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世衛組織顯示:全球有1/7的老年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藥。老年人常用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在我國也非常普遍,那么老年人如何用藥更安全呢?
7種非處方藥被列入風險藥物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65歲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應報告比例達19.9%,有臨床資料表明,服用5種以下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在6%~8%,服用6~10種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將增至40%。而現在的老年人,同時服用五六種藥物非常常見。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PIM目錄將7種非處方藥物列為風險藥物,老年人在藥店自行購買使用時應格外注意,其中應用普遍的前三名非處方藥分別為:氯苯那敏(撲爾敏)、雙氯芬酸鈉和布洛芬。
老年人用藥安全隱患多
老年人身體的組織器官均發生退行性改變,功能老化、適應力減退,會影響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容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擅自停藥和增加藥量也容易引發不良反應。
老年人常常多科看病,要吃的藥很多。有的老年人認為各科醫生開的藥都必須吃;有的則是覺得藥很貴,自行減少藥量;有的看到別人吃了某種藥有效,自己也去買來吃。
另外,現在的老年人都很關注自己的健康,正因為重視,所以當身體出現不適,尤其是患了慢性病時,他們就會病急亂投醫,盲目迷信廣告、偏方,從而導致濫用藥物。
用藥需把握“量”和“時間”
那么,老年人該如何正確用藥呢?首先,不要擅自用藥或增減藥量。老年人憑著自己“久病成醫”的經驗,自行選擇用藥很危險,除了可能發生不良反應外,還會延誤疾病的治療。
同樣,擅自增減藥量也不可取。由于老年人對藥物耐受性差、個體差異大、半衰期延長,因此,增減藥量需要醫生的指導。
其次,還需要注意有些藥物聯合使用會影響療效甚至會增加毒副作用。醫生特別提醒,就診時,應告知醫生自己正在服用的藥物。
再次,掌握好用藥的最佳時間可以提高藥物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像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應按說明書或醫囑要求的時間來用藥,否則容易引起低血糖和低血壓。但事實上,老年人常不按時服藥。
最易傷害老年人的十種藥
布洛芬? 有肝損害風險,不能超劑量服用。
胰島素? 切忌自行加量,容易引起致命低血糖。
地高辛? 治療心臟病,但要提防心律失常和地高辛中毒。
硝苯地平? 治療高血壓,可能引起低血壓和便秘。
撲爾敏 加重老年人腎臟和肝臟的負擔,加重便秘。
地西泮(安定)? 易有依賴性和“宿醉現象”,引發跌倒和骨折。
萬古霉素? 注射過快,容易出現全身性過敏反應。
克林霉素? 須當心過敏性休克。
山莨菪堿? 治療胃腸絞痛,但容易掩蓋癥狀。
華法林? 常用于預防和治療血栓栓塞性疾病,但需警惕潛在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