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
說到膽結石,有的人就被“嚇破膽”:聽說膽結石非常痛?要把膽割掉我豈不是沒膽了?其實得了膽結石并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要正確認識它。
膽結石是指人的膽囊或者膽管內產生的結石,又稱膽石癥,屬于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病。好發年齡為40~60歲,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肥胖(Fat)、多產(Fertile)、40歲(Forty)的“3F”女性。
引起膽結石的原因有很多,任何可使膽汁成分改變或可能造成膽道梗阻的因素都可能導致膽結石,如:
1.三餐不規律,不喜歡吃早餐
有的患者三餐不規律,饑一頓飽一頓,特別是不喜歡吃早餐。長時間不吃早餐容易增加人體內的膽汁濃度,有利于細菌的繁殖,促進膽結石的形成。如果堅持三餐規律,堅持吃早餐,能使體內的膽汁流出一部分,從而降低膽汁黏稠度,進而降低膽結石的風險。
2.不喜運動,過于肥胖
有的患者不喜歡運動,喜歡吃高糖、高脂肪、高蛋白和高膽固醇的食物,特別是一些患者零食不離嘴,還缺乏體力勞動,身體過于肥胖。為了消化脂肪,肝臟需分泌更多膽汁,膽囊負荷加大;運動少使得膽囊運動過緩、膽汁淤積;肥胖者膽汁內的磷脂和膽汁酸的含量也有改變,使得膽固醇在膽汁里容易達到過飽和狀態,于是沉積到膽囊形成結石。
還有的人習慣于飯后蜷縮在沙發上吃零食,當人的身體沒有舒展,其胃腹腔的內壓就會加大,胃腸蠕動就會受限,這不僅不利于食物被人體消化和吸收,而且也不利于排出膽汁,還會使膽汁酸吸收受到影響,久而久之會使膽汁酸和膽固醇比例失調,膽固醇沉積,形成膽結石。
3.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的膽囊收縮功能低下,這使膽囊的排空受到影響,再加上膽紅素升高、靜脈曲張等多種因素交互影響,極易形成膽結石。
4.遺傳原因
如果家族中有膽結石病史的,則為膽結石高危人群,極容易患上膽結石。
大部分的膽石癥患者無明顯的癥狀,往往是通過健康體檢或是其他疾病需要進行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偶然發現的。有癥狀的患者因為結石部位的不同,可表現出不完全相同的臨床癥狀。比如膽結石按照解釋位置可分為膽囊結石、肝外膽管結石和肝內膽管結石。
膽囊結石 患者可能因結石引起膽囊痙攣,表現為膽絞痛,典型表現為右上腹劇烈疼痛,呈陣痛,疼痛可向右側背部或肩部放射,持續15~30分鐘。有的患者還伴有飽脹不適、反酸等癥狀,易被誤認為是胃病,需注意鑒別。
肝外膽管結石 表現為右上腹疼痛,為一陣一陣的絞痛。當結石卡在主膽管,引起單管梗阻時,可能因腸內細菌入侵引起膽管炎,甚至出現全身感染,表現為寒戰、高熱,體溫可高達39~40℃。膽管梗阻后膽汁排出受阻,患者還可出現黃疸,嚴重程度取決于結石阻塞情況。
肝內膽管結石 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但當抵抗力低下時常并發感染,出現膽管炎癥狀,如右上腹脹痛、發熱等。
除了疼痛、發熱,膽結石患者還可伴發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厭食等癥狀。但這些癥狀都不夠典型,要注意鑒別,尤其是與其他消化系統疾病進行鑒別。如消化性潰瘍也會引起疼痛,但一般為規律性的疼痛;急性胰腺炎多在暴飲暴食后出現上腹部疼痛,疼痛為持續性;而膽囊結石的腹痛癥狀多發生在進食,尤其是在油膩飲食后。
一般來說,無癥狀的膽結石不影響身體內的器官正常工作,不需要特別治療,只需定期復查即可。但嚴重的膽結石患者會合并引發膽囊炎、胰腺炎甚至是膽囊癌,此時就要進行積極的治療了。具體治療方案由醫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決定,在此不做贅述。要提醒大家的是,膽結石與人們的飲食方式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此生活中應做到堅持鍛煉、控制體重、清淡飲食,以防治膽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