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勇勝教授、高長貴博士、宗克清博士在鋯石LA-ICPMS 實驗中提供了幫助。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弓虎軍博士在鋯石陰極發光照相過程中提供了幫助。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王超博士對本文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見。
注 釋
①云南省地質局.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20萬馬關幅[R].
②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999.1∶50000麻栗坡縣幅、都龍幅區域地質調查聯測報告[R].
③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s of Vietnam.2000.Geologic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map of Vietnam,Scale 1∶200000[Z].
④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2011.云南麻栗坡地區礦產遠景調查項目報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