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錚
早上,社區的張阿姨來到我中心咨詢:最近胃口不好,噯氣,口中發酸,到藥店買了養胃顆粒及達喜,吃了幾天稍有好轉,但胃口始終不好,想去醫院檢查一下,又不知道該做什么項目?張阿姨的問題很有代表性,俗話說“十胃九病”,現在很數人都有慢性胃炎,但很少有人主動去檢查,或者不知道具體該查什么項目。下面筆者就給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對于慢性胃炎,臨床多根據患者的主訴癥狀,再結合相關檢查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
有調查研究指出,40%~6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現象,而陽性結果和患者的病變活動性存在直接關系。因此,近年來臨床將幽門螺旋桿菌檢查作為評估慢性胃炎病情,輔助臨床針對性治療疾病的重要項目之一。若慢性胃炎患者同時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但并未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即便慢性胃炎有所好轉,也有很高幾率復發,難以保障疾病的整體治療效果。
目前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有3種:1.采用抽血的方法檢測血清中幽門螺桿菌的抗體水平。因為受到幽門螺桿菌感染后,人體內可產生相應的抗體,使檢測結果呈現陽性,但是一般需要數月半載才呈陽性,因而幽門螺桿菌感染初期做該項檢測時,檢測結果常常會出現假陰性。2.可在做胃鏡檢查時“搭車”采樣在顯微鏡下檢查。3.呼氣采樣檢測是近年來最受人們歡迎的一種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包括14C呼氣試驗和13C呼氣試驗兩種。其中14C呼氣試驗費用較低,但由于該項檢查存在放射線危害,兒童、孕婦、哺乳婦女和年邁體弱者應慎用:對同一患者來說,也宜避免反復多次采用該種方法檢測。13C呼氣試驗則無放射性,對人體無損害,而且檢出率和符合率更高,各種年齡的患者都可采用該法,已被公認為目前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最佳方法。
通過抽取靜脈血3~4毫升(空腹),檢測包括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I/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抗體4項指標。
PGI是檢測胃泌酸腺細胞功能的指征;PGⅡ與胃底黏膜病變的相關性較大。PGI/PGⅡ比值變化可反映胃黏膜萎縮程度。
胃蛋白酶原可作為消化性潰瘍復發的指標:胃潰瘍初期患者PGI升高明顯,復發者 PGⅡ升高明顯。
G-17可反映胃竇部黏膜萎縮性情況,其水平取決于胃內酸度及胃竇部G細胞數量。臨床上用于提示患者胃黏膜的功能狀態,用于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輔助診斷。高胃酸及胃竇部萎縮患者的血清G-17濃度較低。
這是一種影像學檢查,在輕度慢性胃炎的鑒別診斷中無法發揮較大價值,但可在中重度慢性胃炎的鑒別診斷中發揮有效作用。其中氣鋇雙重對比檢查的應用效果遠遠優于一般鋇餐檢查,可發現鋸齒狀邊緣、異常褶皺以及切跡等體征。
是臨床確診慢性胃炎的有效手段,可直接觀察患者的胃黏膜形態改變,并且可獲取部分病灶組織,完成病理學檢查。
慢性胃炎的鏡下表現為:胃黏液增多,并在黏膜上牢固附著,用水沖洗后黏膜表面可見發紅與糜爛脫落現象;相較于周圍未發生病變區域,病變區域黏膜有明顯的斑塊狀或彌漫性變紅區域;胃黏膜呈腫脹狀態,稍稍有些蒼白,反光較強,黏膜脆弱,胃小凹明顯,容易出血;有微小結節形成,微小結節以胃竇小結節或是淋巴細胞小結節為主,在胃壁處于平坦狀態時,患者的結節增生胃黏膜部位有粗顆粒狀、結節狀或是微細顆粒狀結節存在;有局限性糜爛或是大片糜爛發生,并伴有陳舊性或是新鮮出血點。