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以交流互動促進小學美術教學創新的實踐,提出在交流互動催生創作欲望、在交流互動中厘清創作思路、在交流互動中激發創作靈感、在交流互動中豐富創作評價等策略。
【關鍵詞】交流互動 小學美術 創新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142-02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各學科的教學均倡導師與生互動、生與生互動,以體現“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小學美術是一門注重激發與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性的學科,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下進行該學科的教學,更易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性。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重視課堂氛圍的營造和課堂環境的創設,更多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方位地交流互動,使學生獲得更多靈感、增強創造美的能力,進而誕生更多有新意的作品。以下,筆者主要就積極營造互動氛圍優化小學美術教學過程的實踐進行論述。
一、在交流互動中催生創作欲望
傳統的美術教學中,一堂課下來,教學任務看似完成了,但學生的作品千人一面,相似度極高,創作缺乏創造性思維和新思路的開拓。究其原因,其中比較突出的一方面是學生按教師的安排完成作業,學生創造欲望沒有被激發,創造性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細心的觀察、充分的探索和積極的交流,充分挖掘學生更深的潛力,使他們發散思維、解放天性、走向創新。
對有些學生來說,要解放其藝術天性需先解放其思想,破除其畏難情緒,消除其懶惰意識。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常遇到有學生說“我不會畫畫”,這其實就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情緒,嚴重壓制了學生潛力的發揮。遇到這種情況,筆者會告訴他們:“畫畫很簡單,只要你拿著筆在紙張上把你想象中的東西畫出來,畫就畫好了。”有一次,一名學生聽了筆者的建議,拿起筆在紙上隨意涂畫,筆者也不做糾正與指導,任其發揮。不一會,學生停下筆懶洋洋地說畫得不好,畫不下去。筆者建議他不要停筆把線條連起來繼續畫,這名學生漫不經心地連起線條,畫面上出乎意料地出現了一些動物的形狀,筆者讓他仔細觀察這些線條和形狀然后說說有什么想法。他說看著像龍、像蛇、像海馬,又有點像鱷魚,挺好玩。筆者建議他涂一涂顏色,涂完之后學生驚奇地發現畫面非常有趣(如圖1)。這樣沒有負擔的隨心涂鴉讓這名學生開心不已,緊接著他又請求筆者給紙再畫一張。最后,筆者把這名學生的作品在全班做了展示,并花式夸贊了一番,學生喜不自勝,于是筆者順勢鼓勵了與該生有類似想法與表現的學生:“如果你們不去嘗試,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能有多大。”如此一來,所謂“不會畫畫”的僵局就在師為主導、生為主體的交流互動下打開了。
事實上,兒童期小學生藝術創造的潛能不可估量,他們不限于陳規俗套,不安于循規蹈矩,沒有思維定式,沒有固步自封,想象力無拘無束。當一班三四十個天真爛漫的學生匯聚于美術課堂,在集體的環境中互動,他們的想象力和靈感火花更易激發,教師利用好這一特點,即可以以點帶面,啟迪學生產生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二、在交流互動中厘清創作思路
小學美術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玩的藝術、一門生活化的藝術,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聯想、積極地交流,以在交流互動中厘清創作思路。
例如,秋天一到,葉滿落地。這些樹葉看似無用,卻是美術創作的絕佳素材。在教學蘇教版美術一年級下冊的《葉子片片》一課時,用到的創作素材就是樹葉。剛開始面對樹葉時,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從何處入手。于是,筆者與學生先針對樹葉展開一場“談話”。教學片段實錄如下:
師:大家看看老師手里面拿著的是什么?(師向生展示樹葉)
生:是樹葉。
師:沒錯,這是一片樹葉。這節課我們就要利用樹葉來進行美術創作。課前老師請你們收集了樹葉,大家都帶來了吧?
生:帶來啦!(紛紛拿出自己的葉片)
師:好!現在請大家說說你帶來了什么樣的樹葉,或者說說你帶來的樹葉像什么。
生1:我帶的樹葉像金魚的尾巴。
師:哇,那一定很可愛!
生2:我的樹葉像青青的毛毛蟲。
師:形狀很特別哦!
生3:我帶了一些楓葉,它們像小鴨的腳丫。
師:你很善于觀察,看出了楓葉像鴨子的腳丫,很棒!
生4:我帶了狗尾巴草,看起來真的像狗的尾巴。
師:狗尾巴草除了形狀特別,摸起來手感也會跟別的樹葉不一樣,你認為是什么感覺呢?
