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方法:開設“紅領巾小農莊”,讓學生在種植活動中學習農業知識,掌握勞動技能,感受勞動的快樂;開展科技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家校聯動,將勞動教育延伸到家庭、社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勞動教育 綜合素養 勞動技能 科技探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004-02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培養他們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精神,為他們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
近年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是,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能力和藝術、體育等素質時,往往忽略了對孩子勞動能力的培養。在與學生近距離的接觸中,筆者發現許多小學生不會系鞋帶,不會使用掃把,等等;學生不愛勞動,不愛惜勞動成果,勞動能力和勞動習慣差的現象普遍存在。
埌東小學是廣西陶行知思想教育實驗學校,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把“生活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為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開設“紅領巾小農莊”,引導學生學習農業知識
學校開設“紅領巾小農莊”,讓學生在種植活動中學習農業知識,掌握勞動技能,感受勞動的快樂,讓學生將勞動觀念入腦入心,領悟勤勉敬業的勞動精神,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一)責任承包,培養主人翁意識
為了擴充勞動教育資源,幫助學生體會勞動的艱辛,學校自2017年3月起,在校園內開辟了約3畝的“‘陶樂園紅領巾小農莊”。小農莊劃分為大小基本均衡的33小塊,采取承包責任制的形式,由各班學生志愿認領。學生在自己的“責任田”里插上班牌,商量決定種植品種,共同參與體驗活動。
(二)勞動實踐,了解農業知識
為了讓學生了解農業知識,教師和家長親身示范——教孩子認識農耕用具、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勞作。很快,平日里很少接觸農活的學生學會了使用鋤頭、鏟子等勞動工具,懂得了多種蔬菜不同的栽種方式。學生近距離地觀察,親眼見證一粒種子從冒芽到長大、成熟的生長變化。這種觀察體會變成了優美的文字,被學生記入觀察日記、作文中。學校在“六一”兒童節前夕收集學生的優秀作品,出版“‘陶樂園其樂無窮”專題板報進行展示。
(三)快樂播種,體驗勞動艱辛
勞動實踐,就是品嘗艱辛、體會甘甜。學生從家里拿來菜種、蔬菜苗,親手栽種。周一至周五,學生利用早、晚時間去“責任田”澆水、松土、除草、捉蟲等,就連周末,學生也常常領著父母來校園照顧自己的“責任田”。勞動磨煉著學生的意志,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態度。學生在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時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在生活中杜絕浪費,踐行“光盤”行動。
(四)分享成果,收獲豐收喜悅
精心的管理使整個園區花繁葉茂、碩果累累。學生種植的西紅柿、辣椒、菠菜等常見果蔬很快就有了收成。這些果蔬不僅成了校園一景,還成了師生口中的佳肴。在“六一”美食義賣的時候,學生公開售賣的放心菜很快售罄,成了“搶手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生在活動中真切地體會到農民伯伯豐收時的喜悅心情,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
二、開展科技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科技創新意識
學校開展科技探究活動,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從小愛科學、愛生活,懂得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
(一)植物掛牌,增強環保意識
“盤點校園里的綠植,你認識多少種?”為了增強師生對校園內各種植物的了解,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了給綠植頒發“身份證”的活動。學生觀察校園里的綠植,在家長、教師的幫助下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制作綠植名片,給校園綠植頒發“身份證”。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親近自然,既豐富了知識,又增強了愛綠護綠、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認領植物,培養生命意識
為了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可貴,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了植物認領活動。學生自愿認領小盆栽,親自照看、養護,深入了解植物的生活習性和成長規律,并用來裝點書桌、教室等。“養護小能手”在展示活動中展示自己認領的綠色植物、向老師和同學們介紹種植經驗。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懂得了要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有效地提高了生命意識和審美情趣。
(三)垃圾堆肥,提升勞動技能
為了減少垃圾的排放量,搞好垃圾資源的循環利用,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垃圾分類綜合實踐體驗活動。學生用小農莊里的菜葉、綠色植物的落葉堆肥,用果蔬廚余垃圾制作酵素,用礦泉水瓶、舊輪胎制作個性盆栽,用自制的草木肥、酵素給果蔬、綠色植物施肥,從而變廢為寶。學生在活動中提升了勞動技能,提高了動手實踐、思維、表達等綜合能力。
三、家校聯動,將勞動教育延伸到家庭、社會
學校發揮家校聯動的作用,將勞動教育延伸到家庭、社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養成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優秀品質。
(一)家校合力,建立長效機制
學校開設的校本課程——“生活大課堂”采取同年級走班制教學方式。學生在“生活大課堂”上跟著教師學習擇菜、炒菜、疊衣服等生活技能,課后進行實踐。每當寒暑假來臨,學生都會領到本年級的“生活大課堂技能評價表”,根據要求,在假期里至少學會一項生活技能。家長積極配合,在生活中引導孩子,給孩子創造勞動的機會。從種植到家務勞動,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斷提高,形成“教育一名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為了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學校建立了“生活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機制。學校在寒暑假來臨前下發“‘生活大課堂技能評價表”,根據學生的年齡、具體事項提出明確的評價標準,由家長進行評價。學校采取“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的方式,結合教師評價,產生每個月的“美德少年”、每個學期的“勞動星”;多元評價,表彰優秀學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學校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突出實踐性與多樣性、開放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教育原則,讓學生在各種項目式探究活動中磨煉意志,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內涵,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南寧日報》等宣傳媒體先后對學校的勞動教育情況進行了報道。2018年“六一”前夕,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來學校慰問,參觀了“陶樂園”紅領巾小農莊,高度稱贊學校是一所有特色、有文化的學校。2020年,學校勞動案例《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作為廣西優秀案例推送到教育部參加優秀綜合實踐教育案例評選。
今后,學校將繼續立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國家戰略需求高度,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出發,拓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開展更多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人生底色。
【作者簡介】張家珍(1976— ),女,漢族,湖南常德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南寧市教學骨干,現就職于南寧市埌東小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