生4:摸起來毛茸茸、滑溜溜的,很柔軟。
師:這個描述很生動哦。
生5:我的樹葉聞起來很清香,拿來做糖果肯定很香甜。
師:你從嗅覺方面觀察了你的樹葉,角度很特別。
……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今天老師要教給你們一些創作方法,讓這些樹葉大變樣。(播放視頻)
在“談話”的過程中,筆者很自然地引入了樹葉這一材料元素,并循循善誘學生對葉片的形、色、紋理、質感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再啟發和引導他們進行聯想。經過師生熱烈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得到極好的啟發,在創作環節,他們變成了一群小小魔術師,傾其想象、交頭接耳,紛紛議論想要創作什么、怎么拼接組合葉片,創作思路逐漸清晰明朗。
在美術創作課上,筆者還喜歡展示一些素材或增加一些元素,讓學生在充分放松的狀態下進行交流互動。如播放一些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背景音樂,通過視頻演示一些名家名作或師生范作,使用投影儀現場投影一些學生現場成品或半成品等。在這些材料元素的輔助下,學生的交流欲望被激發,創作氛圍變得濃厚,推動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在交流互動中激發創作靈感
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說明我國傳統教育比較重視互學群學的作用。如今,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還在進行當中,傳統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仍在沿用甚至發揚光大。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應重視集體智慧的誘發,通過小組合作、頭腦風暴等交流互動方式,讓學生拓展思路、碰撞思維、激發靈感。
目前使用的美術教材,為同一教學內容提供了不同風格、不同表現方法、不同難易度的作業與范圖,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借鑒與參考,這無形中也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探索與嘗試。例如,教學蘇教版美術六年級下冊的《遷想妙得》一課,在進行創作前,筆者讓學生把黑板當成一塊大畫布,說說在黑板上畫些什么,再做一些什么配合,可以使得整個畫面更立體、更生動。在交流互動中,有學生說“畫一只大鞋,然后我們站在鞋底下做出被踩的樣子”,有學生說“畫一只張嘴的河馬,然后一個人把手伸進河馬嘴巴,仿佛被咬”,在這兩名同學的啟發下,其他學生紛紛進行了隨堂練習:先在黑板上畫出各種趣味圖形,然后做出各種動作,配合形成生動有趣的畫面(如圖2)。
以上學生的美術創意很符合《遷想妙得》一課的教學主題,而這些創意是在交流互動中生成的。正所謂“集思廣益”,學生只有積極互動、溝通,發揮集體智慧,才能獲得更多的創作靈感,創作出更多有趣、有特色的美術作品。
四、在交流互動中豐富創作評價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許多小學生看待美術作品(包括他自己創作的美術作品)的狀態,他們對作品所蘊含的藝術語言和思想感情不甚了然。對此,教師有責任針對學生的創作過程與作品做出個性化的評價,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學習評價美術創作及美術作品,使他們不斷提升賞析美術創作技法和解讀美術作品內涵的能力。
新課標要求評價學生要以正面評價為主,所以評價小學生美術創作過程及其作品應以表揚鼓勵為主。在教師的眼里,每名學生都是小小藝術家,他們創作的作品沒有高低之分,只要全力參與學習、全情投入創作,每一份作品都是美好的創造。尤其是美術作為一門注重創意的學科,對學生創作中表現出的“奇特、獨特”,甚至是“荒誕離奇”,教師要關注,更要肯定、贊揚,同時也鼓勵自評,或者請學生的爸爸媽媽做出評價。這些評價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交流互動,當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對自己作品或他人作品的創作意圖、作品構思、主題思想等展開交流,就可以發現自身優勢和不足,或者讓被點評的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進而在創作上不斷進步。
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具體實施流程是: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讓作者上臺介紹,介紹完畢再由教師和全體學生評價。這樣的評價流程比較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小組交流實際是讓學生先在小范圍內互動、討論,減少其評價發言的心理壓力;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評價,則是給大家提供典型范例(如圖3);互評作品環節教師先評,是提供評價范例,給予學生啟發,引導學生合理選擇評價的點,幫助學生豐富評價的語言。
道德經里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美術學習中的多元化交流互動,給學生提供許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機會,使學生能夠更清楚地自知、知人,實現智慧與能力的同步增長,達成美術學科的育人功能。
互動交流,是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更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和課堂環境的創設,突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領學生通過創作與評述,認識美術創作廣泛的文化情境,理解美術作品豐富的人文精神,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和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
【作者簡介】包建嵐(1970— ),女,漢族,江蘇鹽城人,一級教師,江蘇省鹽城市美術學科帶頭人,現就職于南京市夫子廟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美術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